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学
14050200000031

第31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4)

病变常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边界。皮损为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或见流滋、糜烂及结痂,皮损中心较重,外周有散在丘疹、红斑、丘疱疹,边界不清。如不转化为慢性,1~2个月脱去痂皮而愈。自觉瘙痒剧烈,每因搔抓、肥皂热水烫洗、饮酒、食辛辣食物等而使瘙痒加剧、皮损加重。

2.亚急性湿疮 相当于西医的亚急性湿疹。

常由急性湿疮未能及时治疗,或处理失当,病程迁延所致。亦可初发即呈亚急性湿疮。皮损界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自觉剧烈瘙痒,夜间尤甚。

3.慢性湿疮 相当于西医的慢性湿疹。

或由急性和亚急性湿疮发展而来,或一开始即表现为慢性湿疮的症状。皮损局限于手足、小腿、肘窝、膝窝、外阴、肛门等某一部位。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皲裂,触之较硬,色暗红或紫褐,皮纹显着或呈苔藓样变。表面附有鳞屑,伴抓痕、血痂、色素沉着,部分皮损可并发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流滋。自觉瘙痒,呈阵发性,夜间或精神紧张、饮酒、食辛辣食物时瘙痒加剧。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二)按发病部位

1.耳部湿疮 好发于耳后皱壁处、耳轮上部及外耳道,表现为红斑、渗液、结痂及皲裂,常两侧对称。

2.头部湿疮 呈弥漫性,甚至累及整个头皮,可有脓性流滋,覆以或多或少的黄痂,痂多时可将头发黏结成团,可使头发脱落,甚至引起颜面肿胀。

3.面部湿疮 可局限也可泛发,皮损为淡色或微红的斑,其上有或多或少的鳞屑,重则整个颜面肿胀渗液,常对称分布,自觉瘙痒。

4.乳房湿疮 主要见于女性。损害局限于乳头,表现为潮湿、糜烂、流滋,上覆以鳞屑,或结黄色痂皮,反复发作可出现皲裂,疼痛。

5.脐部湿疮 皮损为位于脐窝的鲜红或暗红色斑片,或有糜烂、流滋、结痂,皮损边界清楚,不累及外周正常皮肤,常有臭味,自觉瘙痒,病程较长。

6.手部湿疮 皮损形态多样,边界不清,好发于手背及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部,表现为潮红、糜烂、流滋、结痂。至慢性时,皮肤肥厚粗糙。冬季可皲裂伴疼痛,病程较长,顽固难愈。

7.阴囊湿疮 局限于阴囊皮肤,有时可延至肛周,甚至阴茎部。有潮湿型和干燥型两种,前者表现为整个阴囊肿胀、潮红、轻度糜烂、流滋、结痂,日久皮肤肥厚,皮色发亮,色素加深;后者潮红、肿胀不如前者,皮肤浸润变厚,呈灰色,上覆鳞屑,且有裂隙,因经常搔抓而有不规则小片色素消失,瘙痒剧烈,夜间更甚,常影响睡眠和工作。

8.小腿湿疮 可发于胫前或小腿下内1/3侧,常伴有青筋暴露,皮损呈局限性暗红色,弥漫密集丘疹、丘疱疹,糜烂、流滋,日久皮肤变厚,可有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常因搔抓皮肤破损引发小腿溃疡。部分患者皮损中心色素减退,可形成继发性白癜风。

9.钱币状湿疮 是湿疮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皮损似钱币状而得名。常发于冬季,与皮肤干燥同时发生。皮损好发于手足背、四肢伸侧、肩、臀、乳房等处。皮损为红色小丘疹或丘疱疹,密集而呈钱币状,滋水较多。慢性者皮肤肥厚,表面有结痂及鳞屑,皮损的周围散发丘疹、水疱,常呈“卫星状”。自觉瘙痒剧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三、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 须与急性湿疮鉴别。

2.神经性皮炎 须与慢性湿疮相鉴别。本病好发于颈项、肘、尾骶部,皮损以多角形扁平丘疹为主,有典型的苔藓样变,不对称,皮损倾向干燥;无多形性损害。

四、治疗

1.内治

(1)湿热蕴肤证:多见急性湿疮。起病急,病程短,皮损潮红、肿胀、糜烂、抓破渗液,滋水淋漓,灼热瘙痒无休;伴心烦口渴,身热不扬,便干,溲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脾虚湿蕴证:多见亚急性湿疮。发病较缓,皮损潮红,有丘疹,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腹胀便溏,易疲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缓。治宜健脾利湿,方用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3)血虚风燥证:多见慢性湿疮。病程久,反复发作,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或皮损粗糙肥厚,剧痒难忍,遇热或肥皂水后瘙痒加重;伴有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弦细。治宜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

2.外治

(1)急性湿疮:渗出明显时,可选用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煎汤,或10%黄柏溶液、三黄洗剂等冷湿敷。待滋水减少,可选黄连膏、青黛膏外搽。

(2)亚急性湿疮:选用三黄洗剂、3%黑豆馏油、2%冰片、5%黑豆馏油软膏外擦。

(3)慢性湿疮:可选用各种软膏剂、乳剂,如青黛膏、5%硫黄软膏、10%~20%黑豆馏油软膏。

3.其他疗法

(1)内服药:选用抗组胺药、镇静剂。急性期可选用钙剂、维生素C等静脉给药,或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疗法。

(2)外用药:急性期无渗液者用氧化锌油,渗出多者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慢性期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对顽固局限肥厚性损害可用糖皮质激素作局部皮内注射,1次/周,4~6次为1个疗程。

五、预防与护理

(1)急性湿疮忌用热水烫洗,忌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患处。

(2)避免搔抓,以防感染。

(3)忌食辛辣、鱼虾、鸡、鹅、牛、羊肉等食物,亦应忌食香菜、韭菜、芹菜、姜、葱、蒜等辛香之品。

(4)急性湿疮或慢性湿疮急性发作期间,应暂缓预防注射各种疫苗和接种牛痘。

第七节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指因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致敏物质所引起的皮肤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其临床特点是发病前均有明显的接触某种物质的病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以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为主要表现。

中医文献根据接触物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因漆剌激而引起者,称为漆疮;因贴膏药引起者,称为膏药风;接触花粉引起者,称为花粉疮;接触马桶引起者,称为马桶癣等。

一、病因病机

素体禀赋不耐,皮肤腠理不密,接触某些物质,如漆、药物、塑料、橡胶制品、染料和某些植物的花粉、叶、茎等,使毒邪侵入皮肤,蕴郁化热,邪热与气血相搏而发病。但体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同一种物质,禀赋不耐者接触后发病,体质强盛者则不发病。

二、诊断

发病前有明显的接触史,有一定的潜伏期,第一次在4~5天以上,再次接触发病时间缩短,多数在数小时或1天左右。但强酸、强碱等强烈的刺激物,可立即发生皮损而无潜伏期。发病急,常见于暴露部位,如面、颈、四肢。皮损的形态、范围、严重程度取决于接触物质种类、性质、浓度、接触时间的长短、接触部位和面积大小以及机体对刺激物的反应程度。

皮损边界清楚,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大抵一致。皮疹一般为丘疹、红斑、肿胀、水疱或大疱、糜烂、渗出等。若为强酸、强碱或其他强烈化学物质接触,常可引起坏死或溃疡,若发生在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包皮、阴囊处则表现为皮肤局限性水肿,皮肤紧张光亮,表面纹理消失,无明确边缘。

自觉瘙痒,烧灼感,重者疼痛。少数患者伴有怕冷、发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

病因去除和恰当处理后可在1~2周内痊愈。但反复接触或处理不当,可转变为亚急性或慢性,皮损表现为肥厚粗糙,呈苔藓样变。

三、鉴别诊断

1.急性湿疹 须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见湿疮)。

2.颜面丹毒 无异物接触史;全身症状严重,常有寒战、高热、头痛、恶心等症状;皮疹以水肿性红斑为主,形如云片,色若涂丹,自感灼热、疼痛而无瘙痒。

四、治疗

1.内治

(1)风热蕴肤证:起病较急,好发于头面部,皮损色红,肿胀轻,其上为红斑或丘疹,自觉瘙痒,灼热;心烦,口干,小便微黄;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止痒,方用消风散加减。

(2)湿热毒蕴证:起病急骤,皮损面积较广泛,其色鲜红肿胀,上有水疱或大疱,水疱破后则糜烂渗液,自觉灼热瘙痒;伴发热,口渴,大便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宜清热祛湿,凉血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合化斑解毒汤加减。

(3)血虚风燥证: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皮损肥厚干燥有鳞屑,或呈苔藓样变,瘙痒剧烈,有抓痕及结痂;舌淡红,苔薄,脉弦细。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合消风散加减。

2.外治

(1)皮损以红斑、丘疹为主者,选用三黄洗剂或炉甘石洗剂外搽;若有大量渗出、糜烂,选用10%黄柏溶液湿敷。漆疮可用鬼箭羽、冬桑叶、杉木屑煎水湿敷或洗涤。

(2)糜烂、结痂者,选用青黛膏、清凉油乳剂等外擦。

(3)皮损肥厚粗糙,有鳞屑,或呈苔藓样者,选用软膏或霜剂。

3.其他疗法 抗组胺药。可选用扑尔敏、赛庚定、非那更或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

五、预防与护理

(1)禁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物。

(2)忌食辛辣、油腻、鱼腥等食物,宜多饮水。

(3)明确病因,避免继续接触过敏物质。

(4)与职业有关者,应改进工序及操作过程,加强防护措施。

第八节 风瘙痒

风瘙痒是一种无明显原发性皮损,而以瘙痒为主的皮肤感觉异常的皮肤病。亦称痒风。其临床特点是皮肤阵发性剧烈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瘙痒症。

临床上有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种。局限性者以阴部、肛门周围最为多见,泛发性者可泛发全身。发生在秋末及冬季,因气温骤冷所诱发者,称为冬季瘙痒症,一般春暖可愈;发于夏季,由温热所诱发者,称为夏季瘙痒症,入冬则轻。本节只叙述泛发全身者。

一、病因病机

禀赋不耐,血热内蕴,外感风热之邪侵袭,蕴结肌肤生风致痒。或病久体弱,气血亏虚,风邪乘虚外侵,血虚则更易生风,肌肤失养所致;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生湿化热,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而发。

二、诊断

好发于老年及青壮年。为阵发性瘙痒。瘙痒先由一处开始,迅速波及全身,夜间尤甚。每因饮酒、情绪变化、衣物被褥摩擦、冷热变化及搔抓后而发作或加重。无原发性皮肤损害,但由于搔抓剧烈,可致继发性皮肤损害,如抓痕和血痂,以及日久可出现的湿疹样变、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等。患者常因瘙痒剧烈而影响睡眠,伴有头晕、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

三、鉴别诊断

1.疥疮 有原发性皮肤损害,如红色小丘疹、丘疱疹、小水疱、结节等。好发于皮肤皱褶处,隧道一端可挑出疥螨。

2.虱病 虽有全身皮肤瘙痒,但主要发生在头部、阴部,并可找到成虫或虱卵,有传染性。

四、治疗

1.内治

(1)风热血热证:病属新起,青年患者多见。症见皮肤瘙痒剧烈,遇热更甚,皮肤抓破有血痂;伴心烦,口干,口渴,便秘,溲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凉血止痒,方用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

(2)湿热内蕴证:瘙痒不止,抓破后滋水淋漓;伴口干口苦,胸胁胀满,纳差,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宜清热利湿止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3)血虚肝旺证:病程日久,老年患者多见。证见皮肤干燥、脱屑,抓破后有血痕及血痂;伴头昏眼花、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治宜养血平肝、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加减。

2.外治

(1)周身皮肤瘙痒者,可选百部酊外擦。

(2)皮损有滋水者,用三黄洗剂外擦。

(3)各型瘙痒症,均可用药浴或熏洗、熏蒸疗法或矿泉浴。

(4)皮肤干燥发痒者,可用黄连膏等各种润肤膏外擦。

3.其他疗法

(1)西医治疗:主要为各种抗组织胺药和镇静类药物,以镇静止痒。

(2)耳针疗法:取穴枕部、神门、肺区、肾上腺,埋针或埋豆,每周1次。

五、预防与护理

(1)忌饮酒类,少食鱼、虾、蟹等食物,多食蔬菜水果。

(2)避免用力搔抓、摩擦或用热水烫洗等方式止痒,不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澡。

(3)内衣宜柔软、宽松,宜穿棉制品。

(4)平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

第九节 瘾疹

瘾疹是一种以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为特征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俗称“风疹块”。其临床特点是风团突然发生,发无定处,瘙痒剧烈,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

一、病因病机

总由禀赋不耐,人体对某些物质敏感所致。可因腥膻辛辣食物、药物、生物制品、病灶感染、肠寄生虫而发作,或因精神刺激、外界温度变换刺激等因素诱发。风寒外侵,客于肌表,致营卫不和而成;或风热之邪,郁于腠理,引起营卫失调所致。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厚,或肠道寄生虫,使肠胃积热,湿热内生,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平素体弱,气血不足,或久病气血耗伤,因血虚生风,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所致;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肌肤失养,生风化燥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