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钱理群作品系列
1394800000006

第6章 且作一呼:推荐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1)

且作一呼

——推荐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

我推荐将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理由有二。

其一,胡适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也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不仅是现代白话文运动最有力的推动者,而且他自己的语言也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五四时期就有“胡适体”之说,其特点是:明确,明白,不含糊,不含混;通俗,易懂,不晦涩;简洁,干脆,不拖泥带水。这样的语言最适合于青少年阅读和效法,其文风更应该在青少年中大力倡导,特别是在当下学生的语言在错误的导向下,日趋华而不实,反而不会把话说清楚的现状下,学学胡适这样的返璞归真的平实、明白、准确而又真诚的文章,是大有好处和必要的。

其二,《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写的小说,在五四时期产生了很大影响,曾多次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小说塑造的“差不多先生”形象,在当时几乎和鲁迅的“阿Q”齐名,成为中国国民性弱点的一个象征与代名词。

我曾将此文选入我主编的《新语文读本》(修订版)初中第五册(编了一个单元:“胡适与中国少年精神”,《差不多先生传》外,还选了《少年之中国精神》与《中学生的修养》二文)。我还写了这样的“阅读建议”——

如鲁迅的《阿Q正传》一样,小说一开始,也是讨论主人公的姓名,籍贯。作者为什么不具体指明出生地点,而笼统说他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一般小说都要描绘主人公的外貌,但作者不作具体刻画,却强调“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故意将其模糊化与普泛化:这是为什么?

但作者又要点明,他的眼睛、耳朵,以至脑子的诸多毛病:这又是为什么?

然后,写差不多先生的一生(这是写‘传’的任务):从“小的时候”写到“死”。只突出一点:万事都是“差不多”,而且引人发笑。因坚持“差不多”哲学而致死的描写,显然是故意使用夸张的笔法,将差不多先生的喜剧人生推到了极致。

最后是死后的评价。在一片赞赏之声中,你有没有觉察作者微讽之中的感慨,也就是小说语调的微妙变化?

小说以“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一句话结束,给你什么感觉?这是全篇唯一的沉重之笔,略略透露了作者内心的忧虑,却不作发挥,留给读者去回味那喜剧中的悲剧感,即所谓“含泪的微笑”。

小说写于1924年,距今已有八十多年。差不多先生还活着吗?活在哪里?

写完推荐语之余,还有点感言。

在我看来,语文教材选文的主体,应该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区别之处。所有的经典,都有具有思想、文化的经典与语言文字的经典相统一的特点,它所代表的是人类和民族文化的精粹与高峰。学生读经典名篇,不仅从小就占据思想的高地,而且在经典语言的熏陶下,就会逐渐养成纯正的语言感觉、趣味、习惯和能力,这是一条学习语言的堂堂正路。因此,学校的教育必须以经典教育为中心。特别是当下中国的社会思想越来越低俗化,耳濡目染之下,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也越来越低俗化,和他们在应试教育中学得的充斥大话、空话、华丽之词的“应试文体”,形成一个恶性嫁接,完全失去了语言应有的纯正与健康,这是一个至今还没有引起注意的青少年的语言危机,其背后则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危机。在这样的情势下,从语文教材的编写入手,加强经典名篇的分量与教学,是具有极大的意义和迫切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