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学
14050200000029

第29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2)

6.杀虫驱虫法 用于虫积证。方选乌梅丸。常用药物如使君子肉、槟榔、雷丸、鹤虱、百部、乌梅、苦楝根皮等。

7.平肝潜镇法 用于血虚肝旺证或疣类皮肤病;或由皮肤病所引起的神经痛。方选天麻钩藤饮。常用药物如牡蛎、磁石、珍珠母、石决明、钩藤、代赭石等。

8.化痰软坚法 用于痰凝结块证。方选海藻玉壶汤、二陈汤。常用药物如半夏、贝母、陈皮、南星、白芥子、茯苓、海藻、昆布、夏枯草。

9.滋阴降火法 用于阴虚内热证或肝肾阴虚证。方选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常用药物如生地、玄参、麦冬、山萸肉、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等。

10.养血润燥法 用于血虚风燥证。方选四物汤、当归饮子等。常用药物如熟地、生地、鸡血藤、当归、川芎、白芍、女贞子、何首乌、小胡麻等。

11.健脾利湿法 用于脾虚湿阻证。方选参苓白术散、除湿胃苓汤等。常用药物如苍术、白术、茯苓、白扁豆、厚朴、陈皮、生薏苡仁、藿香、佩兰等。

12.温补肾阳法 用于脾肾阳虚证。方选肾气丸、右归丸。常用药物如肉桂、附子、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仙茅、淫羊藿等。

13.养阴生津法 用于阴伤胃败证。方选增液汤、益胃汤。常用药物如鲜生地、鲜沙参、鲜石斛、天花粉、玄参、天麦冬等。

14.温阳通络法 用于寒湿阻络证。方选当归四逆汤、独活寄生汤等。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羌活、独活、制川乌、红花、细辛、牛膝等。

(二)外治法

外治疗法是应用各种不同的剂型和药物,根据皮肤损害情况进行治疗的方法。同一种皮肤病若皮损情况不同,处理亦不同,不同性质的皮肤病,若皮损表现相同,处理方法可相似。外治法可以直达病所,减轻患者自觉症状,并使损害迅速消退。对某些皮肤病,甚至可以单独用外治法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1.外用药物的剂型

(1)溶液:将单味药或复方加水,煎熬至一定浓度,滤过药渣所得的药物的水溶液。可用于湿敷和熏洗等。有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急性皮肤病,渗出较多或脓性分泌物多的皮损,或伴轻度痂皮性损害。常用药物如苦参、黄柏、马齿苋、生地榆、野菊花、蒲公英、葎草等煎出液;或10%黄柏溶液;生理盐水等。

(2)粉剂(又名散剂)是将单味药或复方研成极细粉末的制剂。有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的作用。适用于无渗液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的皮炎类皮肤病。常用药物如青黛散、六一散、九一丹、枯矾粉、滑石粉、止痒扑粉等。用法为3~5次/天扑患处。

(3)洗剂(又名混悬剂、悬垂剂)是粉剂和水的混合物,二者互不相溶,久置后一些不溶于水的药粉沉淀于水底,使用时需振荡摇匀。有止痒、散热、干燥及保护作用。适应证同粉剂。常用药物如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青黛散洗剂。

(4)酊剂:将药物浸泡于75%乙醇或白酒中,密封7~30天后滤过成的酒浸剂(也有用醋浸泡的醋剂)。具有收敛散风、杀真菌、止痒的作用。适用于脚湿气、鹅掌风、体癣、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常用药物如复方土槿皮酊等。

(5)软膏:将药物研成末,用凡士林、羊毛脂、猪脂,或蜂蜜、蜂蜡等作为基质调成均匀、细腻、半固体状的剂型。具有保护、滑润、杀菌、止痒、去痂的作用。适用于具有结痂、皲裂、苔藓样变等皮损的慢性皮肤病。常用药物如青黛膏、5%硫黄软膏等。

(6)油剂:包括将药物放在植物油中煎炸的油剂和用植物油或药油与药粉调和成糊状的油调剂。具有润泽保护、解毒收敛、润滑、止痒生肌的作用。适用于急性皮肤病有糜烂、渗液、鳞屑、脓疱、溃疡的皮损。常用的药物如蛋黄油、紫草油、青黛散油、三石散油等。

2.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皮肤病的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是根据皮损的性质来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剂型与药物。

(1)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等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

(2)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如仅有红斑、丘疹、水疱而无渗液,用洗剂、粉剂,有时可用溶液湿敷;如有大量渗出或明显红肿灼热,最宜使用溶液湿敷。皮肤炎症在亚急性期,渗液糜烂很少,红斑色淡、有鳞屑、结痂等,则用油剂为宜。皮肤炎症在慢性期,皮损肥厚、苔藓样变、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为主。可参照表11-1选择外用药物剂型。

(3)有感染时先用清热解毒、抗感染制剂控制感染,然后再针对皮损选用药物。

(4)先用性质比较温和的药物。尤其对年幼或女性患者不宜采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面部、阴部皮肤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免引起红肿。

(5)先用低浓度制剂,根据病情需要再逐渐提高浓度。

(6)随时注意药物的过敏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给以及时处理。

(7)外涂软膏在重复使用时,需用棉花蘸上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擦去前次所涂的药膏,切不可用汽油、肥皂、热水擦洗。

(三)针刺法

针刺治疗皮肤病,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具有简便易学、疗效高、容易普及和推广等很多优点。

1.体针与耳针 有止痒、止痛、镇静、安眠、消炎,促使毛发生长,调节血管舒缩、内分泌紊乱等作用。

2.常用穴位如体针 上肢取穴曲池、列缺、合谷;下肢取穴血海、阴陵泉、三阴交;躯干取穴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耳针:取穴肺、皮质下、神门、肾上腺、交感等穴,或取病变相应部位。其手法为体针以提插重刺激,留针15~20min,每日1次。耳针以捻转后留针20min,每日1次。适用于湿疮、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等。

四、预防与护理

1.讲究卫生 养成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修剪指甲等好习惯,保持皮肤清洁,以减少各种传染性皮肤病的发生。

2.加强宣教 对各种皮肤病的防治知识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以减少皮肤病的发生。如因接触某类药物、生漆、农药、化妆品等引起皮炎后,在短时期内应尽量避免再接触这类物质;如由磺胺类药物、止痛退热药、抗生素、安眠药等引起的药物性皮炎,除发给病员药物禁忌卡外,并嘱患者以后禁用这类药物。正确认识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3.预防和隔离 对各种传染性皮肤病,如头癣、脓疱疮、麻风病等患者,应做好预防和隔离工作。如对患者接触过的衣服、枕席、床单、毛巾等日常生活用品,进行消毒。患者予以隔离,并积极治疗,切断传染源,防止广泛传播。

4.饮食宜忌 某些病人因食鱼腥、虾蟹等物引起荨麻疹,发病期间应禁食。其他过敏性皮肤病一般均应忌食酒、辛辣刺激等食物,宜多吃素菜、瓜果。如结核性皮肤病则宜多食富有营养的食物,增加全身抵抗力,促进疾病的痊愈。

5.加强职业性皮肤病的防护 改善生产设备和操作过程,加强劳动保护。并根据不同工种配制不同的防护剂和清洁剂。

第二节 蛇串疮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局部灼热、刺痛或伴同侧淋巴结肿大。多数可终身免疫,偶有复发。本病好发于胸胁部,故又名缠腰火丹。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一、病因病机

肝郁化火,火邪妄动,火毒炽盛发于躯干;或夹风邪上窜而发于头面;或夹湿邪下注而发于阴部及下肢。肝郁乘脾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搏结肌肤而成。年老体弱者,或因血虚肝旺,或因气虚血瘀,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二、诊断

好发于春秋季节,多见成年人。发病前患部皮肤常有感觉异常,灼热刺痛。皮损为成簇的水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皮肤正常,初起疱液澄清,数日后可混浊或破裂,重者有血疱或脓疱。部分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无典型的水疱。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亦可发上肢或下肢,多发于身体一侧,单侧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发于头面部者,尤以发于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伴有附近同侧淋巴结肿痛,甚至影响视力和听觉。疼痛或与皮疹同时出现,或发生在皮疹出现之前,也可发生在皮疹出现以后,疼痛轻重不等,儿童轻微,年老体弱者较重,甚至在皮损消退后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病程2周左右,老年人约3~4周。

三、鉴别诊断

1.单纯疱疹 多发生于皮肤黏膜交界处;无神经痛,1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2.接触性皮炎 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以潮红、肿胀,水疱为主,边界清楚,有明显的接触过敏物质史。

四、治疗

1.内治

(1)肝经湿热证:皮损为鲜红色成簇丘疹或水疱,灼热刺痛明显,疱壁紧张;伴口苦咽干,两胁胀痛,便干、溲赤;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止痛,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2)脾虚湿蕴证:疱疹基底无红晕,疱壁松弛,易于糜烂,疼痛或轻或重;纳差,便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止痛,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疱疹基底暗红,疱液混浊为血水;疼痛剧烈难忍,或皮损减轻或消退后局部仍疼痛不止,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质暗,苔白,脉弦细。治宜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外治

(1)水疱较小,以丘疹为主者,用二味拔毒散、玉露膏、双柏散、三黄洗剂等外搽。

(2)水疱较大者,可用三棱针刺破,使疱液流出,以减轻胀痛不适感。

(3)水疱破后,用黄连膏、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涂。

3.其他疗法

(1)西医治疗:

①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5mg/kg静脉滴注,每1次/8h,5~7日为1个疗程。

②糖皮质激素:最好是起病5~7日内应用。一般应用泼尼松20~30mg/日,分2~3次口服,连用3~7日。

③止痛药物:可选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也可选择阿司匹林。

(2)针刺:取穴内关、阳陵泉、足三里。或在皮损周围围针平刺,留针30min,1次/日。

五、预防与护理

(1)保持局部干燥、清洁。

(2)宜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及鱼腥食物。

(3)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休息。

第三节 疣

疣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临床上依据皮损形态可分为:疣目、扁瘊、鼠乳、跖疣、线瘊,分别相当于西医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和丝状疣。另有尖锐湿疣归入性传播疾病内讨论。

一、病因病机

本病初期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或由于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此外跖疣多由局部气血凝滞而成,外伤、摩擦常为其诱因。

西医认为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

二、诊断

1.疣目 相当于西医的寻常疣。多发于儿童及青年。好发于手足背及侧缘。初起为一个粟米至黄豆大的角化性丘疹,表面蓬松、粗糙而坚硬,呈半球形或多角形,色灰白或污黄,以后体积可增大为乳头状增生,称母疣。此后由于自身接种,数目增多,或呈群集状。病程慢性,部分可自然消退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搔抓、碰撞、磨擦破伤而易出血。

2.扁瘊 相当于西医的扁平疣。多发于青年男女,故又称青年扁平疣。好发于颜面及手背。皮损为表面欠光泽的稍高出皮面的扁平丘疹,针头、米粒到黄豆大小,呈淡红色、褐色或正常肤色。数目不等,散在分布,经搔抓可见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的皮损。自觉微痒,部分可自行消退,但可复发。

3.鼠乳 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软疣。多见于儿童。好发于躯干和面部。皮损为有蜡样光泽半球形隆起性丘疹,中央有脐凹,孤立散在不融合,米粒到黄豆、豌豆大小;挑破顶端可挤压出白色乳酪样物质;数目不定,数个到数十个不等。有轻度传染性,愈后不留疤痕,可自体接种,亦可自行消失。

4.跖疣 相当于西医的掌跖疣。发生在足底、手掌或指(趾)间等受压或摩擦部位。皮损为角质性丘疹,中央稍凹,外周有稍带黄色高起的角质环,除去表面角质后,可见疏松的白色乳头状角质芯,挑破后易出血。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挤压则疼痛加剧。

5.线瘊 相当于西医的丝状疣,多见中年妇女。易生于颈项或眼睑部位。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淡褐色或正常肤色,可自行脱落,不久又可长出新的皮损。一般无自觉症状。

三、鉴别诊断

1.汗管瘤 与扁瘊相鉴别。汗管瘤主要发生于眼周围,对称性发疹,大小一致,为肤色、淡棕黑色至棕黑色,表面有蜡样光泽的,半球形坚固丘疹,可群集但不融合,一般无自觉症状。

2.鸡眼 与跖疣相鉴别。鸡眼多生于足底和趾间;损害为圆锥形的角质增生,表面为褐黄色鸡眼样的硬结嵌入皮肉;压痛明显,步履疼痛。

3.胼胝 与跖疣相鉴别。胼胝也发于跖部受压迫处;为不整形角化斑片,中厚边薄,范围较大,表面光滑,皮纹清晰;一般不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