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说治论策
14062600000025

第25章 [三农问题](8)

城乡合力发展中小城市的尝试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南邻省会太原,北通煤海大同,东毗佛教圣地五台山,是忻州地委、行署的所在地。全市现有人口39万,总面积198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人口97400人。城区建设面积8.24平方公里。1983年县改市以来,忻州地委、行署和忻州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本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打破过去单纯依靠国家投资和城市力量建设城市的旧框框,敞开城门,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进城发展第三产业,城乡合力建设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城市。计划在“七五”规划期间,忻州市要初步建设成为一个城区面积1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4万、商业旅游经济比较发达的中等城市。

(一)

忻州市作为一个新兴小城市究竟在哪些产业部门搞突破,才能带动全市经济振兴起来,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战略性问题。

分析忻州市经济地理条件,具有以下优势和不利因素:

第一,山西省是我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与忻州市相距不远的太原市是全国著名的能源重化工城市,忻州市作为太原市的一个卫星城市,在太原市经济的薄弱环节上比较容易突破。这些条件决定了忻州市在重工业方面难以发展,只能在轻工业或第三产业方面打主意。

第二,忻州市交通便利,北同蒲铁路和京原铁路横贯其境,公路交通更是四通八达

历史上忻州就是个商旅重镇,远在明、清时代,忻州的商人就南下江南,北达内蒙古、东北,遍及全国各地。同时,忻州市毗邻五台山,境内又有奇村温泉、元好问墓等疗养旅游胜地。此外,忻州市是地区所在地,文教卫生事业以及知识分子相对集中,邮电通讯也比较方便。但是,忻州市的工业基础却极其薄弱,全市没有一个大型工业企业,中、小工业企业仅有77个,绝大部分是传统的机械工业和轻纺工业企业,除钨钼丝、玻璃瓶、白酒等少数产品外,多数产品的竞争能力很差。去年全市工业产值仅为1.36亿元。从国家对山西工业的投资重点来看,忻州市的工业生产在近期内只能保持一个稳步发展的速度。这样,第三产业在忻州市发展战略中的位置,就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从城乡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近几年忻州市遇到了几个不容回避和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第一,农村经济改革对城市经济提出了大力加强流通和生产服务手段的新要求

忻州市土地肥沃,盛产高粱、玉米和葵花籽,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油产区。1980年至1983年,农业总产值以年递增13%的速度发展,各种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和城乡商品流通量大幅度提高和增加,先后出现了“卖猪难”、“卖粮难”和“卖油料难”等问题。同时,近年来农村小集镇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它们在发展中迫切希望得到城市经济的有力支持。但是,由于基础太差,直接消化大城市的先进技术以及与大城市直接实现经济联合有困难,希望中间有个转让台阶或“二传手”。

第二,城市建设中出现了许多城市自己难以解决,需要借助农村力量的新问题

其一,城市建设在周围农村征地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如匡村,人均耕地由新中国成立初的2.2亩,变为现在的不到半亩,全村1200多个剩余劳力需要就业,给城市劳动部门造成很大压力。其二,商业网点少,布局不合理。1982年全市商业网点仅有750个,城市人口平均每百人1.3个,比1954年减少了7个。而且网点多半集中在旧城区,新城区的网点寥若晨星,给居民生活和城市建设带来很多不便。解决这一问题只靠国家和城市的力量显然是有困难的。其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协调。多年来,忻州市属于为生产、生活服务,为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的第二第三产业一直非常薄弱,严重制约着城市经济和城乡交流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的投资多数用在了第一层次的流通部门。解决这一问题,城市一方面希望农民在第一层次的第三产业中多投点资,以便城市集中力量发展第二、第三层次的第三产业;另一方面也希望农民直接投资兴办旅游业、技术服务业等第二、第三层次的某些行业。

第三,城乡开放后,出现了城乡经济相互联合、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第三产业相对集中的新趋势

近几年来,忻州市出现了许多农商联营、农工商联营等多种形式的城乡经济联合体。据不完全统计,到去年底,各种联合体已发展到4422个,从业人员近2万人。与此同时大批农民也要求离土进城。1982年以来,忻州市申请进城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累计已有1万多人。

综上所述,忻州市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经济振兴的战略重点,是忻州市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是符合城乡双方共同利益的,广大农民具有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有计划地大力引导和组织农民进城发展第三产业,是新形势下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经济繁荣的一条崭新途径。

(二)

忻州市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进城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搞好总体规划

忻州地、市两级领导对忻州市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并责成一名副专员和副市长负责,由行署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协同地、市两级的工商、物价、城建、公安等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忻州市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以提高城乡综合经济效益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合理布局、方便城乡交流和便于市场统一管理等原则,在市政建设上搞了三项大的改革:一是将商业服务网点严重不足的云中路、胜利街、七一南路、南关大街等四条街专门规划为农民商业街,集中让农民建设。并根据农民的投资情况,将投资较多、建固定设施的网点集中在七一南路和胜利街;将投资较少、建临时设施的网点集中在云中路和南关街;二是将市中心繁华区各单位临街的围墙占地和故旧建筑重新规划,整顿市容市貌,扩大商业网点。本单位不占用的,可通过租赁、出卖、联营等方式转让给农民或城市居民进行建设,凡本单位不占用又不转让的,规定从今年6月1日起按每平方米每月0.30元的标准开征商业土地占用费,并要求各单位领导负担其中的10%。三是根据进城农民经营的商品分类情况和传统的集市贸易情况,规划了服装、副食、蔬菜瓜果、家禽家畜、木材、农机、大牲畜、花鸟鱼等17个专业市场。同时,总体规划将近期内第三产业的发展分为两步走:第一步以多种途径增设商业、服务业网点,扩大城乡贸易为主;第二步重点开发生产资料、科学技术和资金三个市场。

2.开放搞活,制定优惠政策

忻州市以正式文告的形式公布了对农民进城的优惠办法:(1)无论外地或本地农民进城发展第三产业,一律简化审批手续,市政府在云中路成立了专为进城农民服务的办事机构,变过去的逐级层层审批为市政府一次审批。(2)允许农民进城定居,进行永久性经营,不仅提供经营场地,而且专门规划了一片住宅新区让农民建设私人住宅。(3)开业初期,根据经营情况可以酌减所得税。(4)本地农民进城办第三产业,房租和地皮费减半收,外来户进城免收地皮费2~3年。

3.配套协作,提供各种方便

忻州地委和行署明确指出,要把发展城市第三产业作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地、市两级各部门、各单位配套协作,为农民进城提供各种方便,有地盘的让地盘,有房子的租房子,有技术的传技术,懂管理的传经验。或者采取联营协作等形式,扶植进城农民提高经营效益。如忻州市交通局去年与全市900多个运输专业户联合组建了忻州市汽车联营公司。今年,这个公司与山西省建筑五公司联营开办了一个汽车客运站,为8辆客运专业户的汽车找到了良好的经营场地。

忻州市大力组织引导农民进城,使全市第三产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据初步统计,全市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已有2.6万人,比1982年增加了一倍多。其中领取了营业执照的进城农民已达9000多人。农民进城大大加快了城乡建设步伐,去年以来,进城农民累计投资已达500多万元,新建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全市各种商业服务业网点已由1982年的750个增加到现在的3438个,初步改变了过去那种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城市多种经济功能也在逐步形成和完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第二、第三层次偏少的状况有所改变。忻州地委农工部和匡村联合兴建一个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大楼,面向全区农村进行各种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传授和培训,预计今年10月份即可投入使用,年营业额可达100万元。类似这样的组织,忻州市近年来先后组建了劳动服务公司、经济信息中心、专业户协会、旅游贸易中心等,科技普及、旅游业、信息交易等日益成为忻州市第三产业中新的支柱行业。

(三)

忻州市借助城乡双方的力量,合力共建新兴城市的尝试,为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鲜活的经验,使人们开阔了眼界,受到了深刻的启迪。

1.城乡共同建设中、小城市是实现我国城乡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我国城市建设一直采取国家出钱,工人出力的办法。因此,不仅城市的发展速度、布局以及内部功能等都不够理想,而且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结果是“城市走城市的路,农村走农村的路”,广大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小城市稀疏,经济辐射能力低,农村吸收、消化大城市的技术缺少转让台阶。目前建设的小城镇由于其经济能量小,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也不能起到连接城乡、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作用。因此,在这些地区发展中、小城市,对于城乡经济的全面振兴和协调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城市建设道路的选择上,忻州市大胆破除多年形成的老观念、老框框,有计划、有步骤地吸引大批农民进城,利用农村剩余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工农共建新型城市,把繁荣城市经济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大大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而且使城市经济中直接输入了农村经济的血液,从而为城乡经济融合、渗透、协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2.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可以采用城乡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中直接相结合的方式

忻州市打开城门,吸引农民进城兴办第三产业,城乡合力共建新型城市。使过去基本上局限于流通领域里的城乡关系,一下子扩展到了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由外部商品交换的形式,发展为生产要素内部的直接结合,从不同空间的远距离交流,变为同一空间的融合渗透,使城乡交融、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迅速建立、发展。它所昭示的方向和内容,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3.人口流动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而宜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就形成了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实施这一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稳定农业基础,解决国家财政困难等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直到现在,有一些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型和特大城市,继续采取这一政策,仍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城乡开放,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以后,仍不加区别地在一切区域全面推行这一政策,就值得探讨和商榷了。尤其是在经济落后地区,人口的滞流,将会严重束缚商品经济的起步和发展。忻州市打开城门,大力吸引农民进城兴办第三产业,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实践表明,在类似的商品经济刚起步的区域,实行鼓励农民进城兴办实业的政策,将会使城乡经济互相促进,共同得益,我国农业人口太多,人均占有土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中、小城市进行适度转移,要制定因地制宜、制度灵活的人口流动政策,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1989年6月

(文中所指忻州市是原忻县改成的。当时还是忻州地委行署所示地。2000年当忻州地改市后,原忻州市又变成了现在的忻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