重庆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村妇女带来的挑战
王晓琳
一、重庆城镇化的现状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它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概括起来讲,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重庆市城镇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起步的,通过较长时间的发展,特别是重庆直辖后,重庆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切实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富民兴渝、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要战略措施。重庆市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重庆市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03年,重庆城镇化率达到36.4%,比1996年提高1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1.58%,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85个百分点降低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进入了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
初步形成以主城为中心,以万州、涪陵、合川、永川、江津、黔江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增长极的一心多极网络式城镇化体系框架。随着城镇化战略的逐步推进,重庆城镇化体系将日臻完善,城镇化已经成为促进重庆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重庆城镇化对农村妇女提出的挑战
(一)对留守妇女的挑战
留守妇女,是指丈夫进城镇打工,留在农村家庭中的妇女群体。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妇女。留守妇女们在农村的家庭中,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既当儿媳,又当儿,里里外外地撑起家庭,其坚毅刚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人们称颂。但重庆城镇化进程中给留守妇女们提出的挑战,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
1.家庭家务和生产劳动繁重,使留守妇女们无暇接受现代信息,视野狭窄。
男人外出打工,农村只留下“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分别由“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和“九九”重阳节引申而来),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闲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如重庆彭水自治县棣棠乡四合村,有2550余人口,80%的男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下500余名留守妇女,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生产生活的重担,默默地支撑着家庭。她们在家里干起了与男同志们一样重的农活。繁重的家务和生产劳动,使许多留守妇女一躺在床上,就睡着了。她们既无时间与他人交流生产信息,更无暇接受现代信息,从而导致视野狭窄,信息贫乏。
2.长期夫妻分居,使妇女们对婚姻的信心受到冲击。
丈夫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不仅正常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且还要常年忍受孤独寂寞。长期的繁重劳动使她们过早憔悴,视野的狭窄使她们难以与在城里打工开阔了视野的丈夫协调,城市里花花绿绿世界的诱惑使有些丈夫不再承担“养家”的义务,或是有了外遇而抛弃妻子,使留守妇女常提心吊胆,害怕遭遇婚姻“红灯”。
3.安全感减弱
由于丈夫不在,农村居住、劳动一般都比较分散,“留守妇女”们普遍没有安全感,她们往往容易成为性侵害的对象。如2005年8月,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发生一起留守妇女陈桃兰被强奸案。据梁平县虎城镇派出所匡警官介绍,陈桃兰案是虎城近年来第三件留守妇女遭侵害大案。2003年,上峰村发生一起强奸留守妇女案;2004年,水口村一男子连续强暴5名留守妇女,后被判刑15年。梁平县常年有10万人外出打工,约有6万留守妇女,她们都较缺乏安全感。
(二)与丈夫同去打工的妇女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直辖市,3100万人口中,每年外出务工农民高达600多万人,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突出,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农民进城务工将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而在相当长时间继续存在。农民工进城,对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由于各种原因,其正当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尤其是女农民工不仅与男农民工有共通的问题,而且,还有女性特有的问题。
1.技能少,工作时间长,工资低。
由于农村妇女在城市打工的技能少,只能靠吃苦耐劳的品行以及对家务劳动的熟悉来打工。因此,女农民工主要集中在餐饮、家政服务、服装等行业。从事的也大多是时间长、工资低的职业,如保姆、营业员、服务员等。
据重庆市农调队于2005年8月14日,在渝中区、江北区和沙坪坝区采取街头拦截访问的方式调查了120名进城务工农民工。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农民工或是自己为了多挣钱,或是应企业老板的要求加班,平均每周工作日达到了6.3天,每天工作时间达到了10.5小时,一周的工作时间达到了66小时。农民工工作时间超出国家法定工作时间40小时的65%。但经济收入仍然严重偏低。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20名农民工的人均月工资只有650元,月工资在650元以下的农民工占58%。其中,月工资不足400元的农民工占13%,月工资400—500元的农民工占13%,月工资500—650元的农民工占32%。与城市职工相比,农民工月工资较2003年重庆市城镇在岗职工的人均月工资1037元低387元,低37%。
2.工作难找,极易失业。
由于女农民工集中在技术含量较少的行业,城市失业者以及女农民工群体本身就业的激烈竞争,科技进步带来的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这类工作普遍不易找,即使找到了也难以稳定,一年之内换几份工作的情况较多。
3.法律意识比较低,缺乏劳动和生活的基本保障。
(1)法律意识薄弱,易受性侵害
据重庆市妇联维权部的来访电话记录簿记载,向重庆市妇联反映遭遇性骚扰问题的女农民工每年不超过十人,大多是通过电话倾诉,且都不敢站出来起诉性骚扰者。例如,一位在餐馆打工的打工妹,餐馆老板除了公然对她动手动脚外,还要和她发生性关系。这个打工妹虽多次拒绝,但又很怕丢了饭碗。有些保姆投诉男主人对其性骚扰,但都不敢站出来起诉性骚扰者。反映出女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法律意识低下。
(2)缺乏必要的生活生产条件
许多女农民工工作的地方,没有洗澡设施,致使女农民工遭受骚扰。在建筑工地,极少有洗澡的设施,即使有,也往往是几百人争抢几个水龙头,大多数工地,窄小的厕所就是女民工的澡堂。在厕所洗澡很不方便,还影响别人解手。有的女民工常常十天半月洗不上一次澡。有的工地男女厕所之间只有一层隔板,有的男民工把隔板抠了洞,偷看女民工方便和洗澡,骚扰女民工。
(3)缺乏必要的劳动保障
一是多数农民工未能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据重庆市农调队于2005年8月14日,在渝中区、江北区和沙坪坝区采取街头拦截访问的方式调查了120名进城务工农民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农民工未能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在“为他人打工”的77名农民工中,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动用工合同的农民工只占27%。多数农民工面临用工单位不受约束地解除劳动关系的压力,其中,有21%的农民工感到有随时被用工单位辞退的压力。
二是多数农民工未能享有劳动保障。重庆市农调队在调查中,在问及“为他人打工”的77名农民工中,用工单位为其办理了劳动保险的农民工只占27%。
三是女性农民工很少在双休日得到法定的休息。尤其是一些纺织、服装等生产季节性强、突击性任务多的企业,女农民工每日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并且,女农民工的“四期”保护不落实。女性农民工的权益随时都会受到侵犯,她们经期保护得不到重视,孕期保护得不到落实,产假制度不能执行,哺乳时间得不到保障。
4.子女教育力不从心
重庆市农调队于2005年8月14日,在渝中区、江北区和沙坪坝区采取街头拦截访问的方式调查了120名进城务工农民工。调查结果显示:有69%的农民工认为子女上学费用高,造成家庭的经济压力,父母忙于生计,疏于管教子女。由于城市部分学校仍有巧立名目变相收取借读费的现象,有的农民工为了节省学杂费将学龄子女留在家里上学,与老人生活在一起,成为留守儿童。而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外出打工的双亲更是力不从心。而“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出现诸如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困难,情绪消极,不愿交往,逆反心理强,心理承受力差等问题。
总之,重庆城镇化进程给重庆农村妇女带来了加快发展的机遇,更给她们提出了挑战。这些挑战给农村妇女们带来极大的困扰。要开发利用好农村劳动力资源,设法消除或降低上述挑战给农村妇女带来困扰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也凸现了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
徐华秋
一、发展劳务经济,开发库区劳动力资源存在的主要困难和原因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走到现在有了比较大的变化,概括起来就是实现了“五大转变”、形成了“五个提高”。五大转变即:输出劳动力素质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输出方式由零星、分散向组织化、规模化转变;就业渠道由单一渠道、小区域向多渠道、全国范围转变;就业的稳定性由“候鸟式”向常年性转变;流动形式由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变。这“五大转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性变化和主要特征。五个提高即:促进了农民现金收入的提高;促进了非农就业比重的提高;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这一项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以忠县为例,有以下情况:
1.低水平的县域经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目前忠县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二产业中缺乏支柱产业,企业的效益较差,在吸纳劳动力的容量上受到了限制。近几年来,忠县每年需新就业的人员一年比一年多,城镇下岗、待业和失业的人员有增无减,在目前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要想吸纳过多的待业人口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则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我县经济的落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只能离乡背井,远赴他乡打工,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增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2.劳务人员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已近22万,接近我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就我县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来说已相当不少,但这些劳动力的素质却令人担忧。据调查表明,全县有60%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没有经过劳务技能培训,63.7%的外出务工人员只具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低水平的文化科技素质,专业技能、公共卫生意识、社会公德观念、遵纪守法意识较差,对一些较先进设备的岗位难以胜任,只能从事劳动强度较大,既苦又累、收入低的“黑领型”工作,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深层次转移。
3.机制上的缺陷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机制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农民工培训的制度和组织制度。近年来,劳动部门和乡镇政府虽不断加大了对外劳务输出的组织力度,县就业局也对少数外出务工农民进行短期培训再指导输出,但通过政府组织和职介所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依然较小,不足全县转移劳动力的1/10,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信息服务机制。农民外出务工缺乏必要的组织和信息引导,劳务市场仍处于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民工外出仍然是靠血缘、地缘、人缘关系,家庭成员带领,亲朋好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的示范,以及自选外出闯世界等方式各显其能。
4.政策上的障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政策上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县级政府缺乏政策调控手段,农民工进城进镇特别是进入全国大中城市的“门槛”过高,输出容易转移难,难以从根本上减少农村人口。从忠县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工进城后的土地承包、户籍、权益保障等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在土地、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核心问题上,一些政策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相关投入因县乡财政困难难以根本解决。
政策上的障碍还表现在劳务人员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上面。由于当前民工自发外出务工,属松散型劳动力转移,一旦用人单位与民工发生劳务纠纷,处于被动和受害一方往往总是民工,打官司告状既费时又劳神,民工不得不忍气吞声,这严重挫伤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二、促进三峡库区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为促进三峡库区劳动力资源开发并最终实现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提出如下政策措施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规范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市政府要建立由农村劳务开发工作机构统筹下的部门分工配合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规范主体,形成统一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体系。库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完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负责人保落实,层层抓落实的农村劳务开发和管理体系。各乡镇政府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自身的重要职责,落实专人负责。二是争取将库区劳务产业纳入国家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库区劳务产业作为重点优势产业,应当纳入国家《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范畴,从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中切块专项资金用于库区劳动力转移工作。同时,争取将库区劳动力转移纳入国家移民后期扶持范围,从后期扶持基金中列出专项经费用于库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三是突出库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点。突出抓好库区移民、库区中高山农民和库区失地农民和建卡贫困户的转移就业。
(二)进一步落实几个政策
一是培训补助政策。严格清理各级机构的培训补助费,保证费用落到实处。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四统一”的培训机制,大力促进政府主导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统一培训计划;统一补贴标准;统一验收办法;统一技能鉴定减免政策。市级财政每年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增量部分重点向库区倾斜,提高补贴标准,库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补助标准应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是输出奖励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机构给予奖励。
三是费用减免政策。对涉及农民工的仲裁费、证件费、诉讼费、鉴定费或减或免。
四是权益保障政策。对外出农民工在农村的权利,对农民工获得劳动报酬、劳动保护、人身损害赔偿的权利,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
五是回乡创业优惠政策。对回乡创办企业的务工农民的登记费、管理费或减或免,并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
(三)进一步抓好转移输出
一是建立健全输出网络。以市农村劳动力开发工作机构为载体,成立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指挥中心,建立横向到各驻外办事处和培训机构、纵向经区县(市)到乡镇甚至重点村的信息系统和指挥调度系统。着力提高“三大系统”的关联度。二是拓宽转移输出渠道。在转移去向上,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努力开辟本地就业岗位,建立主城区对口吸纳库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协调机制,积极引导库区农村劳动力向主城区、小城镇、乡镇企业和本区域转移。在组织方式上,要重点采取政府组织、中介机构介绍、职校推荐、驻外企业带动、劳务输出能人带领、驻外机构联络等方式,同时支持农民工利用“三缘”(血缘、人缘、地缘)关系促进输出。在工作机制上,要大力扶持劳务中介、劳务经纪人等,研究制定促进季节性短工输出的激励机制,多形式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三是培育库区劳务品牌。引导成立库区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协会,由“协会”牵头整合库区现有的品牌劳务,统一注册“三峡劳务”品牌。各新闻媒体要加大“三峡劳务”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使“三峡劳务”品牌走向市场。
(四)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和服务管理办法》,突出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问题,统筹考虑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对公共服务的需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具体说,搞好以下服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证卡服务,计生服务,子女入学服务。
(作者单位:中共忠县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