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俗的法规
14059100000011

第11章 行业禁忌

手工业虽然在人类社会生产的分工中出现较晚,其出现标志着人类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因此,虽然人们对自然的神秘感和依赖感有所减少,但是生产中的危险性和恐惧感依然存在,尤其是处在小生产状态的古代手工业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但安全措施较差,而且安全常识也极为贫乏,因此对自身所从事的行业始终充满着忧患意识。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他们也有一些禁忌行为。

屠宰业在民间是相当普遍的一项手工业。屠夫在宰杀牲畜时,禁忌亥日宰杀猪。在宰杀牲畜时,要一刀杀死,禁忌杀两刀,否则就是不祥之兆,预示着来年养猪不顺利,人丁不兴旺。在刺穿猪的喉咙后,将刀扔在地下时,刀尖禁忌朝着主人家大门的方向,也禁忌刀尖朝上,否则预示着这家将有凶事。开膛时,禁忌把猪挂在正对着神位的地方,以免得罪神灵。屠夫禁忌吃猪血,但可以吃新鲜猪肉。杀完猪后,要先割下一块一二斤重的方块肉,用来供献“养育大神”,然后自己才能吃。否则,来年主人家养猪会不顺利的。

石匠信奉“石头神”。据说正月初一日是石头神的诞辰生日,因此在这一天无论如何对石头都不能有所奈何,无论有什么样的特殊情况,都禁忌敲打石头,否则,会得罪石头神,神仙则会降罪于匠人,使你在工作过程中不出成品,毁坏材料,甚至会长期卧病在床,无法痊愈。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石匠在这一天绝对禁忌做一切与石头有关的活计,否则,会压了龙头,震坏龙体,损伤龙眼,龙王也会降下灾难给石匠及与之有关的所有人。石匠打眼钻洞时,禁忌打空钻,否则不吉利。石匠在开凿的过程中,禁忌任何人开口说话,否则容易出工伤事故,行规中认为谁开口讲话出了事故谁负责任。有的地方,则禁忌大声说话。有些地方,禁忌女人到干活的工地去,以为会冲撞和亵渎了神灵。

裁缝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一种职业。古代将裁衣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情。东汉王充在《论衡·谶日》中说:“九锡之礼,一曰车马,二曰裁衣,作车不求良辰,裁衣独求吉日。”可见,在中古时期,裁衣的讲究比制造车马都要严格。根据敦煌文献中的记载,春三月中的申日不裁衣,夏三月中的酉日不裁衣,绝对禁忌秋天裁衣,在血忌日即不宜见血的日子里也禁忌裁衣。凡八月初六、十六和廿二日这三天里禁忌裁衣,否则有凶祸,其中原因是八月初六日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生日,八月十六日则是观音显圣的日子,八月二十二日是众神仙下凡的日子,都不能动剪刀,否则会被视为谋反或者不敬。十月初十日裁衣为大忌,因为这一天是唐代皇帝唐文宗李昴的生日,如果在这一天动剪刀裁衣,也会被认为是有谋反的意思,是不忠的举动。有的地方认为晦三月裁衣,会被虎食,大凶。同样,缝补衣服也有禁忌,至今民间还有“正月不动针”的禁忌习俗。民间谚语是这样说的:“初一不忌针,当年国库空;初二不忌针,天下百姓穷;初三不忌针,三孤三寡兴;初四不忌针,朝中轶事生;初五不忌针,五月五雷轰……”总之,从正月的初一到三十整一个月,如果动针线,都是触犯禁忌的。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北宋末年,是张天师为了解救宫廷中的刺绣宫娥而倡导的。

戏业旧称梨园行,也称为戏行,戏曲剧团称为戏班或者班社,戏剧演员称为梨园子弟、戏伶或者伶人等。梨园供奉的行业神相当多,也相当纷乱复杂,各地方剧种所供奉的祖师神更是有同有异,在戏班内部各行当及职事也都有自身所供奉的神。在梨园业中,所供奉的神既包括祖师神,也包括因为各种原因而供奉的保护神。这些神仙的名目也颇为庞杂,大体说来,有清源神即二郎神、老郎神、翼宿星君、唐明皇、后唐庄宗、喜神、田窦二将军、窦元帅、田元帅、冲天冈火院老郎祖师、田公元帅即雷海青或明武宗、田正山即风火院铁板桥老郎君、胡亥、庄王、焦德侯爷、丘老、张五、武猖神即白猴、李龟年、清音童子、开音童子、青衣童子、鼓板郎君、观音、音神(也称十二音神、翼宿星君、黄帝、伶伦、孔子)、三百公公、八百婆婆、九皇神、五大仙等。由于各戏种的地域不同,信仰习俗也不同,就连同一祖师也是说法不一,解释各异。例如“老郎神”到底指的是谁,有的说是唐明皇李隆基,有的说是耿梦,有的说是周庄王,更有的说是二郎神,还有的说是一只真正的狼。不论如何,戏业中的人对自己行当中的祖师都要相当恭敬,禁忌对祖师大不敬,认为敬奉祖师爷,既可在演技方面得到神授,又可以使自己在表演时免遭灾祸的降临,否则会受到重罚。俗话这样说:“拜过唐明皇,演戏胆就壮,心里不会慌。”在拜祭祖师爷的时候,还要在酒碗里弄点香灰喝下去,据说喝了以后,记性会好,不容易忘台词,嗓子也不会哑。出入家门的上下场时都要向祖师爷作揖敬礼,否则“上台不拜老郎神,装什么不像什么。”戏班在巡回演出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祖师爷的神像放在大衣箱中,并安置在第一辆车上。载有祖师爷神像的车上,禁忌坐女人,尤其禁忌女人坐在大衣箱上。到达目的地卸车时,禁忌将装有祖师爷神像的大衣箱直接放在地上,而要在下面垫上木板或者草秆才行。信奉唐明皇李隆基为祖师爷的戏班,传说唐明皇曾经扮演过小丑即花脸的角色,因此至今在戏班中演小丑的演员有许多“特权”,如别人不能坐的地方,他可以坐;别人不能说的话,他可以说等等。又传说唐明皇是鼓手,因此鼓手所坐的位置叫做“九龙口”,也称“青龙口”,至今场面上“九龙口”的位置也只有鼓师才能坐,其余的人一概禁忌乱坐。旧时的戏班里还敬奉“五仙门”,也就是戏班里的一切人员都要禁忌触犯狐狸、黄鼠狼、刺猬、蛇和老鼠,凡是进台后的人员都禁忌说出这五大家的原名,只能称为胡三爷、黄少爷、白王爷、柳七爷和灰八爷,也禁忌正眼看它们,否则,戏班就得不到安宁,表演也就难以顺利进行。有的戏班里,对舞台上的表演道具如使用的鞭、刀、枪、棒等兵器,禁忌随意乱动,而且在上场前都要给这些兵器行礼,称为“祭刀”或“祭砌末”等,否则台上要出事故。戏台台口的方向,禁忌朝西,称为“白虎台”。而在后台两个衣箱之间的地方叫白虎口,伶人在后台休息时,绝对禁忌坐在两箱之间,否则即是冲撞,主多口舌。衣箱中的盔箱只能置盔,禁忌将唐帽和草王盔并列一起置放,因为唐帽是帝王用的,而草王盔则是反寇所戴,两者不能并列,王寇相逢,必起战祸,预兆后台必有争端。旦角踩跷,照例得对墙而着,禁忌面对示人。如果上装穿着妥帖,禁忌上厕所便溺。如果男角扮成旦角,禁忌再露出男子本相。戏台后台禁忌下棋,因为下棋时经常会说“你走”、“我走”的话语,含有大家走了戏班就被拆散的意思,不吉利。在后台,无论是谁,禁忌踩到别人的脚,否则必遭众怒。剧中如果有丑角,在后台须由丑角先用彩笔向脸上一抹,其他众角方可扮戏,原因是大家认为丑角在场,恣行笑谑,百无所忌,因此讨个吉利。丑角勾脸时,禁忌用纯白,必须在白色上加以黑纹,否则叫白虎脸,也属大忌。没有开锣前,台上禁忌发出一切声响,禁忌敲碰。禁忌花旦提前上台。无论哪个角色,一旦出台演戏,禁忌回顾场面上人,否则就含有不满意的意味。对于后台,禁忌更多,例如禁忌拉弓;禁忌将枪柄向地下乱捣,否则会认为是在骂大家;禁忌吹哨子,因为避忌吹这个字眼;禁忌将伞直呼,而应该称“雨盖”或者“开花子”,因为“伞”与“散”谐音;禁忌拍掌喝彩,以防干扰前台和观众;禁忌在后台玩弄青龙刀和开门刀;在后台起坐,禁忌抱膝;禁忌在后台搬动堂板;后台的伶人禁忌掀开帘子私窥台下;后台禁忌闹笑;在装扮角色时,禁忌将玉带反上,反上叫做“白虎带”;禁忌将韦陀杵朝天拿着;禁忌说自己做的梦,须称不“打黄粱子”;禁忌说老虎,须称“扒山子”;财神面和加官面禁忌朝天摆,如果已经取在手,禁忌开口;花旦禁忌坐在盔帽箱子上,只能坐在梳头桌的大衣箱上;梳头以后,禁忌赤身;伶人在上装后,上楼撩前襟,下楼提后袂,禁忌胡来;各个角色,面上未抹彩前,禁忌试带网巾、口面及盔帽等物;装扮登场时,左为青龙,右为白虎,演员必须由左边进退,如果走右面,误踏白虎,则视为不祥。

商业在我们这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度,历来是受到轻视和抑制的。《清稗类钞》上说:“《会典》开载,凡农家许著绸、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许著绢、布。如农民之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著绸纱。此可见吾国之贱农商,而商尤轻于农也。”在民间,也有“农不与商斗”、“无奸不商”的说法,同时对商业以及从事这一行业的商人普遍存在一种蔑视的观念。商场如战场,商界也是既充满了商机,又到处遍布危险和杀机,因此在各地民间商界也有一些旨在避凶趋吉的禁忌。

商业交易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一般以行商和坐贾为主。行商,俗称“行贩”,也叫“流动小贩”或者“游动行贩”,有的地方也称为“货郎”。商人以坐商居多,尤其以经营店铺的最多。这两种经商都有禁忌。对于挑着担子出门流动经商的人来说,禁忌在初三、十四和二十三这样的“月忌日”出门;禁忌在经商途中遇到乌鸦,尤其是禁忌遇到尼姑和和尚;也禁忌别人从自己的扁担上跨越,更禁忌女人用脚踢。至于坐商的禁忌,那就更多。店主人禁忌早晨开业第一位客人不成交而离开,恐怕给整一天的生意带来霉运。在店堂中,禁忌伸懒腰、打呵欠、坐门槛、敲击账桌、手把门枋、脊背朝外以及玩弄算盘或反搁算盘等等,认为这些行为都是对财神和菩萨不恭敬的表现,对经商是不吉利的。在打扫店堂卫生时,禁忌从内往外扫,必须从外往里扫,意思是扫进金银财宝。在点钱时,禁忌往外数,要往里数。药店和棺材店的经营者,在送别客人时禁忌说“再来”或者“欢迎下次光临”的话,否则,顾客认为是在诅咒家人再得病或者再死人,不吉利。店员禁忌在店内看书,认为“书”与“输”谐音,对生意不利。在一些地方,有卖牲畜或者猪羊不卖绳索的禁忌,认为如果连绳索一起出卖,会卖掉自己的运气,对以后养殖不利。

在各种经营行业中,以经营中药材的药铺,禁忌最为严格。学徒进店,先拣“万金枝”、“金银花”和“金斗”,取黄金白银的意思。或者拣“柏子仁”,因为“柏子仁”形似米粒,用来培养学徒工细心办事的良好作风。在平常说话时,常用药名来讨彩头。如“连翘”称“彩合”,“贝母”称“元宝贝”,“桔络”称“福禄”,“陈皮”称“头红”,“桔红”称“大红袍”。切药称“老虎尾巴”,药凳称“青龙”。春以“冬木”开刀,冬以“丹皮”收刀。在捆扎药包时,要扎得形状如金印,在正月还要用红线扎结。药铺里的伙计,禁忌用鼻子闻药,认为一闻就会失效。送药的时候,禁忌转手,否则认为是触霉头。外出行医时,禁忌在过年时出诊,怕触霉头,除非患者家属附给双份出诊费破灾方可。平时出诊,禁忌随意去敲患者的门,俗话说:“医不叩门,有请才行。”民间也有药方轻易不外传的禁忌,一般都在取药时将药方收回。

对于经商者而言,一般有十八宜忌,据说是范蠡弃官经商,在山东定陶定居,改名陶朱公后传下来的。现录如下:

生意要勤快,切忌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价格要订明,切忌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用度要节俭,切忌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赊账要认人,切忌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货物要面验,切忌滥入,滥入则质价减。

出入要谨慎,切忌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用人要方正,切忌歪斜,歪斜则托体难。

优劣要细分,切忌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货物要修整,切忌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期限要约定,切忌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买卖要适时,切忌托误,托误则失良机。

钱财要明慎,切忌糊涂,糊涂则弊窦生。

临事要尽责,切忌妄托,妄托则受大害。

账目要稽查,切忌懒怠,懒怠则资本滞。

接纳要谦和,切忌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立心要安静,切忌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工作要精细,切忌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说话要规矩,切忌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在一些民间行业里,也有一些禁忌。如酿造醋的醋房禁忌生人进入、做豆腐的豆腐房也禁忌生人进入,否则会使醋或者豆腐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