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钱理群作品系列
1394800000012

第12章 《小学生名家文学读本》丛书总序(5)

2011年3月26日

3.让小学生受点沈从文语言的熏陶也是好的

——《沈从文读本》审读意见(摘录)

看完《读本》后,我还是想这两个问题:沈从文的特点,及他和孩子的精神联结点。

我设想,是否可以把沈从文定位为“湘西的乡下人”。鲁迅所写的乡村,是他看见的乡村,沈从文写的是他身在其中,亲历的乡村,因此,更深入,更具体入微。沈从文对乡村的理解,也别具一格:他看重的是乡村所保留的自然人性,他迷恋的是城市里已经消失了的野性与纯真。这样,沈从文的作品,对今天的孩子,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就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他所描述的农村野孩子的童年自由的生活,他的许多农村经验、体验,都是今天城市里的孩子完全陌生的,即使是农村的孩子,随着乡村文化的失落,他们也很少有当年的小沈从文那样的经验和体验了。因为陌生、新奇,就能够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在某种程度上沈从文提供给今天的孩子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探险式的生活。我重读《读本》里沈从文写童年和湘西的文章,就有小时候读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感觉。其二,沈从文所看重并竭力表现的自然人性,又恰恰是最适合于孩子的天性的,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人的自然人性中的野性与纯真,在孩子身上都逐渐稀释,唤回这样的自然人性,应该是今天小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沈从文的作品就显示出特殊的意义。最后,沈从文的语言,也是别具一格的,汪曾祺曾说“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和口语配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这就形成了沈从文自己的特殊文体”,“他的语言是朴实的,朴实而有情致;流畅的,流畅而清晰。这种朴实来自雕琢,这种流畅来自推敲。他很注意语言的节奏感,注意色彩,也注意声音。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用的是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但是常能对于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应该说,这样的既朴实、流畅,又注重推敲的语言,这样的融口语、古语、方言为一体的语言,是最适合于学生学习语言的。对小学生而言,多接触沈从文这样的语言,即使不用细讲,受到点熏陶,也是好的。

《星期日》。不妨读读“沿路吃水果”这一段:明明是偷吃,却偷得如此理直气壮,竟说成是“为它们(桃李树)减除一分负担”,免得它们(萝卜)“始终委屈在那深土里”。而那些巴不得被吃的水果呢,又是那样可爱:“红萝卜大得如小猪头’(多巧妙的比喻),地枇杷是“甜滋滋的”(“滋滋”二字多么诱人)。最爽气的是,“可以随意低下头去喝水”,“长年四季都可以随意采吃,不犯任何忌讳”:“随意”两个字就把乡下孩子任情使性,潇洒、自由的生活野趣全部写出来了。还有“我们还是十分高兴,就为的是乡场中那一派空气,一阵声音,一分颜色,以及在每一处每一项生意人身上发出的那一股臭味,就够使我们觉得满意”,这样的乡场感受,大概是你从未有过,也很难理解的吧:怎么不仅是空气、声音、颜色,连人身上的“臭味”都令人留恋?不信,你就请求爸爸带你到乡下去,亲身体验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