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关键期关键帮助
13951900000032

第32章 给孩子建构哪些人格(5)

13.使孩子具有易于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育的本质起初就是为了训练和教导人类能够很好地生存,孩子需要付出十几年到二十年来学习人类的生活。其实人们生存得顺利,就会感到生活得很好,进而人们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如果人类生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好的感觉的话,那么生存得好就是最基本的条件,生存的问题就是适应的问题,一个人适应得越好就会生存得越好。所以从本质上讲,生存能力就是适应能力,而教育的基础目标就应该是带给孩子适应能力。

如果有人讲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幼儿园,但很担心孩子将来无法适应现实的社会环境。那么这个担心与成因就是相互矛盾的,很好的幼儿园应该是能够帮助孩子很好发展的幼儿园,除此之外就不能叫好的幼儿园了。如果家长们了解,孩子最重要的生命任务就是获得发展,而“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适应性。对人类来说一生最能肯定的事就是一切都是不肯定的,人类怎样去对付这样的一生,就只能靠良好的适应能力。

为此,人类在出生时竟然没有带来遗传的习惯,人身上的一切非物质的内容都是在适应中获得的,只有可适应性是先天准备好了的,所以人被称为学习的动物,而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适应。

孩子的适应能力只要不被人为地破坏,天生就能适应于人类有基本生存的任何环境。甚至能适应于其他动物的生活。为了保护人的这个生存的根本,我们必须给孩子适应的机会,而不是时刻准备按成人的好恶为孩子进行选择。

比如,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孩子被成人爱护和夸奖时就给孩子机会去适应,有冲突、有伤心、有失望、有挫折、有挑衅就不给孩子机会去适应;家长受得了的事就让孩子去适应;受不了的事就不让孩子去适应。那么家长肯定自己的孩子一生都不会有逆境吗?这样,儿童会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环境适应的练习就被减少,在人生的道路上,孩子们能适应的情境就变得狭小。

如果一个成人只想把孩子抱在怀里,只想让孩子不受欺负,只想让孩子什么都不干,那么这个孩子可能就成为无法适应自然人群的人,无法适应承担责任的人,无法适应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机会的人,无法适应无人照顾生活的人,那么他将成为不适应生存的人,因为他没有发展起来适应能力。

适应的练习过程从来就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一直高兴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愿望,我们深刻地关怀孩子,尊重孩子,爱孩子,给孩子发展的自由,不等于不帮孩子去适应他的环境,更不等于阻止孩子的发展。

所以好幼儿园绝不是一对一老师伺候孩子的园;是孩子入园也会哭的园,不同的是在孩子艰难的适应时期,有懂得孩子,爱孩子的老师在正确地帮助他们去适应。

14.崇尚真理、坚守原则的素质

有很多人一听到原则就会害怕,因为原则意味着控制和制约,有人批评原则,说给孩子设立原则就是破坏孩子自由;更有人认为孩子就是真理本身,成人崇敬孩子就是崇敬真理,于是他们反对给孩子建立任何原则,甚至连给小学孩子上的课也成了对孩子的限制。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任何一个群体都需要有规则才能存在的话,我们的孩子也需要从小适应规则。

而孩子崇尚真理,意味着孩子接受别人意见是根据自己对道理的理解和思考决定的,孩子不会根据是否害怕和巴结说出道理的人而决定。对人来说真理就是自己认可,并被认为完全不用质疑的道理。认可一个真理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逻辑,通过思考判断证实后,使道理和事实获得认可。孩子能够崇尚真理,需要孩子不惧怕权威,孩子自信不曾遭到破坏,需要给孩子建构起遵守原则的精神,给孩子建构起热爱真理的品质,并使孩子具有探索精神,质疑能力,解决疑惑的能力,这样孩子才有条件崇尚真理。

一个不认可自我的人,就不会去认可真理,更无法将自己的发现放在人类的立场上去进行验证和评判。他们有可能人云亦云,跟随邪门歪理伤及无辜,对社会和人群造成危害,所以人类社会需要人们崇尚真理。因此使孩子成为一个能够遵守原则,崇尚真理有良好品德的人是我们所需要的。

原则也一样,只要有人群活动就必须有原则。原则是为了让人不再付出太多心力和时间去互相冲击和沟通,所以在群体生活中必须有供不同思想不同性情的人能协调行动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就是原则。实际上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需要原则,有了原则才会感到安心,否则孩子不知道自己可以离开安全边界有多远,可以使自己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与群体不一致也不会被群体遗弃。而人群又只有在有原则的前提下才能长期互惠。

给儿童建立一个能和群体相容的人群规则,并使儿童去遵守这个规则,由此而建立起遵守规则的习惯,这不会破坏儿童的自我学习和发展。

人类遵守原则,遵从真理应该是有价值的。重视儿童,给儿童以正确的原则,培养儿童顺从于真理和遵守原则的特质也是极其重要的。

15.使孩子具有抗冲突能力

我们不能把孩子培养得像草莓,好看不抗压。因为孩子太金贵了,从小到大,家长们除了让孩子承受学习之苦以外,几乎不让孩子们承受任何辛苦。

孩子从出生开始,家里人一概小心护理--按时上饭,按点上水;热了减装,冷了加衣;孩子跟小朋友发生了冲突,家长会赶紧把孩子领回家里不再跟那个欺负人的小朋友玩;孩子做事遇到问题时,马上有人来替代孩子解决;如果父亲严一点,母亲赶紧加倍疼爱;父母疼爱不够,老人就会更加把孩子护在掌心。

孩子稍微吃进去一点不干净的东西就拉肚子,在人群中待一待就被传染了病,情绪不平静一下就发烧,有点惊吓就夜惊,有点不愉快就将原因归于外界和他人,这个世界让孩子受不了的事变得很多,于是他们就表现出狂躁和情绪反常。

人怎样才能皮实呢?一是经历过了磨炼,二是没有心理伤痕。有很多人认为,孩子在恶劣的环境下长大就会有抗风雨的能力,其实人们发现,只有在有爱,又经历了自然风雨的情况下才能使人成长起抗压的能力。如果没有爱只有恶劣的环境,那么这个人可能比溺爱的人还要不堪风雨,并且在没有风雨时也天天担心自己可能遇到风雨,动不动就惊恐不安,人变得极其胆怯和不堪一击。

孩子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会自然地面对挑战和冲突,使自己获得成长,变得皮实起来。儿童时代,孩子是无法选择成长环境的,也无法思考和总结。在自然生存的状态下,所遭遇的冲突都是孩子自己的环境,不是家长的环境,只有给孩子机会去经历并征服自己的环境,孩子才能成长起自然的抗压能力。这个过程对孩子和对成人都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许多家长认识不到这种痛苦对于人的价值,自己也跟着痛苦,到处奋战,将孩子遇到的自然冲突加以消除或者带孩子离开。要不然就无限共情,使孩子一遇冲突和不快就自我煽情,如孩子对家长说:“我这么痛苦了,你还怎样怎样”;“你再也不可以对我怎样怎样”;“你不爱我,你不是好妈妈”;“如果我死了你会怎样怎样……”出现这些情况时,多数家长都惊恐万状,加倍地去呵护孩子,孩子也就变得敏感而多愁,动不动就哼哼唧唧,表示自己多么痛苦,多么不幸……在孩子的成长中,除了人之间正常的情感互动外,家长要做的,更多的是为孩子将来成长为一个皮实抗挫折的人以对孩子最有帮助的方式付出;不仅要付出真爱,完全接纳孩子,不只接纳让自己高兴的事,还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独特需要。孩子不是等着被铸造的,而是等着被了解的。理解我们的孩子,尊重我们的孩子,我们才能为孩子找到最适合的方式去帮助他们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