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十一五”规划与行政体制改革
14063900000031

第31章 行政体制改革(8)

提高山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执政能力的思考

程共萌

虽然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有所提高,但是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等不能适应建设新农村的需要。目前,山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功能不强,缺乏带领广大农民发展经济的本领,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能力。主要表现在:1.村干部年龄老化,难以发挥带头作用。2.优秀村干部选拔难,影响作用的发挥。3.干部队伍素质较低,执政水平不高。4.工作能力较弱,服务水平不高。5.工作作风不过硬,凝聚力不强。

笔者认为,增强山区农村基层干部执政能力的对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清正、与时俱进的领导班子。首先要选好“带头人”,“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主要看干部”。只要把支部配强了,干部选好了,党员队伍壮大了,发展农村经济就有了组织者和带头人,因此,要拓宽选用范围,采取“两推一选”、“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组织调配聘任等手段,把能够带头致富、愿意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选上来,把素质高、能力强、群众拥护的党员选为“领头雁”。其次,配好配强村级班子,将那些年富力强、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到农村两委班子中去。积极选派大中专毕业生、部队转业军人或头脑灵活、市场经济意识强的乡镇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如重庆加大选聘“双强型”能人充实进村级班子。再次,培养“潜力型”干部。要重视抓好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既要从农业人员中培养人选,又要从外出务工人员中物色合适人选,把回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镇村企业管理骨干和在市场经济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特别是生产能手、致富能手、科技能手、管理能手作为后备干部培养。

二、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增强执政本领

胡锦涛同志强调:新世纪的形势和任务,对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干部的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迫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推动干部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建立长效的学习教育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学校、镇(街)成人教育培训学校等场所设施,采取现场观摩学与典型示范学相结合、专家授课与网上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实用科技等培训。当前以学习党章为切入点,提高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素质。以技能培训为主攻点,增强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致富带富本领。通过学习党章、重温党章,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农村党员的党员意识,积极争当“五员”,即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文明新风的倡导员、学技致富的推广员、执行政策的先导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以实际行动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通过培训,努力提高“三个素质”,增强“七大能力”。提高“三大素质”即提高政治素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七大能力”,即提高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水平和能力,提高自觉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提高解决各种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村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

为真正发挥村干部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必须提高农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各乡镇都应该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制定稳定村干部队伍的措施。一是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待遇,在提拔使用干部等方面,应优先于乡镇机关中层干部。二是提高农村干部的经济待遇,针对干部经济待遇低的现状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采取发展集体经济来增加待遇,有条件的地方村党支部书记的收入不应该低于所在乡镇机关中层干部的收入。采取合村、并社的办法减少职数人员来增加待遇,如:南川市神童金钟村,在合村前每个村干部每月补贴为100元,合并后每月提高到450元,大大激活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采取兼职来提高待遇。三是建立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南川对村书记、村长政府要统筹考虑,为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从根本上着力解决好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健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能力建设中,村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努力推进农村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创新工作方式,实现由“领导管理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村务管理规则要突出建立五大机制:一是建立协调机制,理顺村务各项关系。要明确村务管理的主体、村务管理的权限、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岗位责任和工作目标,使两委成员在工作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二是建立决策机制,促进村务科学决策。使村级决策程序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三是建立管理机制。要根据中央提出的“五个好”村党支部的总体目标,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确定各村每年组织实施的具体目标和落实措施。四是建立监督机制,保证村务有序运行。进一步落实好村务民主监督机制,实行村干部任期承诺制,让村干部接受党员、村民的监督和评价,落实好对村干部的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把村干部置身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下,促使他们按章办事,廉洁奉公,从源头上防止村干部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五是建立考核机制。根据村支部和两委成员的年度工作目标、岗位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乡镇党委要建立严格合理的考核机制,并合理运用考核结果,做到奖惩分明,责权利统一,增强村干部的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南川市委党校)

借鉴“新村运动”经验推进荣昌新农村建设

陈学军

韩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发起的新村运动,经过短短的30年时间,迅速发展了经济、改善了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在推进荣昌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都应积极研究和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这对于解决荣昌“三农”问题是有帮助的。

一、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农民的自主致富运动,这是新村运动的精髓。首先,它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虽然“新村运动”声势浩大,整个社会都被动员起来,但农民自始至终掌握着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权,其根本利益始终没有受到损害。其次,注重对社会各阶层的核心骨干人员和中坚农民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地区开发、意识革新、经营革新等七个方面,以适应和满足学员个性化需求和提高学员综合素养。第三,建立新村建设指导员制度,由村民选出的“新村建设指导员”,与“村庄发展委员会”一起负责本村的新村发展计划和集体性工作的具体组织执行。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自主参与市场竞争的素质。目前荣昌县的情况是农村是培训的盲区,农民除村支部书记和主任之外很少能够参加各种学习。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其次,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农民的意愿。第三,继续实施“精镇强村”战略,挑选一批年富力强的机关干部、带动力强的村干部和农村经济能人,予以重点培养,使他们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带动者和指导者,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政府主导的全国性运动。全社会都高度重视新村运动。作为新村运动的启动者、组织者和主要出资者,韩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设有管理机构。政府先后投入2万亿韩元资金(约相当于1972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动员的工作人员总数达11亿人次(1970年,韩国总人口才3200万)。在资金筹措上,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大量的开发性商业投资,国家主要解决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很少直接投资到有关企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是“民间主导型”。

在推进荣昌县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让县属各部门及机关干部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建设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尽快从发展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作为县属各部门的重要职能。其次是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第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三、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韩国政府在开展新村运动过程中,注重把每个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品,紧紧抓住“特”字这把可持续发展的标尺,使各道县各有所长、各有所得。同时,鼓励农民兴建村办企业,建立工业园区,发展乡村工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步向农村地区扩散,发展非农产业、为农民增加各种有薪酬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户中的非农收入比重就成为了可能。为巩固“新村运动”的成果,解决新形势下面临的农业和农村问题,从2004年以来,韩国政府开始推行“一社一村”运动,对其进行“一帮一”支援。并制订《城乡交流促进法》来保证“一社一村”运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习韩国新村运动成功的经验,我们应把经济发展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把抓好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荣昌县是农业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必须立足实际,围绕“山”、“水”做文章。一是实施“良种工程”,加速“荣三元”猪的推广,加快波尔山羊胚胎移植工程的启动,建成以荣昌种猪为龙头的种羊、种鹅、种鸭、蛋鸡等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或“多村一品、多镇一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力实施农副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发挥重庆畜牧科技城的载体作用,推进我县兽药饲料生产的发展进程。三是通过科学、合理、有序的培训、疏导,鼓励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

四、以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突破口

韩国新村运动设计实施一系列开发项目,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的开发,前者包括改善房顶、住宅,安装自来水,修建下水道,改善卫生间、厨房和修建公共浴室、游泳场、巷道等;后者包括修建农村公共作业场所方面的道路、桥梁,设置公共积肥场、整理耕地、治理小河山川等。都是从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农村生活和生产环境入手,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其作用立竿见影,容易激发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参与。

在推进荣昌新农村建设中,要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等纳入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中。从改善农村最迫切解决的基本生活条件入手,集中力量,加快以农村公路、农村客运站场和便民码头等为重点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荣昌和周边相邻的市、县至少有一条主要便捷快速的出口通道,基本形成向外辐射的快速主骨架路网;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通讯,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维护好生态环境,逐步建立“村组收集、乡镇运输、县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统筹城乡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规范村规民约,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塑造农村新风貌。

五、建立与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在“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发挥农业协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农民建立了各类农协组织,在制定农业政策时充分征求农协的意见,对农协组织在政策和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政府规定,农协成立的农产品加工储存、农机维修、育苗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医院等为农民提供直接服务的设施,其经费的60%至90%由中央及地方政府补贴,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而农协在保证政府对分散农户新村建设的宏观调控与指导,组织农民按照自助、自立原则进行互助生产和联合销售,通过购买、销售、农产品加工、金融、信用等经营管理活动和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各级政府在发展我县农村合作组织时,一是应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让农民根据市场、自身条件自由地发展,不要盲目地推行什么模式,坚持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方针。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必须市场化。我县现有的各种农民合作组织,都是农民在“闯”市场过程中负出血的代价后自发组织起来的,只有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自发的农民合作组织,才能构成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依托,保护农民的权益,提高农民的收入。三是整合传统的农村合作组织。我县境内的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农民组织,既是我县农民合作组织的重要资源,也是发展新型合作组织的重要依托,发挥好这些组织的作用,能较好地规范农村私人信贷,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资金支持;能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获取市场信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抗衡市场风险,又能引导和促进这些合作组织自身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荣昌县委党校)

充分发挥县乡政府作用 促进三峡库区移民就业

胡建生

一、三峡库区移民就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长期以来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目前三峡库区仍是全重庆市产业发展最薄弱、就业矛盾最突出、基础设施制约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发展落后、社会稳定压力大的区域

三峡库区山高坡陡、谷深林稀,最大海拔落差2720米,山地和丘陵分别占74%和21.7%,平坝仅为4.3%,库区降雨期集中雨量大,土层浅薄贫瘠,地质灾害种类繁多,量大面广。三峡库区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处于贫穷落后状态。由于受三峡工程建设与否和上马时机选择之争,以及行政体制调整中“不三不四”(不是四川省,也不是三峡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三峡库区的投资极少,工业和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领域欠账太多,自身又拿不出发展资金。因而几千年来库区人民群众一直没有彻底摆脱贫困,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同时,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库区受淹面积之大、搬迁移民数量之多、企业的迁建和关停并转涉及范围之广、基础设施的复建和各类建筑物工程量之大,都是史无前例的。三峡库区人民勤劳勇敢、质朴善良,他们发挥移民精神,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国家,为建设三峡工程做出了重大牺牲。“据统计,三峡工程建设,造成库区地方政府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47.79亿元”,而“三峡工程开工以来累计的库区投资900余亿元,其中半数投向移民工程,这些投资主要用于移民搬迁、库区环保、防地质灾害建设等领域,工业性投入少,有的县在工业投资中竟然连续几年为空白。”

(二)三峡库区移民就业量大而广,情况复杂,遗留问题多,解决移民就业问题操作难度大

根据国务院三建委1992年库调数,三峡库区移民“规划基础设施人口120.88万人,其中移民迁移线下人口84.75万人”。约有16万农村移民集中外迁安置到经济发达地区,仍有100万以上各种类型的移民后靠安置在三峡库区,就业压力非常大。截至2006年6月,库区重庆市15个区县城镇调查失业人数近24万人,其中城镇移民调查失业人员11.8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为12.8%。而在奉节、云阳等全迁县城,占地移民数量大,移民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据云阳县就业局专项调查统计显示,云阳县城镇失业人口已达到26988人。其中移民企业、破产企业下岗职工5720人,占全县城镇失业人数的21%;因城镇搬迁的占地移民失业4822人,占失业人数的18%,这部分占地移民失去土地后,搬迁到城镇,绝大多数靠移民补偿金或者吃低保生活,有的短期打工,他们基本上处于失业状态。

同时,移民就业与移民过程中的上访问题交织在一起,也给解决移民就业增加了难度。移民上访诉求由具体安置补偿方式、安置补偿数量、安置地点等争议,转向寻求移民生存、发展,具有合理性,但解决难度大。

(三)有的移民就业观念陈旧,素质不高,就业率低

一是部分移民思想保守,就业观念陈旧。二是存在外出就业路上的“拦路虎”。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转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移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持有职业技能证书的极少,许多人除了满腔希望和一身力气外别无所长,缺乏就业竞争能力。

(四)政府推动作用不明显,扶持缺乏资金

实现劳动力转移,必须支付一定成本。一是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政府对转移培训专项经费投入有限,参加技能培训的对象要承付一定比例的培训费用往往力不从心,特别是一些贫困家庭根本无力承付,影响了移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影响了转移就业工作。二是劳动力输出转移需要一定的工作经费。如县、乡(镇)、村劳务信息传输网络和转移输出体系的建设和运转,县内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和驻外窗口设立,劳务品牌的申报注册工作,由于没有工作经费,许多工作只能望洋兴叹,严重地影响了移民就业进程。

二、充分发挥县乡政府主导作用,促进库区移民就业

(一)引导全社会培育“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帮助移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是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要重点宣传一批移民创业致富,以及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先进典型,特别是要宣传报道一批勇于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努力在移民中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树立工作岗位没有贵贱之分,不以一个职业定终身等新的就业理念。二是要固化“移民为先为重”的思想,对外打好“移民牌”,对内要淡化移民的概念,不能培养特殊公民。在劳务培训和税费征管中,对移民和非移民区别对待,但在劳动纪律和工作要求上一视同仁,不然企业会不愿意招收移民工,移民就业会更难。

(二)全面调查,摸清“家底”

要按照市委提出的“精确设计、定点落实”的要求,落实各乡镇、各部门、各社区(村)以及每个干部的工作责任和工作措施,切实做好移民就业工作。深入开展移民基本情况调查,做到入户到人,摸清“家底”,建立档案,动态管理,形成上下联通的就业和劳务信息系统,为解决移民就业提供可靠依据。

(三)广辟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覆盖面。将扩大就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各种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的经济形态

要坚持加快产业发展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努力实现经济总量与就业岗位的同步增长。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发更多就业岗位。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支持和鼓励移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四)搭建平台,优化服务

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督有力的劳动力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搭建服务平台。进一步规范管理和服务。

(五)加强培训,提高移民的就业能力

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特点,对不同求职愿望的移民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工种、不同期限的培训。对年龄较轻者着重进行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学制可在半年以上,帮助他们掌握一门以上的专业技能,以适应稳定就业的需要;对年龄较大急需就业者,可根据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开展短期实用性培训,使其尽快就业;对未获技术等级者可按条件进行初、中、高级技能等级培训,为其走上技术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对自谋职业者注重职业指导和创业能力培训,为其自谋职业和创办企业服务。

二是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要树立现代培训理念,实行职业培训资格认证制度,引入竞争机制,试行培训管理项目制和竞标制,提高培训质量。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逐步提高中级以上技工比例。推广校企联合、定向培训、订单培训等方式,加快职业实训基地建设,建立训用结合、供需对路的培训模式。开展民间“九佬十八匠”传统工艺技术培训,发掘和保护传统手工技术,打造特色工艺技术品牌。

三是落实各项培训补贴政策。财政、移民、教委等部门要做好相关政策的对接工作,对移民子女就读职业学校给予资助。对移民实行3个月至半年免费培训并实施3个月内指导性就业,对中长期培训给予定额补贴。

四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移民、劳动、扶贫、教育、农业、工业、建设等行业性培训资源,明确牵头抓总的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责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教学设施完备、师资队伍过硬、培训质量上乘、管理服务周到,在库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劳务培训基地。发挥现有职教资源优势,突出传统特色,促进职业培训的上档升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检测和评估,确保培训质量。

(作者单位:云阳县行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