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说治论策
14062600000005

第5章 理论探索(3)

关于稳定大局的几点形势分析

“大局为重,稳定第一”,这是当前中央指导全国各项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针,也是人们普遍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围绕稳定问题说法颇多,急需正确分析和积极引导,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关键问题。为此,我想把我在调查研究中了解到的一些情况进行一下分析。

一、关于影响稳定的五种因素分析

当前,围绕稳定问题,干部群众在五个方面思绪混乱,存在着恐慌和不安。

第一,经济困难造成了心理紧张。我们国家目前出现的经济困难,比如工业滑坡、农业后劲不足、市场疲软、资金严重短缺和国外对我国的经济制裁,造成人们心理上的紧张。在有工人、农民、干警、教师、干部、民主人士参加的269人的民意测验中,78%的人对过紧日子度难关有信心。这表明广大党员和群众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党中央制定的治理整顿的方针是拥护的、信任的。但也有不少人对过紧日子、度难关存有疑虑和怨气。有些人认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整个社会财富是多了不是少了,问题是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损害了人际关系,挫伤了部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这种利益矛盾极易造成消极怠工的现象。

第二,有269名工人、农民、学生、教师、干警、干部参加的民意测验表明,认为当前我国民主政治空气浓厚的38%;认为淡薄的占到60%;对党和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中坚持群众路线认为好的占24.5%,认为差的占到75.5%。由此可以看出,民主政治和群众路线是两个事关稳定的重要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党的六中全会做出《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符合实际,是十分重要的,要抓紧落实,要使广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知道这几年脱离群众的严重性和危险性,从而自觉地负起责任,尽快做好工作。

第三,国际“和平演变”的影响,也是有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苏联和东欧的局势变化之快,对基层干部和群众来说从未所料,他们有突然的感觉,因而存在恐慌、困惑和不安。民意测验表明,认为对我国有影响的,占到56.9%,知识分子和高级干部对此特别关切;认为关系不大的,占42%。对于国际上的这样一个重要事态,需要舆论上作好引导,因为人民群众渴望知道。同时,警惕“和平演变”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应当加强。

第四,干部中存在的腐败问题,使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并导致离心倾向和不信任感。在有工人、农民、学生、干警、教师、干部、民主人士参加的比较广泛的民意测验中,认为廉政措施得力的仅占25%;认为廉政措施不理想,反腐败不得力,占75%。这就告诉我们,加强廉政建设,消除腐败,是切切不可忽视和放松的大事,它事关党心、民心,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对此,只能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不能消极或回避。当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央态度是坚决的,但措施不得力。地方态度暧昧,工作时紧时松,而且干扰性因素太多,以至于一些案件难于一查到底。同时处置不力,以儆效尤和杀一儆百的作用不明显。

第五,据我分析,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有这样那样的意见,概括之,无非是两条:一是腐败问题,对此,中央和地方普遍引起了重视,地方党委和政府根据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做了不少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群众或多或少得到了一些心理上的安慰。中央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第二条就讲推进决策科学化、程序化的进程,但地方上对此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紧迫感,也缺乏通盘考虑和得力措施。中观和微观决策缺乏程序,随意性很大,对此,群众很有意见。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重大问题(重大问题亦应由中央明确规定)实行“三不决策”:一是不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不决策;二是不经过可行性论证不决策;三是不经过两个以上方案比较不决策。当前,要注意克服三种决策倾向:一是克服政治上的短期行为,没有战略远见的短腿决策;二是克服盲目性,不经过认真研究的随意决策;三是克服只是原则领导,缺乏具体指导的口号性决策。

二、围绕稳定问题,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首先,正确认识稳定和不稳定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且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我们要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稳定问题,就应当注意到稳定和不稳定是相对而言的。我们讲稳定,就是要看到不稳定的因素;讲不稳定因素,也不要惊慌失措。要认识到:天是塌不下来的。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和密切联系群众,任何困难都会克服。这就是说,一要树立起信心;二要如实估计问题。当前,对稳定问题在宣传上要注意适度,既要提醒人们注意不稳定因素,也不要造成“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否则,讲稳定的主观愿望就会适得其反。

其次,正确认识变与不变的关系

与稳定问题相联系,人们议论最多的是变与不变的问题。对此,我们应当正确分析和把握,应当知道,就全国来讲,变的要求与不变的要求都存在,而且反映到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比如,农村果园承包纠纷就很能说明问题。一些地方原定是二十五年甚至几十年不变,一部分人即承包人依据法律,坚决不允许改变承包合同。而另一部分则根据人口变化、承包不合理和果树效益等因素,坚决要求中止合同,重新承包。两方面都有一定道理,彼此争斗,各不相让。问题的实质涉及法律和政策,涉及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关系。政府究竟依哪个,变还是不变,在这个两难选择中,权衡利弊十分重要,直接关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对这样的问题,空洞的原则和简单化的肯定与否定,都不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我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重要,需要以不变应万变就讲不变,需要以变应变就讲变。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地方在贯彻中央宏观指导中有关政策不变的方针时,用盲从和机械执行代替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与实际相分离,问题依然是问题,矛盾依然是矛盾。

第三,正确对待管与不管的关系

改革中,我们有意识地打破大锅饭体制,解决过去统得过死,限制了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弊端,采取权力下放,分而治之是对的。但是,同时产生了严重的不管事的官僚作风。有些人认为“包了,包了,就了了”,采取以包代管的不负责任态度。当前,有些方面出现的困难和混乱,除了部分决策失误和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外,干部缺乏责任心,不管事是个要害。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领导者的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有些领导同志,无全局、没远虑、见事迟、不管事,不能起到维护稳定大局的领导作用,这就有个用干部的问题。对于那些不负责、不干工作、“耍滑头”无政绩的干部,不能提拔重用,特别是在治理整顿中要解决问题,稳定大局,首要的和关键的是用好干部。群众普遍反映用好干部是当务之急。

199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