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学
14050200000026

第26章 岩(1)

【学习指导】

本章内容包括失荣、乳岩。掌握寻找继发性失荣原发病灶的重要意义。掌握早期乳岩的诊断和辨证论治。

第一节 概论

肿物赘生于人体,坚硬如石,形状不规则的称为岩。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局部肿块坚硬,高低不平,推之不移,溃烂后如翻花榴子,色紫恶臭、疼痛剧烈,不易治愈,每多危及生命。相当于西医的恶性肿瘤。

有关岩的描述,早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石痈”的记载,《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隋唐文献多以“石痈”称之,宋元以来则多以“岩”立名。

一、病因病机

岩是一种全身的疾病,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其发病原因较复杂,外因为六淫之邪,内因为正气不足和七情刺激。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互相交结而发病。其常见病因病机如下。

1.情志郁结 人的情志变化与内脏密切相关。七情所伤,情绪抑郁,影响脏腑的气机运行失常,气滞日久,导致血瘀,气滞血瘀长期蕴结不散,逐渐形成肿块。

2.六淫之邪 风寒暑湿燥火之邪乘虚内侵,造成气血凝结,阻滞经络,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邪浊与郁气、积血相合为病,久之结为岩肿。

3.脏腑失调 脏腑失调,正气虚弱,外部致病因素则乘虚而入,又可以通过脏腑间相互关联的关系,转移到其他脏腑。正气胜,抗病能力强,虽受邪,但不发病,在岩病的演变过程或转归中也有重要意义。正气与邪气之间的盛衰强弱,决定着疾病的进退变化。临床上少数岩肿患者病情稳定,不再发展,甚至出现自愈倾向,正是“正胜则邪退”的具体表现。

4.饮食不节 恣食辛辣厚味,造成消化道局部的刺激损伤,或食滞影响脾胃运化失常,水湿蕴结于内,津液不化,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凝聚为痰,痰湿或痰瘀内结,发为岩病。

上述病因病机中,主要是正气不足,即机体抗病能力减低,加之邪毒侵袭,日积月累,导致岩的发生。

二、辨证论治

岩的辨证论治要求辨证必须与辨病相结合。辨病要求医生有系统的生理病理知识,敏锐的思维,以及尽可能运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力求对恶性肿瘤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辨病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四诊八纲、病因病机、脏腑经络等中医基本理论进行辨证分型论治,以期达到“治病必求其本”,或“急则治其标”,根治岩或控制岩的发展,减轻岩的合并症及患者痛苦的目的。一般应掌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1.局部与整体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局部病变的发展,可影响全身各系统的病理变化;相反,全身体质虚弱,也能影响局部的治疗效果。所以在辨证治疗时,必须清楚全身功能状况;同时也要仔细观察岩局部病变。当整体情况较好时,治疗可侧重于肿物的攻伐,使之消散或稳定;当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时,则必须侧重于整体的调理,补益为主,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减轻疼痛,延长寿命。

2.扶正与祛邪 是两个不同的治疗原则。扶正,即扶正固本,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达到消除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是治疗岩的重要法则。扶助正气的同时,调理脏腑、气血、阴阳等。祛邪,主要是用攻坚破积、活血化瘀、虫类搜剔、清热解毒等峻猛药物,以达到消除岩毒的目的。除内服药外,手术切除、外用药物治疗,也属于祛邪疗法。临床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则。如岩的早期,正气未衰,治疗重在祛邪为主,但不可伤正。中期,岩肿已发展到一定程度,肿块肿大,耗精伤气,正虚邪实,邪正相持,治以攻补兼施,祛邪兼扶正。晚期,正气已衰,不任攻伐,或已有远处、多处转移,不宜攻伐,治以扶正调理为主,或少佐祛邪,藉以增强抗病能力,控制病情发展。

3.标本缓急 在正常情况下,岩症先治本,即以祛邪的方药为主以消除岩肿。若在岩肿的病程中出现一些合并症,如感染、发热、出血、疼痛等使患者痛苦加重时,则当治其标,待标症缓解后,再以消除岩肿的方法治其本。

临床上常用的治法和药物如下:

1.清热解毒 岩肿初起,正气未虚,或岩肿出现化热或溃烂等合并症时,出现发热、心烦口渴、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症。治宜清热解毒,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上柏、肿节风、山豆根、板蓝根、金银花、紫花地丁、黄芩、蜀羊泉等。

2.活血祛瘀 岩肿阻络,气血不通则疼痛剧烈,或岩肿破溃,血离其经,则发生出血或积瘀。治宜活血祛瘀,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有三棱、莪术、桃仁、赤芍、水蛭、王不留行、石见穿、急性子、乳香、没药、红花等。

3.化痰散结 如肿块不痛不痒、症瘕、积聚坚硬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等,治宜化痰散结,常用的药物有南星、半夏、海藻、昆布、牡蛎、山慈姑、僵蚕、全瓜蒌、白芥子、鳖甲、夏枯草等。

4.疏肝理气 胸胁胀痛,郁闷不舒,或乳房胀痛,月经失调;舌苔薄白,脉弦等。治宜疏肝理气,常用的药物有橘叶、香附、枳壳、八月札、九香虫、佛手、郁金、柴胡、川楝子、青陈皮、绿萼梅、砂仁等。

5.扶正补虚 如面色苍白,倦怠乏力,或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红或红赤,脉沉细无力或细数等症。常用的扶正补虚法有健脾益气法、养血滋阴法、养阴生津法、温补肾阳法等。

(1)健脾益气法:主要用于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气虚脾胃运化失常者,常用的药物有太子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莲子、扁豆、砂仁等。

(2)养血滋阴法:主要用于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等阴血不足者,常用的药物有当归、熟地、黄精、白芍、阿胶、何首乌、红枣、龙眼肉、鸡血藤、鸡矢藤等。

(3)养阴生津法:主要用于五心烦热,潮热口干等阴虚津伤者,常用的药物有玄参、天花粉、熟地、石斛、生地、天门冬、麦冬、龟板、首乌、白芍、沙参、枸杞子、鳖甲、知母、丹皮等。

(4)温补肾阳法:主要用于形寒肢冷,腰酸便溏等肾阳不足者,常用的药物有仙茅、肉桂、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附子、鹿茸、菟丝子、肉苁蓉等。

岩肿的病情变化错综复杂,虚实相兼,在辨证施治时,不但要权衡扶正与祛邪的缓急,还要分清气血、阴阳之虚的主要方面,抓住本质,正确处理。更应遵循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补而不腻,以免碍胃等原则。

第二节 失荣

失荣是发于颈部的原发性或继发性恶性肿瘤。因其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失去活力的树木,枝枯皮焦,故称失荣。其临床特点是颈部肿块,坚硬如石,皮色不变,身体逐渐消瘦。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颈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颈部淋巴转移。

一、病因病机

多因情志内伤,忧思郁怒,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阻于胆经颈络,结为肿块;或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凝集为痰,痰瘀脏毒凝结少阳、阳明之络,遂成本病。

二、诊断

本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除少数原发者外,大多由鼻咽、口腔等岩肿转移而来。属原发性颈部恶性肿瘤者,颈部肿块的特点是生长快,质地坚硬,早期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不粘连,可活动;后期体积增大,数量增多,汇合成团块或连结成串,呈结节状,表面不平,固定。若溃破之后,时流血水,其味臭秽。疮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患者疼痛剧烈,夜不安寐,胸闷烦躁,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终致气血衰竭,而致不救。由鼻咽、口腔部癌肿转移至颈部者,可伴有鼻孔出血,视力模糊,或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

三、鉴别诊断

1.瘰疬 虽肿块部位也在颈部及耳后,但起病缓慢,初起结块质较软,推之活动,溃后脓液稀薄含有豆渣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