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青春引航
14038100000013

第13章 深度辅导中访谈的理念与技术

才立琴

访谈作为深度辅导的一部分,是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谈话方式。辅导员对学生进行访谈不只是有效收集学生信息、发现与解决学生问题的技术与手段,更是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活动。如何从一般谈话上升到访谈,需要从理念和技术上进行深入探讨。

一、访谈的平等理念

与学生的访谈首先是指一种教育理念和态度,这较谈话技术更为重要。访谈中任何技术的运用都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呈现,是教育理念对教育行为的支撑。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价值,访谈技术再纯熟也得不到学生的正向反馈,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访谈要恪守平等、尊重等原则,这不是装饰教育理念的光彩口号,而应当是来自于每一个辅导员内心的真实声音。事实上,强烈的控制欲与优越感并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例如,在对待因失恋而消极抑郁的学生时,有的辅导员常采用贬低不在场一方的学生的方法,以振奋面前这个学生的精神,总会说“他(她)有什么好,不值得你这样”之类的话。这类话多半会引起面前学生的反感,使访谈难以深入。因为学生不希望任何人来否定自己的感情付出,也不希望别人对他所爱的人(即使现在已离他而去了)说三道四。尊重与平等是对所有人的,不仅是对面前的学生,也是对不在场的学生。

基于这种平等原则,辅导员需要认识到谈话背后的责任,珍视自己与学生谈话的权利。辅导员的一种“先天优势”就在于不管说什么话,怎么说话,学生爱听不爱听,学生都得听。这种权利是辅导员的身份与角色所赋予的,但需要每一个辅导员慎重使用。我们不能强制学生必须进入辅导员的谈话体系之中,假如在访谈中不能使学生进入自己的既定思路,就需要进入学生的话语中并寻求突破。辅导员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认真对待访谈权利,不然极易导致语言暴力与思想暴力。

二、访谈的特殊性及其对象定位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是访谈的根本要求

访谈是一种有价值导向的教育活动。在社会学中,“深度访谈”被定义为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一般的访谈需要访谈者保持中立的立场,无须对被访者的回答做出反馈或评价,不能迎合或说服对方。辅导员进行的访谈则是一种教育活动,辅导员肩负着教育的使命,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要有鲜明的价值立场,对学生做恰当的引导,并对其做出中肯的评价,而不是含糊其辞。在具体问题上,辅导员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多种路径,但不能将自我意志强加于学生,应由其自己做出选择。但是在价值观层面,辅导员需要坚持正确的立场,即使学生一时无法接受,也需要让他们知道社会的主流价值倡导什么、反对什么。

2.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是访谈的前提条件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对于辅导员而言,人生导师是在做知心朋友之时形成的,一个好的导师应该先与学生是朋友,而后才是导师。所以,作为访谈对象的学生应当是友好的对象而不单纯是探究的对象。对学生全面情况的把握是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与前提,但是在细节上一定要尊重学生,不能过分侵入学生的私密空间,这样才能有助于形成积极和谐的交流关系。

三、访谈的技术

1.访谈需要辅导员全身心地投入

完成一次好的访谈需要辅导员全身心地投入,它是辅导员智慧与技术、体力与精力的凝结。在这其中,辅导员自我情绪的调动尤为重要,因为辅导员需要以自己的情绪带动学生的情绪,以把握整个访谈的氛围与节奏。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负面事件会成为访谈中良好情绪的障碍,如辅导员的身体不适、生活琐事、感情矛盾、工作压力等,往往引起个人的情绪波动,如不加以处理便会表现在访谈的过程与细节中。在访谈中,辅导员控制自身的情绪比控制学生的情绪更困难,想要摆脱干扰,摒除杂念,全神贯注地投入访谈,需要辅导员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与较高的职业素养。

2.访谈需要敏锐感知问题背后的问题

学生每一个具体问题的背后往往潜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有时是一系列问题。如果潜藏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表面的问题即使被解决了也会反弹。所以,辅导员要有敏锐的感知力与清晰的判断力,能够意识到学生话语背后的潜台词,发现其问题背后的问题。笔者做过这样一个访谈:一位男生与女友高考时相约要考到同一所大学读书,结果男生到了中央财经大学,女生只考取了本省的一所高校。访谈中,这位男生一直在说对不起女生,没能履行两人的约定到同一所学校读书,现在女生要出国了,为她做事的机会就更少了,所以很内疚、很痛苦。从男生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他不仅是因为没能履约、为女生“做事的机会更少”而愧疚、痛苦,而是更担心女生出国后两人的感情会结束,这种担心便是潜藏的问题,也是更深层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学生还会“痛苦”下去。就此,我对他进行了深度辅导,帮助学生更理性地认识这段感情,使他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感情的发展。

3.访谈中需要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谈话方式

访谈时要尽量使用口语等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少使用专业术语或概念。使用宏大语汇一方面是因为习惯,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潜意识里自信心的缺失,想在心理上占据优势与制高点,从而实现自上而下的灌输。但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学生会与辅导员产生距离感,造成双方的沟通障碍。试举一例:一位被访谈的学生不愿吃苦,如早晨赖床不去上课等。因为刚看过一篇享乐主义的文章,我便随口说了句“享乐主义”,这句话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反感与态度的反弹,他的脸上开始呈现敌对的表情,话语开始偏激进而激烈起来,这给后面的谈话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访谈局面几乎到了失控的边缘,我用了很大的气力才将气氛缓和下来。其实,“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惰性”等都可以表达与“享乐主义”相同的意思,但学生听起来的感觉将大有不同,接受起来也容易,而“享乐主义”确实有“扣帽子、打棍子”的嫌疑。

4.访谈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在经验分享中实现师生共情

在访谈中,辅导员经常运用共情的方法,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理解他们的行为。这不仅可以避免我们犯独断的错误,还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辅导员一般是将学生作为自己共情的对象,而常忽视共情也可以是双向流动的,辅导员也可以作为学生共情的对象。如果辅导员能调动起学生的意愿,又有足够的勇气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命世界,开放地与学生分享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与生命体验,不仅可以实现经验与价值的传递,更能对学生构成一种真实鲜活的教育。像孩子喜欢听大人小时候的故事一样,学生更愿意分享自己教师的人生经历,并将其作为一种参照调整与修正自己的人生规划与日常行为。

5.访谈需要避免过度依赖经验

在访谈中,辅导员常犯的一种错误是对经验的过度依赖。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在对待当下的访谈对象时往往忽略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有意无意地使用过去的经验,从而不能做到“同理心聆听”(注:在咨询辅导中,倾听被分为五种形式,分别是忽视的听、假装的听、有选择的听、专注的听、同理心聆听。其中,同理心聆听是倾听的最高层次),常出现打断学生说话的情况。如对学生说“我知道了,从前有个学生跟你一样……”,主观地认为当下这个学生遇到了与以前学生同样的问题,可采取同样的解决方法,于是想当然地将过去的经验进行移植。但是这忽略了人生经历与经验的异质性特点,忽略了问题生成的背景的变迁。即便是面对同样的问题,由于个人的心性特点与问题背景不同,具体情况也会发生改变。经验无疑是宝贵的财富,但在汲取它营养的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多样化的现实,避免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