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钱理群作品系列
1394800000008

第8章 《小学生名家文学读本》丛书总序(1)

《小学生名家文学读本》丛书总序

我们的理念是:用人类文明和民族文明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终身精神成长和学习打底。

我们的做法是:提倡“阅读经典名著”。

这就有了三个层面的问题:为什么要强调“阅读”?为什么倡导阅读“经典名著”?小学生能“接受”经典名著吗?

每个人都有两种生活:一是受到具体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偏于物质的日常生活;另一则是超越具体时空的精神生活。儿童的生活空间相对狭窄,就需要通过阅读来扩展他们的精神空间。只要一书在手,就可以和百年、千年之遥,千里、万里之远的任何一个写书人进行精神的对话与交流。而且可以“招之即来”,打开书就是朋友;“挥之即去”,放下书就可以彼此分手:这样的自由和爽快,是最符合儿童心理与学习需求的。正是通过这样的广泛而自由的阅读,就为孩子“打开文化空间,引入文化之门”,使儿童从“自然人”逐渐变成“文化人”,从“自在的人”逐渐变成“自为的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儿童精神成长过程。因此,阅读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中心,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苏霍姆斯基),为孩子营造精神家园,应该是小学教育的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阅读教育正在受到动画艺术和网络游戏的挑战。不可否认动画艺术和网络游戏在开发孩子智力、开阔视野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其商业性的批量生产必然带来的精神深度和个性化的匮缺,如果一味沉迷其中,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对此,无论家长和老师都不能采取禁止、围堵的办法,而只能积极地引导,而用有趣味的高质量的阅读来吸引孩子,也许是一个最好的教育手段。

“读什么”,更是一个大问题。鲁迅早就提醒我们,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于今天的快餐式的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那是有可能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畸人”的。过于追求阅读的通俗化,也会使孩子在智力和情感上永远停留在“低龄”水平上。提倡阅读“经典名著”,就是引导孩子走近大师,与思想和文学的巨人进行精神对话与交流,这就使孩子从生命发展的起点上,占据了一个精神的高地,即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而远望,视野和境界都大不一样,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的。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起始阶段,就接受语言大师、名家的典范作品的熏陶,这对培养其纯正的语言趣味、感觉、习惯,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受益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