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说治论策
14062600000024

第24章 [三农问题](7)

一个正在建设中的集镇——忻州市董村镇发展情况的调查

在我区农村商品生产蓬勃发展,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工商业机关改革已形成不可逆转之势,这样一个总背景之下,各县、市的小城镇建设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发展势头,一批小城镇已初具规模。忻州市董村镇就是其中之一。

可以预料,小城镇的兴起将有力地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促进农业的“两个转化”,使广大农民更快地富裕起来。从现在起,我们必须高度认识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意义,不失时机地采取得力措施抓好这项工作。在这方面,忻州市董村镇的做法可以给人以许多启示。为此,5月中旬,我们对正在建设中的董村镇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

董村镇位于忻、定、阳、盂四县的交界处。背靠五峰山,面临牧马河,农业生产较好,石灰石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也很便利,是一个传统的物资集散地。多年来一直是这一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全镇现有1513户,5500口人,其中城市人口200人,总耕地面积10700亩,镇区面积8900亩,距镇10余里有10个村庄,其总人口为18000人。这些情况说明,董村镇具有农、工、商综合发展的优越条件。

然而,同全国各地的小城镇一样,历经沧桑的董村镇,有自己的一部兴衰史。20世纪50年代,镇上的工、商、服务业曾兴盛一时,多达152户,从业人员379人,据统计,当时有编织、印染、皮革、酿造、食品加工、铁木加工、粮食加工和农具修造等家庭工业13项,共66户,从业人员73人,有商业、服务业20项,共96户,从业人员196人。集镇上的地方风味小吃计有油糕、水饺、粽子、凉粉、豆腐脑、杂碎汤等十多种,其他干货铺有38户。据群众回忆,那时逢单日赶集,人如潮涌;每年9次庙会,更是商贾云集。20世纪60年代初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集镇的工、商、服务业遭受摧残,一度萧条,“文化大革命”结束时,集镇工业仅剩“三桶”机械厂和管理不善、入不敷出的拖拉机站,还有大队的4个小厂。集镇商业仅有供销社一处独家买卖。那时,群众想买一个白面掺玉米的饼子,也得往返几十里进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集镇经济起死回生,蓬勃发展,短短时间内,董村镇旧貌换新颜。我们来到这里以后,到处都感受到乡村集镇的强烈气息。忻宏沥青路通街而过,在宽阔笔直的街道两旁,商店、机关和各种服务设施林立,人来车往,热闹非凡。许多农民和集体单位正在大兴土木,建厂建店。目前,由社、队和个体组成的集镇工业共30项、72户,从业人员达到778人,主要由水泥、造纸、饲料加工、食品加工、纺织、建筑、铸造、铁木加工等行业构成,年总产值243.5万元,利润28.9万元,从事商业服务业的现有110户,从业人员250人,总营业额165.7万元,利润16万元。全镇有汽车6部,大中型拖拉机10台,交通运输便利。文化福利事业建设方面,董村镇现已设有“五院三校八室一团”,即电影院、敬老院、幼儿园、集镇卫生院、中学、小学、联合学校、电视室、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体艺室、评书室、荣誉室、广播室、集镇农民剧团。

农、工、商、运各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镇上农民为例,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了373元。

(二)

董村古镇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迅速成为一个新兴的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们的做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条。

1.要制订长远的总体规划

过去董村镇也曾搞过不少建设,但因没有长远的总体规划,致使结构凌乱,街道狭窄,尽管花了很大气力,却搞得村不像村,镇不像镇。今年,他们在集镇建设中记取了这一教训,首先与市建设局和集镇领导组协作,经过20天的详细勘察,制订了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集镇建设规划,并绘制了规划图。根据规划,今年他们抓了一个突破口,把镇西镇东划为工业区,镇南镇北划为居民区,镇中划为商业文化福利事业区,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准备动工修建的设施,分类排队,对号入座,统一安排使集镇建设有条不紊,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集镇建设与其他事情一样,必须有总体规划,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建设各种设施的盲目性。同时使后辈人接手建设有了连续性,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形象化的总体规划,又可成为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教材。

2.要建立专门的领导班子

董村集镇建设初期,没有专门的领导机构,具体工作一直归社、队个别领导干部兼管,结果是顾此失彼,问题成堆,使集镇建设受到很大影响。为了卓有成效地搞好集镇建设,今年初,他们成立了“集镇领导组”,由公社副主任、大队支书、信用社主任等7名同志组成,下设集镇办公室,由4人组成,专门处理集镇建设的具体问题,重大问题则由领导研究决定,办公室下设技术指导组、后勤供应组、生产指导组。目前,由于这个领导组职责明确,人员精干,专职专用,使许多悬而未决的复杂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为集镇建设铺平了道路。

集镇建设是一项新工作,它既考虑农、林、牧、副的发展,又要安排工交财贸的建设布局,既有农村的习俗,又有城市的特点,涉及千家万户,有大量复杂的工作应及时解决,这就必须建立专门的领导班子,过去一般由几个单位的领导干部兼管,事实上是管而不抓,流于形式。董村镇记取这一教训,他们把建立专门的领导班子作为集镇建设的基础工程。这一做法,给了我们很大启示。

3.要严格集镇建设的章法

董村集镇在建设过程中,曾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有的社员占用镇区土地栽树,直接妨碍集镇的建设,又拒不砍伐,有的拆迁房,漫天要价,有的趁集镇建设,算旧账,闹地基纠纷;有的以种种借口,阻拦别人修店设铺,等等。对此,集镇建设领导组及时作出了10条规定:(1)镇区的任何建设必须严格按总体规划进行。(2)在总体规划内急需拆迁的东西,必须拆迁,拆迁费由办公室主持商定。(3)镇街两旁鼓励原居住户开店办厂,不建允许其他户去建。(4)未经准许已占用集体地基而影响建设的必须无条件退出。(5)一切新建筑必须按总体规划的标准去建,不能随心所欲,各自为政。(6)暂需保留的旧建筑,应全部维修翻新,集体可酌情付给适当的补偿费。(7)外地来镇办厂开店的能人,要给予特殊优待。(8)提倡各行各业每年为集镇建设办一件好事。(9)要及时解决集镇建设中的各种问题。(10)如有违反上述规定者,要分别给予批评教育和经济处罚。规定公布后,事事有了尺度,人人掌握了依据,集镇建设忙而不乱,顺利进行,这是董村集镇建设能在短期内大见成效的一条经验。

4.要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集镇建设领导组在解决地基问题上,花了很大气力、费了不少心血,他们善于抓主要矛盾,其办法主要有五条:

(1)优先。凡在主要街道两旁的住户,如主动开厂办店,优先给予资助。有个叫刘金亮的社员,居住在商业区,本人想开办个体商店,但没有足够的资金,集镇领导组及时资助1000元,并提供木料、砖石,使他很快办起了“糖业烟酒门市部”。

(2)联办。社员邢仁贵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无门路,只有现成的地基。另一社员郝金柱,有加工食品的技术,经济条件优裕,他们两人联营办起了三间干货铺,买卖十分兴隆。

(3)转让。原董村大队的饲养处、粮食加工厂和电视室三处共占地三亩多,为支持个体户开厂办店,大队无偿拆迁,全部转让给个体户,办起一个“农民商场”。

(4)调换。社员张银龙有修车技术,想盖一个修理门市部,但没有地基,社员郭福根在商业区有地基,准备盖新房,集镇领导组经过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在居民区给他划定地基,地基调换,两户满意,各得其所。

(5)拆迁。在拆迁工作中,董村镇建设领导组十分注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群众进行“三兼顾”、“四热爱”的政治思想教育。社员史贵福是规划建设农民市场内的住户,老婆常年闹病,搬迁确有困难,集镇建设领导组除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外,还主动帮助他解决家庭困难,史贵福十分感激,愉快地接受了拆迁住房意见。许多拆迁户都说:“拆迁是为了集镇建设,是给子孙后代造福,我们决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拆迁问题,是古镇建设的主要难题之一。这里面包含着当事者的切身利益,也隐藏着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实事求是,因势利导,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既为集镇建设解决问题,又要模范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5.要积极扶持集镇经济实体的发展

董村集镇为来镇办厂开店的四方能人大开方便之门,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扶持集镇经济实体的发展。

(1)后勤供应服务。集镇领导组考虑到有些能人开厂办店建材困难的问题,主动派人到外地联系。采购木料100立方,钢材21吨,高标号水泥30吨,砖50万块,及时解决了能人开店办厂的建材问题。

(2)建筑技术服务。集镇领导组既当本镇的建设总设计师,又当各户的参谋人,从建筑面积、结构到内部布局进行具体指导,他们从各地拍摄和绘制了50多张门市部样式,供用户参考,施工开始后,几十户同时动工,技术人员和建筑队短缺,他们还及时抽调技术人员十余人,施工队四个,满足了用户的要求。

(3)市场信息服务。集镇领导组根据本地农副产品积压,外地同类产品短缺的市场信息,帮助个体户张付龙办起了“联营贸易公司”。这个公司除帮助其他家庭工厂推销农副产品外,还积极为他们提供产前产后的信息服务,促进了集镇经济的发展。

(4)提供适量资金服务。今年,忻州市政府拨出20万元专用无息贷款,解决部分能人开厂办店资金困难而自己又一下难以解决的问题,老党员杨德根有加工豆制品的技术,但资金困难,集镇领导组和市民政局给他解决了5000元的无息贷款,仅一个月他就办起了豆制品加工厂。

能人入镇,经济发展,这一新的课题,要求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各种产前产后的服务工作,董村集镇的经验说明,这是繁荣集镇经济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

在董村镇的调查中,我们对当前集镇建设的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深深感到,集镇建设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今年以来,忻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他们不仅制订了集镇建设的总体规划,而且提出了重点集镇的具体建设方案,采取了扎扎实实的措施,他们既有战略眼光又有求实精神,此其一。

其二,董村集镇建设领导组的同志们在工作中走一步看三步,十分重视可行性研究,在总体发展中,减少盲目性,这对于集镇建设的速度和效益,意义重大。我们在调查时了解到,董村集镇的建设分三步进行:一、从1984年到1986年,用三年时间,建成集镇十条街,开辟三条街,新发展200个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增加600人,全镇总人口发展到13000人,人均收入达到600元。二、从1987年到1990年,在继续发展工、商、服务业的同时,努力发展文化福利事业,建设集镇广场一处,新建农民文化馆一座,农民公园一处,体育场一处。三、从1990年到2000年,在农、工、商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按规划人口增加到30000人,重点建设既符合农村特点,又具有现代化标准的农民住宅区。到20世纪末,董村镇决心建设成为农、工、商综合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教育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群众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

其三,我们感到当前的集镇工作有三个问题需要认真解决:一是能人入镇开厂办店,有盲目发展的倾向,全镇现已有110户,另有120户正申请开业,势必造成供过于求,商品积压,被迫关门的趋势。二是经济兴旺,而文化福利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三是个体经营户偏多,一般经销自产和当地商品,与大中城市挂钩的国营商店少,商品品种不全,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以上三方面的问题说明,当前集镇建设必须十分注意农、工、商各业的协调发展,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另外,要以农村城市化为目标,量力而行,一年抓一个重点,发展壮大文化福利事业,还要重视集镇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繁荣集镇市场,推动集镇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98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