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协调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
斯考
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在2002年对中国城市与农村的经济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城市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拉大。据统计,1978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为2.57:1,到1983年一度缩小到1.7:1,随后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拉大。2000年为2.8:1,2001年居然高达3.11:1。而近几年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593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为17.2%,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为4.8%。(8)
一、城乡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中对和谐社会的含义有了明确的概括,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9)
(二)城乡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根据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我们可以将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粗略划分为五大板块——收入分配的平衡;劳资关系的平衡;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不能建立起真正的和谐社会,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特殊国情,我们认为,五大“平衡”中,城乡发展的平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
1.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接近13亿的人口有9亿多生活在农村。特别是目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为不发达,与城市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农村能否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能否作为推动和谐社会任务的积极因素,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
2.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安定有序的前提。从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来说,我们的着眼点在于城乡协调发展的主体,也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的农民的积极性是否得到了最广泛和最充分的调动,农民生活是不是得到了最大的改善,农民的利益是不是得到了有力保护。因为城乡居民利益关系的实质是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社会群体的物质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就是社会财富的分配关系。城乡利益不协调必然会激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工人阶级最大的天然同盟军就是农民阶级,他们人数最多,力量非常之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在改革开放后这么长的时间里,农民阶级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利益分配,甚至越发处于弱势地位,这不能不算一个遗憾。如果矛盾再这样激化下去,农村会走向不稳定,而农村的不稳定势必会影响城市甚至整个社会的不稳定。
3.当前我国城乡不协调发展之矛盾非常突出。近些年来,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大量的农民在进城务工经商、城市化征地等一系列与更广大市场相连接的经济活动中感受到了强烈的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感受到自己所受到的歧视,进而产生种种对那些歧视他们的具体的个人、企业乃至社会的“仇视”。在感受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后,又没有制度化的途径可以利用表达自己利益的情况下,许多人忍耐了,但有一些人却采取了极端的方式,用暴力的对抗手段去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如失地农民在争取自己利益时与用地商家的暴力冲突,农民工为了索取拖欠工资而采取的群体性事件等等。矛盾的冲突加剧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生活的稳定,这些现象都是有目共睹的。
二、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因素
(一)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在处理城乡问题上的政策失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曾经充分认识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毕竟在我国农民始终是多数,中央政府积极创设集体经济制度,进行土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文化大革命”打乱了发展的步伐,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后,我国开始将重点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在这种改革方针的指导下,与工业相比,农业经济呈现出靠天吃饭,投资回报慢,产品优势不明显的特征,对于带动经济发展的效果没有工业突出。因此,经济建设的重点就落在了工业经济的身上。中央政府开始对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认识产生了误区,不再将农业经济发展视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反而将农业作为了工业的补充,在有些方面甚至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譬如将农业用地用于建设厂房等等,导致农业逐渐偏离了其发展的轨道。
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工业腾飞起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起来了,农业的发展却被阻滞了。现代化的工业经济伴随的却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差距扩大也造成了城市与乡村在各个方面的差距扩大。无论是城乡教育问题的差距还是现行户籍制度的存在,从某个层面上讲都是由于这种错误发展指导思想所催生的产物。
(二)我国城乡的双二元结构是导致城乡差距的天然因素
任何国家都存在城市与农村,也都存在着城乡差距,这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如何处理这种城乡差距,把它控制在适当的限度内。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一个是“资本主义”部门,又称为现代部门;一个是“维持生计”的部门,或称传统部门。现代部门是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而传统部门则依存于现代部门的发展而发展。(10)这就是刘易斯所阐述的“二元结构”理论。在这种“二元结构”下,任何国家都存在着城乡差距,要解决这种城乡差距,刘易斯认为,就应该将“二元结构”转化为“一元结构”,将注意力集中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集中发展工业上,发达国家在解决城乡差距的问题时就用了这样的方法,但是在我国采取这样的方法不仅不能有效解决城乡差距,反而使问题更加恶化。应该说,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具有普遍性,但是它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不仅包括刘易斯所提出的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的二元经济结构,还表现为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长期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这就构成了农村与城市的“双二元结构”。
双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农村与城市长期分离,农民和市民的社会地位长期不平等。除了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农民和市民有显著的区别外,身份歧视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地位的不平等不仅在社会层面表现出来,甚至开始侵入人们的心理,并且世袭化,不平等现象更加泛化。
双二元结构的存在使我国在解决城乡差距问题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按照一般的观点,解决城乡差距的关键就是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使城乡之间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如果城乡一体化能够轻易解决城乡之间的差距,为什么我们几十年来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集中发展工业增加农民的就业量并没有使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反而扩大了呢?其实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不仅是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差距,还表现为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长期分割的社会结构的差距。双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简单的城乡一体化步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三、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制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政策
法治社会,民主社会都强调以人为本,我国既是法治社会又是民主社会,更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过去我们制定政策往往忽视了农民作为自然人的基本要求,片面地认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就是解决了他们的头等大事,其实无论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他们首先都是自然人,都有相同的需求,有吃饱穿暖,享受被人尊重和接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我们制定的很多政策都忽视了农民作为自然人的利益诉求,诸如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的存在实质上已经剥夺了农民应当享有的利益。这些政策看似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实则在进一步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甚至为农民们的子子孙孙仍然接受这种歧视埋下了祸根。要解决当前城乡差距的问题,我们要总结前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尤其要改变这种差别对待的思想,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二)立足于“双二元结构”的城乡差别,妥善处理城乡一体化问题
如前所述,双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城乡的差距原因复杂化,我们在处理城乡问题时绝对不能照搬西方的农村城镇化战略,虽然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缩小城乡差距,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还是要注意由于历史等原因所造成的我国城乡之间的天然差距,决不能盲目地将城市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强加于农村,使农村与城市在形式上减少差距,企图将农村建设成一座座城市,这样不仅不能真正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别,反而可能会引发农村的价值危机,造成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不稳定。我们要建立的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城市与农村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我们不是要完全消除差距,而是要将差距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三)当前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党中央要加大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农村所爆发的种种危机已经使党中央高度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制定政策时已经开始对农村发展有所偏重,开始在扶持农村经济方面有所努力,但是力度还不够,而传统的工业部门的既得利益者也绝对不会放弃现有的收益,势必会阻碍发展农业的步骤,而企图继续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这些都是党中央的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到的,在制定政策的同时不仅要加大扶持的力度,更要制定相应的防止既得利益者破坏的措施,同时要加大这些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使政策真正得到落实。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构建和谐长寿
罗辉
一、加快发展科教事业和人才建设,提高人才资源整体素质
一是巩固和发展基础教育,扎实推进“两基”攻坚计划。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三是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四是积极动员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创业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继续深化职业技能振兴行动,加强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劳动者的技术技能培训。五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加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为核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三支队伍协调发展,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高效实用的人才队伍。六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重点,以科技示范为突破口,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同时,以两个市级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基础,促进科技在社会事业中的作用,提升社会事业的科技含量。
二、加快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按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继续推进以街道、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葛兰、长寿湖、云台镇等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二是重点抓好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进一步振兴中医药事业,加快卫生资源调整优化配置步伐,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三是健全卫生服务网络。健全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基础的不同层次、布局合理、具有综合功能的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区、街道(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并逐步达到规范化标准。四是逐步完善现行卫生监督体制。积极推进卫生改革,健全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起卫生投入补偿机制,完善卫生行政执法监督和全方位的疾病预防、控制、保健体系,建立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的卫生监督新体制。五是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六是做好区妇幼保健院迁建、区中医院扩建和长寿湖等镇卫生院迁建工作,在桃花新城新建一所二级医院。
三、积极发展文化广播电视和体育事业,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条件
一是加快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建设功能齐全的区、镇、村三级宣传文化室。着力打造以“长寿文化”为特色的系列文化品牌产品,大力促进区域文学、艺术的发展,积极扶持印刷、旅游、体育、娱乐等产业,把长寿建设成为重庆乃至西部和全国的“长寿文化”中心。加快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水平,实现广播电视光缆“村村通”,双向传输“镇镇通”。二是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倡导和鼓励社会兴办群众性体育,走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的道路,加强以镇为重点的农村体育工作,形成以镇为龙头,村委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的组织网络,推进基层群众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三是全面深化文体体制改革,加强文体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文体市场化建设,积极发展健身体育、竞技体育、社区体育,走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的道路,基本建立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体管理体制。四是加强文体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文体市场化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加快国有文体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深化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文体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文化体育的档次和功能,创建全国文化体育先进区。
四、大力推进旅游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加快长寿湖游客接待中心、南北广场、沿湖环境整治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都市健康休闲、水上综合竞技、养生社区、商务会展会议等精品旅游项目,倾力将长寿湖打造成为重庆市的商务休闲生态旅游观光胜地。二是充分利用三洞沟城市峡谷的地域和景观资源、三道拐古街旧貌、西岩观良好的森林植被等,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开发城市景观旅游。三是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合作与联动。重点与渝北、武隆、涪陵、丰都、垫江等结成战略联盟,实现基础设施共建,旅游信息共享,共同开发建设渝—长—武观光线和渝—长—梁旅游度假区,形成渝东地区小区域旅游黄金片区。四是做好一批宾馆、酒店的上星上档工作,围绕重点景区开发建设一批中高档宾馆餐饮服务业,提高全区的旅游接待能力,加大与旅游相关的食品、纪念品等的旅游商品综合开发,开拓旅游消费市场。五是把旅游开发与地方民俗风情、历史文化、都市城郊型生态农业、现代循环工业园区景观等有机结合起来,以线带面大力发展面向重庆主城区消费群的都市短线旅游,打造重庆近郊最具竞争力的休闲旅游文化胜地。
五、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一是坚决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改善人口结构。继续强化“人口与计生目标管理”,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二是认真编制和实施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稳步改善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条件,推进晏家街道、葛兰镇等18个街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健康服务站建设。三是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建立满足育龄群众生殖健康要求的服务体系。四是全面推进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济体系,提高低收入家庭对下一代的抚养能力,确保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
六、加强社会事务建设,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一是以增加就业为目标,实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的发展战略,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加快推进区级和18个街镇的救灾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救灾应急体系等制度建设,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社会化。进一步改造邻封、但渡和海棠等农村敬老院,新建老年公寓和区级老年医疗健身服务中心。二是认真做好民政、残疾人、老龄事业等发展规划,加快民政事业发展。加大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扩建区老年服务中心,新建重庆市长寿湖养老健身中心。三是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认真编制《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建立社区、村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的人民内部矛盾调解机制,积极引导和促进基层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高。四是加强安全监督管理,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坚持防重于治,把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实到基层,把各种不安全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五是构建快速高效的公共安全服务网,建立覆盖全社会的预警机构,努力化解和逐步减少不稳定因素,积极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长寿区委党校)
当前我国文化生产力解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秦文志
一、当前文化生产力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主要表现
(一)劳动者实际素质提高缓慢
首先是“高学历、低水平”的现象严重存在。其次是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青少年在进入社会劳动之前科学文化程度的提高。此外,我们在教育理论上的一些误区,也加剧了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缓慢的现象。
(二)不良党风政风和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影响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当前,不仅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中的腐败现象仍较严重,不良社会风气也在此消彼长。不良党风政风影响着社会风气,社会风气中的不良现象也对不良党风政风的滋长蔓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部分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中,存在着严重以权谋私和权钱交易现象,行贿、受贿、索贿和跑官、卖官、买官之风盛行;一些干部理想信念淡薄,政治立场动摇,甚至乱开政治玩笑。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和带坏了社会风气。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头脑中存在严重自由化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离心离德;一些不法分子偷盗抢劫,甚至绑票杀人;黄赌毒现象不仅屡禁不止,而且至今仍呈泛滥的趋势。社会生活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和其他不良现象,不仅反映在部分群众之中,而且表现于部分党政干部之中。这些不良党风政风和不良社会风气,不仅严重干扰着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健康发展,而且严重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滞延着我国社会向和谐、文明、进步方向前进的步伐。
(三)劳动者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程度不高
劳动者在工作和劳动之余能否得到充分的休闲、愉悦和思想文化熏陶,关系到劳动者体能的恢复,智能的提升和精神境界的提高。但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许多公园、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遗迹等公益文化场所,不仅没有实行免费开放,而且收费越来越高,使许多人在公共文化场馆门前望而却步。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劳动者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程度。劳动者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程度不高,必然影响到劳动者“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二、克服阻碍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发展体制机制性弊端的应对策略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1.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理念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本质,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核心和本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文化工作既要“教育”人民,也要注意给人民以文化享受,使人民在对于文化的享受中,不断得到精神上的丰富和素质上的提高。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人总是按照自身尺度和需要所决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坚持以人为本,目的正在于从社会“整体”角度完善人的“自身”尺度和需要,健全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水平,以每个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来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注意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一靠各级党政真正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三农”问题切实放到工作的重要日程之上,改变过去一些地方严重存在的重城市建设轻农村发展的倾向。二靠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既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更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增强农村依靠政策扶持和自身力量改变生存发展环境的“造血”功能和自主创新能力。三靠建立有利于城乡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政绩”考核机制和宣传舆论工作。在考核指标上,要避免重城市轻农村、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宣传舆论工作也应在有利于城乡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多做工作。
再次,要注意以文化和谐去促进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不仅反映着文化自身的和谐,而且从“观念”的高度反映和影响着经济和谐和政治和谐,因而发挥着和谐社会最高和最集中表现形式的功能。弄清构建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才能更加自觉地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在继续提倡“效率优先”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努力营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相互帮助的和谐人文环境;才能更加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2.形成正确的文化发展思路
首先,要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公共文化设施主要应当由政府出面来建设和管理,而不应推诿或转嫁于其他经济单位,尤其不应因此加重独立核算企业单位的负担。除经济单位和社会个人主动投资承办的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科普基地、人民公园、文化广场、文艺雕塑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和文化馆、俱乐部等城乡基础文化设施,主要应由政府作为文化事业加大投入和加强管理。这是因为由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兴办的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得以免费或低收费的享受,达到公益文化事业来自人民和服务人民的目的。
其次,要注意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重点文化产业是加快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主力军,是通过传播引介、牵线搭桥和成果转换方式把文化生产力迅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推广站”和“孵化器”。再次,要注意文化发展的区位优势。歌舞、民乐、文物古迹,以及民间器乐和蕴含文化意义器具的生产,大都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代表着文化发展的区位优势。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护和弘扬这些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力度。有的要给予政策扶持,有的还应给予财力扶持。
3、优化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发展环境
优化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发展环境,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直接目标。要优化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发展环境,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是优化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发展环境的关键。市场经济本身不是放任自流的经济,而是既要发挥市场主体活力而又规范有序的经济,文化市场也不例外。要根据文化市场运行的规律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明确划分政府和文化事业尤其是政府和文化企业各自的职权,改变目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政府“该管不管,不该管乱管”的缺位越位现象,尤其要明确划分应由政府投入的文化事业和由政府宏观指导的文化企业。只有理顺了管理的关系,文化事业和文化企业才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制度。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吸取前段时间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弊端,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严重的教训,防止国有文化资产在改革中出现流失的现象。再次,要注意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文化产品作为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文化产品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比之物质产品的作用更为巨大。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而且还是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需要。在文化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理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更多关注。
(二)培育和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使文化发展既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又具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首先,要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保护合理竞争。要由政府牵头,组织专门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避免在市场执法问题上政出多门、以罚代法等现象发生。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等专项斗争,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净化文化市场环境。其次,要区别情况,规范文化事业与市场竞争的关系。再次,对于完全企业化的文化产业,要鼓励和支持其参与市场竞争。目前,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企业的划分和转制还在探索的过程之中,尤其是“事改企”的工作还存在很大难度。但是,企业要按企业的要求和规律来办,这一点却是应当明确的。对于已经改为企业的,政府要在把握这些文化企业正确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其参与市场竞争。该“脱钩”和“断奶”的,要逐步“脱钩”、“断奶”。由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加之目前文化市场存在着严重的无序竞争,黄色和盗版的出版物及音像制品严重干扰文化市场,有的国有文化企业的经营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对这些企业,政府应区别情况酌情给予必要的政策性扶持,使这些文化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传播先进文化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使政府给予的政策性扶持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坚持“二为”方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的高素质文化工作者队伍
文化工作者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知识和文化思想的历史任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坚持“二为”方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的高素质文化工作者队伍。
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再次,要加强业务修养。第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作为现代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已日益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认识。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作过反复强调。不仅先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两大文化发展战略,而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措施。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6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授权,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所有这些,无不说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生产力属性,深刻认识文化生产力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推动作用。既克服理论和认识上的误区和不足,又着力解决好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促进我国文化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