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关键期关键帮助
13951900000031

第31章 给孩子建构哪些人格(4)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判断和选择,判断和选择如果失去了自我的立场就会变得困难。没有获得足够发展自由的孩子很少有选择和判断的机会,所以他们大多数情况下让别人替他们做选择。这一点上是中国家长很需要自己孩子具有的特质,但家长们需要学会怎样帮助孩子成长起自我。

11.使孩子有参与群体的兴趣

孩子从出生第二月起,就是个社交高手,他们单纯通过跟别人的目光对视就能获得愉悦,并且使别人也获得愉悦。人是群居动物,需要在彼此服务中生存。

当人们发现一个4岁的孩子对群体总是没有兴趣,对身边一群人所感兴趣的事无动于衷,对身边人所做的事情毫不注意,从来也不关注别人做了什么,不去比较自己能做到什么,别人能做到什么,不能通过别人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理解别人怎么了,别人可能需要什么,由此判断出自己该做什么,人们就会怀疑这个孩子有了问题,因为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正是这样。

原始人不是自然界中跑得最快的动物,也不具有锋利的牙齿可以靠撕咬捕猎动物,因此在被其他动物当作猎物时绝对无法通过奔跑逃命,也不可能靠撕咬反击。那么人类靠什么才能保住生命呢?我想一部分原因是人类依靠了群体,也许对群体的需要也作为基因遗传了下来。

人们总是联合起很多的人去做同一件事情,每一个人无论怎样不同,在完成群体任务时都会放弃自己的意志去完成集体的意志。人们也发现了作为一个个体适合于群体的重要性,于是家长们很希望教育能帮助儿童完成这一能力的成长。

在以前的教育中,人们用一些故事如《三个兄弟,十根筷子》,来试图使孩子能够适合群体;老师也不断地通过讲团结的重要性,唱有关团结的歌和做有关团结的事来试图达到使孩子能够适合群体的目的。但人们发现当孩子能听懂这样的话,能被这样的故事所教育时,实际上已经有点晚了,而这样的教育模式也不能使个体真正地从心底里热爱群体,有时可能会起反作用,反而使个体在完成群体任务中因为担心自己的付出不能被发现,担心自己的功劳会记在别人头上而斤斤计较。

通过硬性的教育要求甚至体罚教育孩子进入群体,会破坏孩子对群体的需要,也会破坏孩子对群体的认识,使人类自然需要为群体付出,变成高标准的道德要求,使人感觉无法达到。

我们观察到,在不被干涉的情况下,儿童在生活中会自然地发展一些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儿童自然组织成的群体是他们投入了情感和需求的,所以他们特别在意维护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这个自然组成的群体一定带有自然的特征,这就是各种个性、各种能力、各种力量的人都有,不像人为组织的群体那样充满着组织者的想法和目的。在儿童期人为组织群体的目的由于不能成为儿童群体成员自发的需要,所以不能像儿童自然组织的群体那样对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绝对的吸引力。

儿童只有在自然组成的群体中,才能利用集体活动中出现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社会性能力。

在儿童自组织的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向心力使得每一个人都不愿离开群体,所以在个别孩子出现了成长的烦恼时他们会自然选择继续成长而不会选择离开。只有这样才能肯定保证群体中的成员得到持续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自己个体的技能适应于群体的目标,他们很少抱怨和负气离开而使自己放弃成长的机会,这就是儿童的社会。

儿童害怕被群体抛弃所产生的力量就是对群体热爱的力量,这一点儿童当下并不能意识到,所以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他们虽然受了很多的委屈,却使自己具备了在群体中生存的基本能力。

成人只有给儿童自然组合的自由,而且保护这种群体,并允许群体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和运行,才能使群体成员成长起对群体的需要和留在群体中的能力。

儿童自然组成的群体是宝贵的,儿童对群体的热爱是有价值的,我们要非常珍惜儿童的这种本能。

12.使孩子有进入主流教育的适应能力

在为孩子选择教育时,家长出于各种原因,都想把最好的教育给自己的孩子,如果不能站在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之上选择教育,家长很有可能就会按照自己的某种不切实际的爱好选择教育,这样就会产生孩子不能进入主流群体和主流教育的问题。我们看到在国内,有一些家长由于对学校教育或老师不满而把孩子从学校领回家中自己教,孩子由于没有在复杂的社会群体打磨过,没有归属团队,没有在一个机构中与各级别的人互动,没有文凭,受的教育过于单一,使孩子不能进入大学,孩子一方面被家长和社会群体当作标本欣赏,感到自己很突出,另一方面又进不了任何一个所大学,对大学的向往和失落感吞噬着孩子的心灵。这时家长一点都帮不到孩子。

还有人把孩子带离学校,在自己既不懂教育也不懂孩子的情况下,凭热情就办起了学校,结果由于家长偏爱自由放松的感觉,所以把孩子带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没有课程大纲,没有教学法,没有教材,没有成熟的老师,使孩子在完全没有准则和系统的状态下混时间。当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有了理想和造就自己的愿望时,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没有建构起可以达到他们愿望的基础,所以孩子不能进入社会为孩子们设立的人生平台。他们的未来完全是不确定的,孩子的前途变得渺茫起来。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服务于被教育者,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一生幸福。这样我们就必须客观地考虑孩子将来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他要在什么社会群体中生活?当下我们要为他们做什么样的准备才能达到帮助孩子的目的,所以选择教育要为孩子的一生负责。

我们必须让孩子在结束了现阶段的学习后,能够适应于任何一种教育,而不能由于强调自己的教育特殊性,而使孩子的特质远离主流教育和主流社会,使孩子们在想要进入主流教育时却没有能力,或者把孩子们造就成根本不需要他所处的时代和人群。

尽管有的家长会为孩子选择非主流教育,如私塾、特色小型学校、在家里自己教等,但这是极少部分的人,选择的余地也很少。由于主流教育的系统性和体制性,决定了主流教育肯定会将一条孩子将要走的学习道路摆在家长和孩子的面前,一直走下去,结果是可知的。由于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主流教育必须具有人类的普遍需求,尤其是国内主流教育大多数还是采取应试教育的模式,对于个体的需求来说目前它现在还显粗糙,并且其教育目标也不适合于教育的本质。

一个培养人类适应智慧的教育,其培养出来的孩子必定具有适应的能力。所谓适应,不只是定向适应哪几个内容,而是适应人类生活的所有可能性,因而这样的教育培养出的孩子一定也具有适应主流教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