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教】
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Mani)于公元3世纪创立的宗教。
该教吸收了祆教、基督教、佛教以及诺斯替教派的一些思想而形成自己的教义和信仰,持“二宗三际”说,认为光明和黑暗是世界的二个本原,世界在发展过程中有三个阶段。光明和黑暗本是互不侵犯地存在着,初际之末,黑暗王国侵袭了光明王国,于是引发一场激战,从而产生天地万物和人类。其中既包含有黑暗的成分,又有光明的成分。光明之神为拯救世界和人类,派使者摩尼到世间说法,超度众生,使灵魂解脱,进入光明王国。最后天地人伦将经过劫灭而复归于初际。摩尼教在唐代经西域传入中原。唐武宗灭佛,摩尼教一并受到打击。时有摩尼教法师逃来泉州,摩尼教遂传布泉南,并改名为明教,而吸收了更多道教、佛教的成分。自北宋就有众多教徒在晋江华表山结会活动,元代更盛,至明代屡遭打击而趋衰落。明季晋江人何乔远《闽书·
方域志》记摩尼教在华、在闽传播的历史,并指出在晋江的明教徒“行符咒,名师氏,法不甚显云”。现草庵尚存元代镌刻的摩尼光佛像。已成为民间信仰中的一尊神明。
【伊斯兰教】
伊斯兰是阿拉伯文Islām的音译,意为“顺服”,指顺服唯一之神安拉的旨意。由此而派生的穆斯林即为“顺服者”,在中国旧称“回教”。是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一神教。其教义主要有: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天使,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信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前定”,并信仰“死后复活”、“末日审判”等。该教规定念清真言、礼拜、斋戒、纳天课、朝觐等为教徒必遵的“功课”。并针对当时阿拉伯社会情况规定了若干制度和道德规范。公元630年,麦加贵族宣布皈依伊斯兰教。不久,伊斯兰教成为阿拉伯半岛的主要宗教。据《闽书》记载,穆罕默德有门徒大贤四人,于公元618-626年来中国的广州、扬州、泉州等地传教。从7世纪开始,阿拉伯穆斯林就沿着海陆交通线到达中国,进行贸易、传教。唐、宋、元三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时期。《晋江县志·杂志》载:“夏不鲁罕丁者,西洋喳啫咧绵人,皇庆间随贡使来泉,住排铺街。修回回教,泉人延之住持礼拜寺。”泉州在元代有“回半城”之称。晋江丁姓即宋元时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的传裔。
【印度教】
印度教也称新婆罗门教,是印度自中世纪初期流传到现代的传统宗教。它是在古婆罗门教基础上吸收印度民间信仰、佛教、耆那教等因素发展而成的。其主要教义是婆罗门教的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崇拜对象为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位一体”,及其无数化身、偶配、子神和守护神,人格化的自然神、动植物以及木石和男女生殖器等。公元8世纪,印度教在爪哇等东南亚国家流行,遂通过海上商贸活动进入泉州。《清源金氏族谱》载:“蒲寿庚……其婿西域那吹(兀)呐袭,作乱州郡……即乔平章宅建番佛寺,极其壮丽。”至今泉州开元寺百柱殿尚存元番佛寺石柱,镌刻大量取材于婆罗门教经典著作中的神话故事。晋江池店村中亦保存一座印度教主神毗湿奴神像的浮雕石刻,现被村人当作观音奉祀。
【基督教】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以及一些较小派别。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相传为耶稣所创立。信仰上帝(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自始祖起就有罪(原罪),将永世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独生子耶稣基督才能得救。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为圣经。基督教传播初期,受到罗马帝国统治者的残酷迫害,至公元4世纪定为帝国国教。罗马帝国东西两部分裂后,基督教也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正教。16世纪,罗马公教内发生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一些新的教派,统称新教。基督教分布广泛,对欧美各国历史、文化有深远影响。曾于唐初传入中国,称为“景教”,元代在泉州传播,称“也里可温”,建有教堂,元政府在泉州设有管理也里可温的职司。后随着海港的衰落,其宗教势力终于湮灭。明天启年间基督教又来闽传教,在晋江也发展一些教徒。明清易代之后,由于基督教内部的“礼仪之争”引起清政府的反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福建巡抚张伯行上《拟请废天主教堂疏》,对当时“福州、泉州、兴化、漳州、福宁州等沿海各郡县布置尤多”的天主教堂表示不安,之后,又有闽浙总督觉罗满保等先后请禁。基督教终被朝廷下令禁饬。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胁迫中国订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规定允许在厦门等五口通商、建立教堂,于是基督教继续在中国传布。晋江最早建立的安海教堂,是在清咸丰年间建立的。
【天公】
晋江人俗称“天”为“天公”,实是对玉皇大帝的敬称。“天公”一词,南朝典籍已见。《宋书·天文志》:“此复是天公愦愦无皂白之征也。”原始社会后期,先民始出现对天的崇拜。
【玉帝】
古人未能科学认识宇宙,解释宇宙,疑冥冥中有神的主宰,于是就有“天公”的产生。晋江人所称的“天公”,即玉皇大帝,全称是“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上玉皇大帝”。传说为总执天道最高之神,是道教和民间信仰的至尊神明。因道教崇拜玉,故有玉帝之称。南北朝时已见有“玉帝”一词。“天公”管辖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畜生、地狱、饿鬼)一切祸福。据传,唐明皇李隆基定正月初九为玉皇大帝圣诞。玉皇庙观遍及全国各地,泉州的“元妙观”(俗称“天公观”)建于晋太康年间,历史悠久,颇著名。每年初九至十五都做天香,善男信女炷香敬天,演戏娱神,极为隆重。晋江安海的“雷霆宫”亦设天坛供奉玉皇大帝(天公)。
【天公生】
俗谓正月初九天公生日。清顾禄《清嘉录》:“初九为玉皇诞辰。元妙观道侣设道场于弥罗宝阁,名曰斋天,酬愿者骈集。”天公为众神之至尊,每逢年之正月初九,晋江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天公生。多数在自家厅口摆“天公案”,也有把众多“天公案”集中搭在祠堂宫庙的。所谓“天公案”,即两条琴椅架起一张八仙桌,桌上置牲醴、五果、六味斋、三杯清茶,还有象征大福长寿的红蛋、油面和盖有龟甲印的“四脚龟”、“天公馃”等供品。一盏“天公灯”悬掛厅口,三炷高香祈求人寿年丰。阖家男女老幼,一一跪拜天公,至为虔诚。礼敬毕,燃放鞭炮,焚烧金帛,气氛热烈。此外,正月初一,七月十五,以及婚寿喜庆,也有谢天公、拜天公之举。
【祭财神】
财神,执掌钱财之神。民间供奉的财神多是民间崇仰的历代文官武将,如范蠡、伍子胥、关云长等,此外也多供奉道教的赵公元帅(赵玄坛),或“招财”、“利市”二神。各地神诞不尽同,商家于正月初二在其所营店铺或家里上供品,烧香点烛,共庆财神诞辰。大小商店同时开市。正月初五清早则在宫庙接五路神,俗信五路神姓何名五路,能祐人财运亨通。而晋江深沪船行所奉的财神却是西垵村的水仙王大禹,这就更合海上打渔的需要了,于是被称为海上财神。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为梵文音译,意译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清净光佛等。佛家称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后世念佛者多念阿弥陀佛名号。其塑像常与释迦牟尼、药师二佛并坐,世称“三尊”。
【土地公】
农历正月初二俗谓“土地公生”。土地公,民间尊为“福德正神”,原是古代神话中管理某一地域的小神,称“社神”。《公羊传》注:“社者,土地之主也。”土地一词,源于此。老一辈的晋江人说:“三步就有一尊土地公。”民间对土地之崇敬,由此可见一斑。东汉人应劭撰《风俗通义》云:“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于是,有土地,就有土地公在。土地公是乡土的忠实保护者,司本乡本土之事。正因为土地养育了它的无数子民,所以作为土地化身的土地公,长久以来广受尊崇。这位银须白发、长袍璞头、慈眉善眼的“福德正神”,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遇到,随处可见,无处不有。紫阁华堂他可住,荒郊野地他也可住。村村都有土地庙,或设村头,或设村中,有的仅用4块石片,一片作顶,三片作墙,随便一搭便是。他不嫌庙宇简陋,寒来暑往一样住得安然自在。人们见他平和亲切,皆尊而不避,敬而不畏。旧时乡里有死人,必到土地庙前“报庙”。无论营造阳宅或阴宅,凡有动土者,总要先祭告土地公。我们常看到的坟墓左边的“后土”或厝地上的“福神”,都是他,他在守住那一方土地。他的诞辰之日,家家作祭,庙宇中除供拜外,还演戏娱神,为土地公祝寿。土地公有配偶神,称“土地婆”,虽无特殊职司,但可与土地公同居一庙,共享香火。
【观音妈生】
俗传观音于农历二月十九日诞生,九月十九日出家,六月十九日得道。这三个日子民间都有享祀活动。闽南一带及台湾,都把这三个日子作为观音的生日。观音,又译为观世音、观自在,佛教则奉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晋江人敬称“观音妈”。
《法华经·普门品》: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名。唐初太宗讳李世民名,去“世”字,略称观音。观音的形象颇多,称三十三身,可应机以种种化身救众生于苦难。现寺院中所造观音都作女相,此种造型始于南北朝,唐以后盛行。晋江几乎所有村镇家户都有观音奉祀,陈埭有南宫,罗山有紫竹寺,池店有庆莲寺,东石有龙江寺,龙湖有福林寺,金井有西资寺,其中安海灵源寺观音、龙山寺千手千眼观音香火最旺,历久不衰。每逢诞辰之日,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烛光日以继夜。凡祀观音的寺庙斋堂,皆供斋礼拜。
【观音殿千手千眼观音】
安海(古称“安平”)东北角有寺曰龙山寺,古称普现殿,俗称观音殿,《泉州府志》言“安海龙山寺不知所始”。据传该地原有一水井,井边有一大樟树,干数围,时发毫光。东汉僧人一粒沙云游至此,以大樟树雕千手千眼佛祖,立庙祀之,香火至今犹盛。据佛经载,佛祖发誓要利益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寺院一般造型是两眼两手下,左右各具20只手,手中各有一眼,共40手眼。安海龙山寺观音是名副其实的千只手眼,通高4.2米,宽2.5米,主手合十胸前,两侧旁生1080只形态各异的小手,每只手心各具一眼,匠心别具。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匾曰“通身手眼”,可知艺术价值之高。龙山寺历史悠久,声名远播。随着晋江人外出谋生,龙山寺的观音信仰也传播到台湾及东南亚华侨旅居地。民间相传南明永历间,安平龙山寺肇善禅师分灵台湾,草创鹿港龙山寺,至清乾隆间重修扩建,全仿安平龙山寺的建筑规制。此后又建台南、凤山、淡水、艋甲龙山寺,分香寺庙迄今数以百计。两岸的龙山寺,香火鼎盛,香客不绝。由是,人因神而亲缘倍增,神因人而愈显灵性。
【孔子诞辰】
相传农历八月廿七日为孔子诞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创始人。做过司会计的“委吏”和管畜牧的“乘田”等小官。年五十任大司空、大司寇,摄行相事。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六十八岁返鲁,致力于教育及整理文化典籍。首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门生整理其言论成《论语》一书。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伦理思想上主张“仁者爱人”。其学说二千余年始终居于封建文化的正统地位,迄今仍深有影响。封建王朝视他若神明,尊他为圣人。古来立学,皆奉孔子为先圣先师。历代追谥有加,至清初始谥“大成至圣先师”,意为天下之至圣,万世之师表。汉代以最高礼仪“太牢”(牛羊豕具谓之太牢)祀于阙里,唐初始立庙祭祀。唐以后,各地修文庙享祀孔子。国有国祭,家有家祭,学校及文人学士皆诣府、县文庙敬香礼拜。城乡塾斋亦设位私祭。
【魁星爷】
亦称“奎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的“奎宿”。汉代纬书记载:“奎壬文章”,故后世奉为主宰文章盛衰之神。南宋以来凡书院均祀魁星,且有魁星楼、魁星阁之设。安海奎光阁奉祀文昌帝君(亦称“文曲星”,乃古代对“魁宿”以上六星的总称),向为文人学子所顶礼膜拜。农历二月初三是其诞辰,民间士庶多往祭拜。明顾炎武《日知录·魁》: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魁星爷像,头部像鬼,一脚后翘,一手执笔,一手持斗,意思是用笔点定中举之人的姓名。历代奉之为天下功名禄位的大总管,尤以文人奉祀为最。
【七娘妈生】
晋江民间的七夕,主要不是乞巧、拜月,而是“做七娘妈生”,也就是把农历七月初七衍化为七娘妈的诞辰。晋江人奉祀的七娘妈,既非与董永结为“百日缘”的织女,亦非天孙织女,而是有意无意合二而一了。原来的天孙织女被提格为天帝的第七个女儿,供奉为儿童的保护神。七娘生日那天,她的六位姐姐一齐下凡来贺,共享晋江人的敬意。故敬祀之时,供品皆以“七”为数,如甘味七色,糖馃七碗,鲜花七种,果蔬七种,剪刀七把,箸七双,酒七盅,香七支,脂粉七件,还有小纸轿七乘及内设七座位的“七娘亭”一座。是日中午,家户摆桌于庭祭祀,房门口悬挂一盏画有仙女抱孩儿站立云端的“七娘灯”祈求子女平安,健康成长。同时用红纸包一些糯米置屋檐顶,以犒赏喜鹊此夕为牛郎织女搭“鹊桥”。
【帝爷公生】
旧俗以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关帝爷生日。俗传是日是他磨刀会吴将之日。他的家乡运城则定农历六月廿四。因为他生于何年何月何日不可考。关帝爷即三国蜀汉大将关羽神化的尊称。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县)人。西晋陈寿《三国志》对他描述语焉不详。明初罗贯中撰《三国演义》即对其大加赞扬,后渐深入人心,广受崇拜。明万历间封“关圣帝君”,称武圣人,乃盖庙奉祀,与文圣人孔子平起平坐。到清代达到鼎盛,仅北京就有关帝庙百余处。道教称“关圣帝君”。佛教称“关公”、“关帝爷”、“帝爷公”、“夫子公”。长期以来,佛道两家都接纳了关羽,且给予很高的封谥。俗谓关羽以忠义立世,死后为神,能御灾除患,民间信者颇众。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载:“关庙自古今,遍华夷……”仅台湾宝岛专祀关帝爷的庙宇有三千余座,信众八百余万。晋江的关帝信仰甚早,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凡有人住居的村落,多立有关帝庙,而以通淮关帝庙(旧属晋江)香火最盛,朝拜者络绎不绝,信徒遍及几十个县市,远至厦门、漳州、福州、广东、浙江、香港和东南亚各国。台湾台南市的“开基武庙”,云林县的“保安宫”等众多庙宇都是从通淮关帝庙分香奉祀的。每逢诞辰之日,盛况空前,除郡县颁行祭费,于春秋二季择吉日由官方武官隆重致祭外,民间祭献更是丰盛热烈。焚香拜祷,割牲演戏,鼓声爆响,街巷相闻。关羽以其“忠义仁勇”走上了朝野上下共同为他建造的一个个圣殿。
【妈祖生】
俗谓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生日。妈祖,亦称天妃、天后。原姓林,本名林默,称林默娘。宋时福建莆田湄洲人,传说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雍熙四年(987年),享年二十八。相传她幼聪慧,少习道典,能乘席过海,救人于风浪危厄之中。南宋廖鹏飞的《顺济庙记》说她“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雍熙八年九月初八日,其兄出海遇险,前往搭救,不幸溺水而亡。死后,得道升天,常往来海上,救助遇难船只,人们奉为海神,立庙祭祀。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封“灵惠夫人”,淳熙十年加封“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宋光宗绍熙元年晋封“灵惠妃”,于是神名远播,成为航海者崇拜的女神。元代尤重海上贸易,加大了对妈祖的封号,至元十八年封“护国明著天妃”,即从人间神提升为天上神,确立其海神的绝对权威。历代对妈祖褒封甚隆,其中以清代为最。清康熙帝应靖海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将军之奏请,以攻克台湾得天妃之助,敕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由天妃升格为天后,是为最高封号。其升天处湄洲,殿宇雄伟,楼阁辉煌,乃海内外香客朝拜的圣地。而建于宋代的泉州南门天后宫,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为四方信徒所崇仰。这两个地方,每逢妈祖诞辰,都举行隆重祭典。晋江濒海之区,崇奉天后尤诚,许多地方都建有妈祖庙,金井的天后宫,安海的朝天宫,东石的妈祖宫等都是,香火都很旺盛。无论择日造船、新船下水、出海航行、海上捕鱼等都求妈祖指示,她一直被视为航海的保护神。
【大道公】
农历三月十三日为大道公生日。大道公,又称保生大帝、吴真人。原名吴夲(音滔),北宋同安人,生于太平兴国四年。因曾驻泉州花桥亭行医,故泉州人尊为花桥公。他平生斋戒不娶,悬壶问病,业医活人,无论贵贱,悉为诊疗,远近以为神医。一次上山采药,坠崖身亡。死后,乡民肖像奉祀,建庙塑像祀之,私谥“医灵真人”。南宋朝廷确认了吴本的神格。先后有“济慈真人”、“忠显侯”、“英惠侯”、“普祐真君”等14次敕封。明永乐二十二年封赐保生大帝,是为最高封号。晋江诸多村镇建有宫庙奉祀,以深沪港阜的宝泉庵香火最盛,并分灵香港、菲律宾等地。宝泉庵大道公(二帝)原从台湾学甲迎入,重修庙宇,信众大增。吴夲因是古代名医,成神亦以医济世,故宫中设有药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四种。因病求签者,先在佛前焚香,告知病情,若得允准,即卜杯抽签,凭签取药。据传,药签组方奇特,服之常见功效。诞辰之日,前来求签、还愿者甚众。
【王公生】
农历九月初五为王公生日。据载,王公原是宋潮阳人,名黄志,曾为青阳蔡姓门客,掌簿籍,有道术,因助民破夷,颇孚众望。坐化后奉祀青阳山石鼓庙,明永乐间敕封顺正大王,俗称王公。香火鼎盛,海内外有众多信徒。诞辰之日,家户供祭,演戏酬神,香客熙来攘往。
【城隍公生】
农历五月十三日为福全城隍公生日。晋江奉祀城隍颇多,许多是从古所城金井福全分灵的,如深沪、科任、洲、龙湖等地的城隍庙。诞辰时届,善男信女焚香祭拜,坐瞑祈梦,演戏谢神,盛况非常。据载,城隍为古代城池之守护神,北齐时已在河南信阳建有城隍祠,唐代始封城隍为王,此后历代郡县皆有祭典。明代则令地方各级省、府、县、卫、所俱建城隍庙,让城隍神与各级官员“阴阳表里”,共同管理百姓,并监督同级的地方官员。晋江县城隍庙在今泉州鲤城区内。石狮、永宁则奉卫城隍神。
【灶君公生】
灶君生日,时在农历八月初三,其神之由来,众说不一。一说灶君乃司火之神祝融(见《礼记》);又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见《淮南子》);又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等等。不管哪一说,人们在灶中烧火煮饭,都赖其力助,故敬称之为“灶君”或“灶君司命”。民间传说,灶君是“天公”派来人间监察世人善恶的神祇。周代即有灶君信仰,几千年来民间普遍祀之。先是女性,后变男性,其权力也由主一家饮食扩大为操一家祸福。供奉灶头,察人功过。诞辰之日,家户必具牲醴、金帛祭拜之。
【祀东司娘】
古代厕所多建在屋子东边的角落,故称“东司”。闽南民间有祀“东司娘”之俗。可能年代久远,音传有误,多写成“棕蓑娘”或“冬丝娘”,台湾则叫“冬生娘”。相传东司娘出身贫寒,嫁作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于正月十五日被害死厕间。玉帝怜其冤苦,命为厕神。闽南一带传她正月十五攀杨梅树,看杨梅开花,不慎跌落树下粪坑身亡,成为看护厕所的神灵。台湾则传她是工于手艺女红的少女,不幸落厕身亡,成为厕神。全国多数地区都称为厕姑,亦称紫姑,多卜蚕桑、婚姻事。这在南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已有具体记载。闽台女孩子祀“东司娘”旨在“乞巧”,即向“东司娘”乞求灵巧。元宵夜,未出嫁的女孩子备一份供品,一只小红鞋,上供于侧间,念道:“东司娘,水铛铛,教阮绠,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靪。教阮举大针,补大裘;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台湾念的是“冬生娘,冬生姑,教阮(我)细,教阮(我)粗……”各地念法有异,也可见所求有所不同。
【玄坛公】
玄坛公,原为道教所奉的财神,后被商家奉为祖师爷。本名赵公明,又名赵玄坛。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赵公明,终南山人,秦时避世隐居修道,因护张陵炼丹成功,玉帝授正一玄坛元帅,故世称“赵公元帅”。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黑面浓须,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传说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这位财神在闽南一些地方是一手执剑,一手拿元宝,形象表现商战的严酷。每逢岁时节日,晋江商贾必迎财神而祭,以祈财源畅茂,利运亨通。
【床母生】
农历七月初七为床母生日。俗以床母为司人安寝,保护幼童之神,故家家户户必于其生日设供祭祀。供品置于床沿,焚香跪拜。除诞辰之日外,民间婚娶、安床或新生儿满月、度晬,亦拜床母。祭祀之物以香饭为主,糖馃、蛋次之。忌用酒,因怕床母吃醉,不能照看婴儿。据载,唐代已有此俗,原祀男性“床公”,后“床公床婆”同祀。晋江历来只祀“床母”,始于何时不详。
【上帝公】
上帝公、帝君公即玄武、真武、玄天上帝的俗称。相传正月十六为其下界之日,民间即以此日祀其诞辰。玄武乃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楚辞·远游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道教奉之为守护神,以壮威仪。其祀像披发、黑衣、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晋江有很多地方立庙祀帝君公,如安海的霁云殿、金井的拱秀庙、英林的东福宫、深沪的崇真殿、龙湖的真如殿、东石的西方庵等。
【鲁班公生】
俗传农历六月十三(一说五月初七),为鲁班公生日。鲁班是春秋时鲁国人,姓公输,名般(般与班同音),故称鲁班,他是当时的能工巧匠。《墨子》载,他曾设计制造攻城的“云梯”。又传,木工所用的墨斗、曲尺也是他发明的。后世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他被人们不断的神化着。木石泥瓦工匠均尊称他为鲁班公,祀之为行业神。每逢诞辰之日,即有隆重的享祀活动。至于庙祀之俗,乃始于明代,《鲁班经》云:“明朝鼎创北京龙圣殿,役使万匠,莫不震悚。赖师降灵指示,方获落成,爰建庙祀之。”
【弦管祖师孟府郎君】
孟府郎君何许人?据传是五代后蜀国君孟昶。这个在位三十年,奢侈淫靡,以七宝饰溺器的君主,如何成为泉南弦管的祖师爷?也许他真如传说的善音律弹射。他有个宠妃叫慧妃,赐号花蕊夫人,貌美,诗词歌赋冠一时。后随孟昶降宋。宋太祖赵匡胤纳花蕊为妃。蕊居后宫,画昶肖像祀之,日夜祈祷。一日被太祖发现,问曰所拜何神?花蕊谎称张仙。太祖无疑,遂封昶为郎君大仙。泉南弦管奉为祖师,不详始于何时。弦管人于农历八月十二日为他做生日,唱《金炉宝篆》,焚香礼拜,亦不详有何根据。若聘弦管先生“开馆”,也要先敬孟府郎君。
【戏神相公爷】
高甲戏艺人祀田都元帅雷海青为戏神,称“相公爷”。俗谓正月十六日是他的生日。据传,雷海青为唐代南安坑口乡人,少孤贫,从师学戏曲,晓音律。后进京为乐工,得唐玄宗李隆基赏识,赐进士,供奉翰林。安禄山反,在凝碧池庆功,命乐工奏乐助兴,雷海青拒不从命,以琵琶击之,遭肢解。死后显圣,助郭子仪平叛。阵前见战旗上有一“雷”字被烟云遮去上半的“雨”字,剩了下半的“田”字,故有田都元帅之称。因此,唐玄宗赐忠烈乐工,封天下梨园都总管。清俞樾《茶香室丛钞》云:“此虽不可考,然以海青之忠,庙食固宜,伶人祖之亦未谬。”相公爷生日,戏班必备三牲酒肴享祀。每逢戏班开演时,艺人必先礼拜相公爷,并用小指蘸酒沾舌,此谓“吃羞人酒”,上台便不害羞,不会忘记唱念。晋江有些地方亦祀田都元帅,乃坑口分灵。
【奇仕妈】
晋江称临水夫人为“奇仕妈”。晋东和晋西北一带农村对奇仕妈更为崇仰。临水夫人宫建于开元寺东侧的奇仕巷,故称奇仕妈宫。奇仕妈,俗名陈靖姑,古田县临水村人,故死后有临水夫人之称。陈靖姑,生于唐大历二年,生前为巫,能祈雨救灾,得百姓尊敬。二十四岁时,为救遭旱灾民,不惜有孕之躯,毅然堕胎祈天降雨,因出血过多,劳伤而终。民感其德,于临水立庙祀之,对她的信仰始形成。至南宋淳祐年间,宋理宗赐额“顺懿”,封“崇福昭惠慈济夫人”,亦称“顺懿夫人”。明清之际,民间有临水平妖的传说。到了清朝,临水夫人完全成为“扶胎救产,保赤佑童”的妇幼女神。闽台信众尤多,朝廷加封日隆,其最高封号是咸丰年间的“顺天圣母”。正月十五为临水夫人圣诞,奇仕妈宫香火鼎盛,“请花”之俗广为流传,已婚妇女从各地前来烧香求子,俗信求得白花生男(白花象征男性),求得红花生女(红花象征女性)。金井福全也有临水夫人宫,信众不衰,香火不绝。
【苏夫人姑生】
农历十二月初一是对山(紫帽山)苏夫人姑生日。苏夫人姑,原名苏六娘,晋江人,生于明洪熙元年,少神异,端淑孝敬,能预知祸福。年及笈,不嫁。家人劝之,六娘曰:“对山可移,我志不移。”她本不识字,临终竟索笔留吟:“溶溶月色浸清秋,鹤御翩翩此日游。一点灵光何处寄?万年烟火紫山邱。”传说死后果显神光,里人建庙于墓前,塑像祀之。原庙在紫帽山,建于明万历间,后不知几经兴替,1992年迁建于钱埔寨山景区虎耽山下。传说苏六娘能显灵御倭杀贼,保境安民,庇护妇幼。明成化六年,敕封“护国卫生夫人”,谥贞烈。万历中,郡守复奏加封“衍圣崇福”四字。信众甚多,常年香火不断,诞辰之日典礼尤隆。
【阎君公】
阎君公,即阎罗、阎王,为梵文音译,原意是“地狱统治者”或“幽冥界之王”。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神。佛教沿用此说,称之为管理地狱的魔王,主宰人之生死。传说他属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狱。佛教于西汉传入中国内地,至唐末始有“十殿阎罗”。此后,历代均立庙供奉。晋江东石石兜的威仪宫、龙湖石厦的溪美宫都奉祀阎君。诞辰之日,信众备牲礼祭祀。
【王爷崇拜】
晋江民间的王爷信仰可追溯到明代。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敕封唐初360名官员为“王爷”,并赐代天巡狩,多被立庙奉祀,同时民间创造的神也有不少称为王爷,于是王爷信仰就渐兴盛起来,供奉王爷的宫庙也越来越多,遍布晋江各地的三王府、四王府、七王府数不胜数,香火日旺。凡历代“有功于国,惠爱在民”的文官武将有许多加上王爷头衔。安海三公宫就是奉祀抗倭三兄弟,安海坝头镇源宫也是奉祀六位抗倭英雄的,称为六姓爷,还分灵有名的东石白沙镇海宫、金井大房头六姓府。王爷信仰还跟着华侨的脚步传播到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如新店古坑康王李周四王府先后分灵东埔和柯坑,又传至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而台湾700余座王爷宫,也多数由晋江传入。王爷宫庙里的班头之塑,镣铐之设,阴森恐怖,其实是旧时官府酷虐的反映。
【摩尼公生】
农历六月十三日为摩尼公生日。摩尼,波斯人,大约生于公元3世纪,他吸收袄教(拜火教)、基督教和佛教若干思想,创立一种叫摩尼教的新教,自称是上帝选派的最后一名“先知”,主张善恶二元论,劝世人“修善业”,“求解脱”。他主张光明,反对黑暗,故亦称明教。因与波斯国教拜火教对立,遭迫害,被处死。该教公元6~7世纪传入中国,唐宋之际传到晋江。位于苏内村华表山麓的草庵,是世界现存最完好的摩尼教遗址。据传宋绍兴间有宋宗室赵紫阳在此修龙泉书院,夜见石壁显光,颇灵异。僧吉祥募资琢佛容于石壁,并建寺祀之,曰摩尼寺。元时改建石亭,称草庵。明初,朱元璋以明教教名上逼大明帝国而遭禁毁。草庵于劫难中幸存,也许要归功当时诸多信众的保护。庵依山而筑,崖壁凿一圆形佛龛,内雕摩尼佛像,高1.52米,宽0.83米,着宽袖僧衣,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宁静庄严。佛像依石质呈现的不同颜色雕成,面呈浅青,手呈粉红,身灰白,造化之工,匠心独运,令人叹服。摩尼非佛非道,晋江信众历来以佛道之礼祀之。依旧卜杯抽签,依旧敬奉牲醴,诞辰之日依旧演戏娱神。草庵以其保存完好,为世人所注目,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度公】
晋江东南滨海乡村不做“普度”,但约定农历七月廿九日敬“普度公”。“普度公”何许佛?耆老答曰:地藏王公。这就是四大菩萨之一的地藏菩萨。《地藏十轮经》谓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思深密犹如地藏,故名。”受释迦牟尼嘱,自誓必尽度六道众生,始愿成佛。常现身地狱中,以拯救诸苦难,世称幽冥教主。
其出家后于唐玄宗时来华入九华山,圆寂后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九华山月(肉)华殿,相传即其成道处。农历七月二十九日,滨海家户奉祀一个头戴僧帽,身披袈裟,手执锡杖的“普度公”神像,与地藏菩萨身份合。是日傍晚,各家在大门口置桌摆筵,筵设上下二桌,上桌敬地藏王,下桌敬孤魂野鬼。家主焚香祷告,祈求人安年丰,后烧化神马,金银纸帛,大放鞭炮结束祭祀。
【九龙三公】
南宋端明殿学士,华崶人魏了翁一门三代,为国捐躯,受乡人崇仰,乡人在九龙江畔建“三公宫”塑像奉祀。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感其忠烈,追封“九龙三公”。相传某年九龙江洪水冲毁神庙,三公神牌先化一团烟火,再化一块浮石,漂至东石,三次进入一渔民的渔网,渔民疑为神石带回。击之,石能喷火出血,卜为九龙三公神灵。于是东石建造名为“嘉应庙”的九龙三公宫塑像祀之,信众日多。明末清初,东石人大批徙台,相继奉三公爷香火分灵台湾。现在嘉义县的布袋镇、东石乡等地都建有名为“嘉应庙”的九龙三公宫,每年都派代表回东石谒祖进香,并参加数宫灯的民俗活动。
【迎祖像】
俗称“迎祖公”。闽南一些分布广泛的大姓如陈姓、吴姓、李姓,有轮值迎祀祖像的习俗。如泉南陈姓,绘有一幅重华舜帝的祖像,由晋江、南安陈、姚二姓66个乡村轮流迎祀,值年的村落每于夏历四月十五舜帝生日,盛张旗鼓,到上届轮祀祖像的村落迎来祖像,供奉于祠堂祭拜,并宴请亲友族人。因数十年才有一次,所以皆引为盛事,大力铺张。迎祭家祖,自先秦就有“腊先祖五祀”,即在夏历十二月祭祀先祖和五祀(门、井、户、灶、中霤)的习俗。但是这种以乡村为单位轮流迎祀祖像活动的发生就比较晚,大概会在明末或清代,因人口蕃衍,资源紧张,闽南各族姓之间,纷争械斗频繁,而联系宗谊、壮大家族势力成为必要,所以就把迎祖求福的活动扩大到同宗各村。如陈氏族谱保留清光绪贡生陈应运写的《重修圣像谨序》中有这样的记载:“是图由来已久,故老相传谓当时辨姓联宗,姚与陈始知为同出,不敢复缔婚姻,一美也;逐年轮祀,所至处民以礼法,不敢争讼械斗,二美也;年谷丰熟,商贾获利,民无疾病,嗣则宜男,其美尤难尽述。”
【雷公】
古代传说中的司雷之神。《山海经》早有记载龙身人头,一鼓腹即发雷声的雷公。历代对雷公形象的描绘虽未尽同,但能驱雷却是一致的。于是民间俗信雷公能惩恶扬善,也就是能以迅雷轰击妖魔鬼怪及忤逆不孝之人。老一辈的晋江人常说:“不孝父母会让雷公打死。”晋江未见有享祀雷公的庙宇,也不知其诞辰为农历六月廿四日,但不减对雷神的敬畏。
【电母】
晋江俗称“雷妈”。古代传说中的司电之神。“右手持镜引光,以示闪电。”在民间与其配偶雷公同受人们崇敬。
【龙崇拜】
龙为传说中的四灵之一。龙崇拜源于上古时期的原始社会。《涌幢小品》云:“鹿角、牛耳、蛇首、兔目、蛇头、蜃腹、鱼鳞、虎掌、鹰爪,龙之状也。”可见龙是飞禽走兽和水族的综合体。龙的分类颇多,《广雅》:“有麟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都把龙奉为能呼风唤雨的神物,以其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历代帝王自命为龙,称“真龙天子”,借龙以驭民。民间的龙崇拜到处可见,有龙王庙供奉龙王爷,有祭龙求雨,舞龙禳灾,弄龙娱神等活动。由于龙被视为吉祥之物,能加惠于民,于是晋江有湖称“龙湖”,有泉称“龙泉”,有岭称“龙头岭”,有山脉称“龙脉”,逢婚嫁喜庆多以“龙凤”为饰,谓之“龙凤呈祥”。传说,龙湖湖心有个深不可测的“龙井”,为“应龙蓄水”之所。凡滨湖诸村有老人去世做功德,必以小船载金银纸箔驶向湖中,投入“龙井”,据说如此可通达阴间,很快为亡魂所得。
【凤崇拜】
凤,又称“凤凰”,雄为凤,雌为凰,为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源于上古。其形状据郭璞注《尔雅》云:“鸡头、蛇颈、燕领、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亦称朱凤、丹凤、朱雀,以其色多赤故也。古来认为是百鸟之王,性高洁,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出则风调雨顺,天下安宁,能给人带来吉祥。唐孔颖达注《尚书》有凤见龙至为成功之验之说。后凤多指阴性,常见女中贵者、尊者、美者誉为“凤”。今民间仍视为祥瑞,遇喜庆多以之为饰物。晋江的山有凤山,池有凤池;衣裙冠履、花包红烛多有龙凤之饰。
【麒麟崇拜】
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源于上古。状如鹿,牛尾、独角,身披麟甲。民间视之为吉祥的象征,为“仁兽”,“瑞兽”,能预示兴衰。俗以为其司送子之职,故有“麒麟送子”之说。晋江取名麒麟者甚多,图吉祥也。
【龟崇拜】
传说中实有的四灵之一。源于上古。认为它来自天上,知人情吉凶,为人神之间的介体。《史记·龟策列传》:“龟甚神灵,降于上天”;“知天之道,明于上古”;“明于阴阳,审于刑德。先知利害,察于祸福”。上古以龟甲占卜吉凶。先民以龟为捍难避害之物,战旗常以龟为饰,取前列先知之义。唐代得皇帝赏赐“龟袋”以为荣耀。龟又因长寿得民间的崇拜。不知从何时起,晋江有以“乌龟”骂人,即以龟不能交,讥人怕妻或妻有外遇。
【神鬼崇拜】
人们把根本不存在的超自然体的神鬼视为威力无穷的对象来奉祀,这就是长期以来流行于民间的神鬼崇拜。神居天上,地位高,有善有恶,能赐福降灾,都要虔诚礼敬。鬼居阴间,地位低,能利人坑人,不可有所得失。宗教认为,人死灵魂不灭,那就是鬼。其实几千年来,没有谁真的看见神和鬼。
【开光】
开光,亦称开佛眼。新建寺庙所塑的佛像,或旧寺庙佛像重修、重塑、贴金,择日敬拜奉祀,即演戏吉庆,举行点佛眼的开光仪式。先以鼓乐召佛魂,再由造佛人用笔蘸水点佛眼,使神灵归位,后接受善男信女焚香点烛,顶礼膜拜。
【勤佛】
民间礼佛风俗。勤佛者,勤于念佛之意也。晋江的勤佛活动,一般都在奉祀观音佛祖的寺院。勤佛期有在观音诞生、出家或得道日举行,也有在其他日子的。是日清晨,勤佛者沐浴、焚香、戒荤、食素,心无杂念走进佛门,先由寺僧引领,在佛前行礼,后按寺僧敲打木鱼的节奏,口诵经文,绕圈缓行,以此净化自身,求庇家人,曰勤佛。
【放生】
所谓放生,就是释放小动物如鱼鸟之类,使其回到大自然中去生活。据载,春秋时已有放生之举。后受佛教戒律“不杀生”的影响,遂以佛教人生观为因缘。佛教放生始于隋代天台宗创始人智。《佛祖统纪》载,智曾“买断河梁,悉罢江上采捕”,使渔人在天山海曲放生。后梁武帝萧衍、唐肃宗李亨、宋哲宗赵煦等都提倡放生,并广为民众所接受。晋江诸多寺庙都设有放生池,让佛家信徒放养龟鳖鱼螺,以求积德扬善,亦利于保护生态。
【乞雨】
旧时祭祀习俗。祈雨,晋江人俗称乞雨。泉南每逢大旱,或种不下土,或稻菽枯死,农家呼告无门,无奈求助于天。于是请出龙王、城隍、境主、真人等神明,向玉皇大帝求雨。多在宫庙外赤日下搭天坛,焚香祷告。乞雨的乡民身着素服,头扎白布,手持炷香,跟随在神轿后面,三步一跪,沿途涕泣哀号:“皇天乞雨……百姓受苦……”千百人顶着炎炎赤日,一直行至江海溪河边,抬着神轿冲向水里,用轿斗在水中捞取如鱼、虾、蟹之类的小生物,以此占卜是否能乞得雨。若捞回的是属龙类的蟹、螺等,即预示有降雨之兆。此俗古已有之。甲骨文记载,商代已有祭雨之俗。《吕氏春秋》载,商汤在位,大旱七年,他亲到桑林神社祷雨,求神不要殃及万民,愿自担罪责,果然降了雨。周以后历代都有定期祭天求雨的仪式。
【添油】
祀神习俗。香客到寺庙求佛拜佛,在悬挂佛前的“长明灯”加上几角或几元油,以积修功德,谓之“添油”。
【符】
旧时民间用以驱鬼避邪,护身镇宅的迷信品。多用方形或长方形黄纸印制,图文诡异,神秘惑人,可贴,可佩,可烧灰吞服,使用形式颇多,尤以小儿佩戴为最。符,原为朝廷用以传达旨令,调兵遣将的凭证和关口出入的信物。早期的符,以竹木、金石制成,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各存其一,用时相合以为征信。作为凭证的符,起源甚早,春秋战国时的《孙子》就有“夷关折符,无通其使”的记述。至汉代出现了铜制的形如虎的虎符,背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留存中央,左半发给地方官或统兵将帅。调发军队须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后为道教所引用,成为一种神秘的符箓,传有召神劾鬼,治病镇邪之力。接着佛教的和尚也仿效刻制类似的符图符印。流传甚广,犹有残余。
【犒兵】
祭祀旧俗。七月鬼节,冥间鬼兵被放回人间享祭,从七月初一至三十日间,家家户户按既定日子在自家门口备饭菜供奉,称“犒兵”。此外,平时村人遇厄欠安,家居不宁,人心惶然,认为有“兵”(指亡魂恶鬼之类)作祟,也临时择定时日设饮馔,烧冥纸“犒”之,以去邪消灾。
【扶乩】
祈佛问疑的一种方式。是迷信活动。“扶”就是“扶架子”;“乩”就是“卜以问疑”。扶乩者多为神巫,即二神巫共扶一个人字形或丁字形的木架,口念咒语请神降灵,而后在桌子上或沙盘上画出字或图的符号,称是神的启示,并以此占卜吉凶。此俗始见于唐,盛行于明清,近代晋江城乡尚能见到。
【卜卦】
卜卦是民间占卜的一种方式。即释卦人根据八卦卦象(卦的象征)推算吉凶休咎。泉州天公观即是,由算卦人向问卜者解释所求的卦象。
【抽签】
这是一种迷信的问卜方式。俗信签语乃神灵对凡人的指点,可预知吉凶祸福。据文献记载,此俗甚古,宋以前即有。宋代释文莹《玉壶清话》记载一个叫卢多逊的小孩,见古庙有一签筒,前去抽取为戏,携归示其父。签诗曰:“身出中书堂,须因天水白,登仙五十二,终为蓬海客。”父见颇喜,以为吉签。由此可知,宋时抽签之俗已盛行。签是一种竹制卜具,贮于签筒,置于神案旁。竹签上刻有序号,寺庙里另有签诗簿和签诗纸片,根据序号可查得签诗。求签人先在佛前燃香,述说欲卜之事,然后卜杯求得佛的允许,即在签筒里抽出一签,按签上序号向庙祝索取签诗,并请解读。签分上、中、下三类,每类分三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晋江诸多寺庙有抽签的设置,如安海龙山寺、江头村印光寺、新店村庆莲寺的观音签,东石、大洲关帝庙的关帝爷签,深沪宝泉庵的大道公签,苏内村草庵的摩尼公签等等。
【药签】
求签又称签占,占卜方法之一。至迟在宋代就有此法。晋江一般庙宇都置有诗签,即在签筒里放着一组(廿四枚到一百余枚不等)刻数字的竹签,供问事求卜者抽取。个别庙宇置有药签,即与所抽竹签数字对应的是一帖药方,供求签者取方赎药治病。以深沪宝泉庵保生大帝药签最有名。深沪宝泉庵保生大帝分香自台湾学甲,清咸丰间,深沪商船往来台地,知台南学甲慈济灵宫祀保生大帝,庙中药签灵验。便设法将该庙神像请来,并收集其药签324方,刻版置于宝泉庵。药签分内科、外科、小儿科、眼科(后又有人献伤科药方100首),病者可按此门类求签。药签方包含中药、食物、青草药、符水四类,多是古代验方,至今仍有求取者。
【烧金银】
俗于敬祀鬼神时烧献金银纸,即冥镪、冥宝,来源甚早。宋陶谷撰《清异录》载:“周世宗发引之日,金银钱宝皆寓以形,雕印文字。黄曰‘泉台上宝’,白曰‘冥游亚宝’。”宋代用楮币(纸币),俗称冥镪,亦曰楮。《泉州府志·物产》记:“纸,以草穰为之,其纸坚厚与草纸相似,名曰官纸。土人焚以事神。”通常敬神用金纸,敬鬼用银纸。
【卜杯】
卜杯,一种迷信的占卜方式。杯为何物?多是竹木削制的占卜器具,一副二片,形似贝壳。求卜者在卜前将杯合拢,捧至胸前,对佛默诉所卜事,后掷杯于地,观杯俯仰以决吉凶。两片皆伏为阴,皆仰为阳,一仰一伏为杯(亦叫胜)。通常连掷二三杯方效。一般认为阳为吉,杯为大吉,阴为凶,这可能因阴阳学说的影响而形成。卜杯之俗古代已有。唐韩愈诗云:“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即云此。
【补运】
民间信仰习俗。所谓补运,就是求佛补上好运气。凡有疾病、破财等厄运,需补运者,乃备“代人”(用色纸与篾片制成人形,画上五官的纸人)及供品,往佛庙向神明祈祷,以求消灾纳福。
【下愿·还愿】
民间迷信习俗。下愿,即向神灵祈求福庇而许下的诺言。还愿者,即求神庇佑的人,在心愿得到满足后,对神的酬谢,如厚礼敬祀、重塑金身、演戏酬谢、吃长斋等等。
【吃菜】
吃斋,俗称吃菜。佛教徒素食之风,汉代就已流行。唐代宰相王缙信佛,坚持“不吃荤血”。李之彦《东谷所见》云:“世人以茹素为斋戒,岂知圣贤之所谓斋者,齐也,齐其心之所不齐;所谓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吃斋有长斋、短斋两种。长斋者,终年素食;短斋者,有年之某月素食,有月之朔望素食一二日或早餐素食者。旧时晋江有不少妇女吃长斋或短斋的。
【三牲】
祭礼供品。祭祀神明或先祖,用牛、羊、豕三物,曰“三牲”。汉郑玄注《礼祀·宰夫》:“三牲,牛羊豕具为一牢。”晋江多以鸡、鱼、猪脚为三牲。
【五牲】
祭祀供品。古时以牛、羊、豕、犬、鸡为五牲。说法不一,因时因地而异。晋江一般是“三牲”加上鸭、大螃蟹或大墨鱼干之类的东西,合为五牲。
【甲马】
纸马亦称甲马。祭祀用品。一般指印有神像的纸片。据载,古代祭祀用牲币,秦俗牲用马,唐王玙始用纸刀祀神鬼。后世因之,印神像于纸上,涂以彩色,供焚化。《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时已有纸刀铺,以出售纸刀为业。
【做醮】
祭祀风俗。起源甚古,战国时宋玉《高唐赋》已有“醮诸神,祀太乙”的记载。后来注入道教祭祀消灾求福,超度亡魂的形式,逐渐演化成俗。据清代学者顾张思考证,汉武帝时已行醮法。至唐代,做醮之风已盛。近代所见有旨在解除瘟疫的瘟醮,解除火厄的火醮,解除水患的水醮和祈求乡里平安的平安醮,有二日醮、三日醮、七日醮或七七四十九天的大醮,都请道士主持祭祀。旧时晋江滨海渔村有一种叫“做水醮”或叫“做海醮”的习俗,即通过祭祀那些漂流海上的孤魂野鬼,以求乡里平安,海上安行。其仪式阴森、肃穆,有神秘色彩,届时要到周边乡里贴榜,广告四方。要在本村宫庙搭坛,张挂以元始天尊为首席的道教三清等各种神像。要在供坛外立一纸扎的躯体高大、青面长舌的所谓“大士爷”(传说观音大士为救度众生能化十八身,大士爷即其所化,以震慑恶鬼邪祟)。要在庙外的空旷地插一根长竹竿,高悬一串长圆形的小红灯,作为孤魂野鬼们应请来会的标志。全村各家要备筵设敬,演戏酬神,还要在村里的宫庙糊制一只大纸船,称“王爷船”,船上装载柴米油盐碗箸及金银纸钱等阴间用物,并置几尊纸糊的“王爷”。醮日由道士主祭,诵念道家各种经文,呼请各路神明及海上亡魂齐来受飨。
【送王船】
又称“送王”,就是送“王爷”。王爷俗称“阿爷公”。各地所祀神祇不同。早时是把“王爷”当瘟神送出的,后来则奉“王爷”为正神以驱逐瘟神。总之,人们企通过这种送瘟神的仪式,借助神力来消灾解厄。送瘟神之俗,唐以前就有。多在瘟疫流行的凶年举行。王船用竹篾扎架,糊以彩纸,有帆有舵,有篷有锚。船上有“王爷”神位,班头侍卫,男女俾仆,各伺其事。都是泥塑或木雕,或纸制。还陈列各种食物、用品、兵器等。《泉州府志》载,乾隆年间“竟有以木舟具真器,用以漂于海。”即送王用的是真船。据说富美宫萧王爷是众王爷之首。送王之日由其指派某地某王爷乘船出海。出海前先行做醮祭祀,钟磬齐鸣,僧道诵经,后王船由佩符箓的老驾驶,从晋江大溪富美渡头出发,至某海滩放洋。若顺风漂流,多数王船漂至台湾西海岸的新竹、台南、嘉义、台中等地,并为当地百姓奉祀。台湾的王爷信仰主要源于闽南。
【送草人】
祈神消灾的一种方式。用稻草扎成人形,送到神巫所指方位的郊野路边,以为病者替罪。旧时常见,今已绝踪。此俗源于古代传说,据传当时有个叫张孝的,事母至孝,只身潜入皇宫盗取皇家凤凰的心脏来煨药,愈继母不治之疾,但被判了死罪。继母不忍,要亲生子张礼代兄受死。张礼从命,与兄争于刑场。皇帝感其孝义,乃改以稻草人代罪。后神巫借用草人以驱邪,代代相沿成俗。
【叫魂】
民间信仰风俗。此俗起源甚早,战国时屈原有《招魂》之作。后世的招魂乃由巫术衍化而来。俗信人有病痛,乃魂不附体之故,若能把游离在外的魂招回,就可消灾免祸。晋江俗称“叫魂”,一般扛佛像,一路呼叫被招魂对象的名字,以此使其灵魂复归。
【圆梦】
占卜方式之一,即根据梦的内容,预测吉凶。上古广泛流行,后来宫廷中有专司此职之官员,民间以梦为占者日多。占者在庙中焚香跪拜,向神明祷告心愿后,即在神桌下和衣入睡,求神托梦。醒后请人破解梦中情景,以卜休咎。祈梦一般在夜间进行。旧时晋江诸多善男信女到马甲仙公山圆梦即是。
【找亡】
旧时巫卜风俗。指亲人去世,家属求神召亡人之魂附巫婆身,与之答问有关亡魂生前死后事,称“找亡”。此种装神寻鬼的迷信活动,旧时甚盛,今有残余。
【看命】
根据“八字”推断一生的命运,谓之“算命”。所谓“八字”,即将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各配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总称)、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辛酉戌亥的总称),每项两字,依次排列成八字,然后找出其所属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总称),再以相克之说来推断其祸福寿夭。亦有以看指纹,观五形推断其命的,谓之“相命”。相传相命术始于战国时代的鬼谷子,上古即广泛流行。荀子有《非相》,专刺其伪。民间有专以算命为业者,多为盲人,称看命先生。看命在晋江曾广有市场,今尚有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