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球有话说
13943300000028

第28章 陆地、海洋中的迷雾(3)

那么,撒哈拉大沙漠究竟荒凉了多久?人们在不断地探索下,终于证明了撒哈拉大沙漠地区远在公元前6000~公元前3000年的远古时期,确是一片肥沃的平原。早期居民们曾经在那片绿洲上,创造出了非洲最古老和值得骄傲的灿烂文化。这就是本文的撒哈拉大沙漠的“绿洲之谜”。

探险家巴尔斯在恩阿哲尔高原地区的岩画上,发现了水牛、河马和一些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岩画,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些岩画里边竟然没有骆驼!巴尔斯感到更加兴奋,只有有沙漠的地方,才会有骆驼呀!水牛、河马必须在有水和草的草原上才能生存!撒哈拉大沙漠里的岩画上没有骆驼,这就说明这里在远古的时代一定水草丰茂,决不会像现在这副样子,到外都是沙丘和流沙,到处是死气沉沉的。

于是,巴尔斯把撒哈拉大沙漠的草原时代和沙漠时代定义为前骆驼期和骆驼期,用以表示撒哈拉大沙漠的历史时期。后来,巴尔斯对撒哈拉大沙漠的这种历史分期得到了考古学家们的一致认可和普遍采用。

那么,这些壁画已有多久历史了呢?科学家用放射性碳14的测定年代方法探明,这些壁画在大约距今4500年~7400年的时候被创作出来。科学家们还发现,这些壁画往往是用不同的风格,在不同的年代刻画在岩壁上的,所以重重叠叠地刻画在一块儿。这些说明,那时候,撒哈拉地区的人们在这里长期地生活繁衍。也就是说,那时候的撒哈拉地区正处在有水有草、人兴畜旺的草原时代。

如果说这一时代即撒哈拉地区的绿洲时代,那么撒哈拉的绿洲时代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它的沙漠时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也就是说,撒哈拉的史前文明是什么时候衰落的呢?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和分析,认为撒哈拉地区由草原退化为沙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撒哈拉地区先是气候发生突然的变化,导致降雨量急剧减少:这些少量的雨水,有的落到干旱的土地上,很快就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干了;还有的雨水流进了内陆盆地,可是由于雨水量不多,也就滞留在了这里,流水带的泥沙在盆地里慢慢淤积,盆地增高以后这些水就开始向四周泛滥,慢慢就形成了沼泽。经过漫长的时期,沼泽里的水分在太阳的照射下慢慢就变干了,沙丘开始出现在撒哈拉的大地上。这时候,撒哈拉地区的气候恶化得更严重,风沙也越来越猛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又不知道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砍伐树木,没有节制地放牧,大大加快了土地沙化的过程,撒哈拉地区也就慢慢变成了沙漠地带。经过科学家测定,山洞里边的骆驼形象大约是在公元前200年出现的。也就是说,至少在距今2200年的时候,撒哈拉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茫茫沙漠没有生机。

中国地温异常带“冷热颠倒”之谜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从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改变。即使每当数九寒冬和酷热的盛夏来临之际,爱幻想的人们也渴望能有一个冬暖夏凉的季节。虽然春夏秋冬的变换是一种规律,但世界如此之大,无奇不有,在这个地球上竟有一部分幸运的人居住在冬暖夏凉的“地方”,这“地方”就是辽宁省东部山区桓仁县境内被人们称为“地温异常带”的地方。这条“地温异常带”一头开始于浑江左岩满族镇政府驻地南15千米处的船营沟里,另一端结束于浑江右岸、宽甸县境内的牛蹄山麓。整个“地温异常带”长约15千米,面积约106万平方米。

随着夏天的到来,这块土地上的地下温度会逐渐开始下降。在气温高达30摄氏度的盛夏,这里地下一米深处,温度竟为零下12摄氏度,达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入秋后,这里的气温开始逐渐上升,在隆冬降临、朔风凛冽的时候,这“地温异常带”上却是热气腾腾。人们在任家山后的山冈可以看到,虽然大地已经封冻,但是种在这里的角瓜却依然是蔓叶壮肥,周围的小草也还是绿色的。人们在这个地方开辟了一块地,在上面盖上塑料棚,在棚里种上大葱、大蒜,蒜苗已割了两茬,大葱长得翠绿。经过测定,发现在这个棚里的气温可保持在17摄氏度,地温可保持在15摄氏度。在这小冈上整个冬春始终存不住雪。

还有一个具有这种特性的地方,就是在河南林州石板岩乡西北部的太行山半腰海拔1500米的“冰冰背”。在这里,阳春三月开始结冰,冰期长达5个月;寒冬腊月,却又热浪滚滚,从乱石下溢出的泉水温暖宜人,小溪两岸奇花异草,鲜艳嫩绿。

这种奇异的现象,引起了很多科研人员的注意。他们中有些人认为,这里的地下有寒热两条储气带同时释放气流,遇寒则出热气,遇热则出冷气。他们还认为,在这种冷热异常的地带,它的地下可能有庞大的储气结构和特殊的保温层,在这特殊的地质构造之中产生的大气对流导致了这奇异的现象。还有人认为,这个地下庞大的储气带的上面带有一个特殊的阀门,冬春自动开闭,从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这些分析只是推论而已,这地温异常带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里的地质结构有什么与众不同?还需要科学工作者经过进一步考证,才可以解开这一“冷热颠倒”之谜。

人类第一部世界地图集之谜

在享誉科学界的伟人中,托勒玫向来声名显赫,称为天文学大家。托勒玫约公元90年生于希腊,卒于168年前后,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罗马占领下的埃及度过,并在埃及写了两本成名作:《地理学指南》和《天文学大成》。

这两本书曾对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其后1000多年,西方思想主要因这两本书而蓬勃发展。托勒玫所著《地理学指南》发表后,历1400年被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世界地图集,而根据这本书所绘地图至公元1500年尚有出版。

正由于托勒玫所绘地图将亚洲绘得太大,以至看来向东伸展极远,促使许多人相信乘船西航真能绕到“印度群岛”去。托勒玫的《天文学大成》共13卷,论述天文学知识,当时亦被公认为天文学最权威著作,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发表日心说,才把他的地心体系学说推翻。托勒玫的地心体系学说以地球居中央不动,日月星辰绕地球运行这个概念为基础。学说被推翻后,他仍是公认的天才横溢的科学家和天文学家。虽然现代只有很少人认为托勒玫是地理学家,但大家仍称他为天文学家。

不过,最近美国巴尔的摩市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天文学家牛顿,对托勒玫的天文学家地位,也提出质疑。牛顿的判断是在彻底研究分析托勒玫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法则之后才做出的。

牛顿的结论直截了当,他说“天文学家”托勒玫根本不是天才,而是骗子。

牛顿著了《托勒玫罪状》一书,书中结论指出,托勒玫为支持自己的理论,不惜捏造观测结果,甚至篡改较早期天文学家的发现和观测记录。牛顿慨叹《天文学大成》竟然取代了较早天文学教本的地位,“使我们失去了许多真正可取的希腊天文学著作……因此对托勒玫只能下这样一个定论,他的著作阻碍天文学发展比任何其他书籍都严重。如果没有他的书,天文学会有更好的发展。”

牛顿要证明他这种石破天惊的论断,首先拿托勒玫在特定时间内看到月亮位置的数值记录,与我们今天知道当时月亮所在确实位置的数值比较。托勒玫宣称的观测结果极欠准确,不能借古代仪器不够精密来推搪。

托勒玫的观测常常还不及较他早几百年,以肉眼做的同样观测那么准确。托勒玫的数值误差超过四分之一度。

乍看这误差似乎不算多,不过这等于表明托勒玫将仪器瞄准月亮边缘,而不是瞄准月亮中央,即使是略知一二的生手也不该犯这样大的错误,天文学家就更不用说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错误数值正好与托勒玫自己假设的天文公式的数值相合。

此外,他在一年中不同时间观测太阳位置后记下的数值,也有巨大误差;同样值得怀疑的是,这些数值竟然跟他那所谓根据观测验证过的数值及说法完全相符。

那么,托勒玫是否可能拿观测结果耍花样,甚至捏造些数字以配合他的说法呢?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必须事事力求精确,应该拿观测结果重新考验自己的说法,托勒玫曾否这样做呢?

牛顿宣称托勒玫有一次甚至报道一项没有人能做得到的观测,这等于宣布自己是个骗子!托勒玫说这项观测是古代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做的,提及的是公元前200年9月22日下午6时30分的一次月食。但是我们知道那一天月亮在托勒玫记载的时间后半小时才升起来。

因此,要不是原来观察记录属杜撰(如果是杜撰托勒玫应该看出来),就是托勒玫篡改了喜帕恰斯的观测结果,又或者观测结果是他自己捏造,而硬说是广受当时的人尊敬的喜帕恰斯所述,以此为自己编造的数值增加声势。

喜帕恰斯的记录原本现在已失传,无从查究,不过他说的月食时间正好跟托勒玫理论所预测的完全吻合,牛顿就十分肯定是谁在耍把戏了。

说来奇怪,进一步证明托勒玫是个江湖骗子的事情却不是误差,而是使人难以相信的高度准确数值。

牛顿指出,有地位的科学家全都不明白,不管是在实验室内还是在实验室外测录得来的数值,都一定发生误差。

这可能由于观测时人站的位置与测量仪器所成角度造成影响,或由于测量方法不太妥善,更可能是测量仪器不够精密。科学家要克服这些困难,唯有做若干次同样的测量,然后取其平均值。

如果每次测量都尽可能做到最准确,则其误差会互相抵消。因此,原始数值必然会比较正确数值大一些或小一些,这种模式和大小可以用统计学来预测。但是牛顿说托勒玫的计算常常没有这种模式。

举例说,托勒玫记录的月食开始时间,最准确的大概有15分钟误差,一部分原因是他的时代尚无精确的计时器,也由于地球投射出的阴影四周很模糊,使观测者难以精确测定什么时候阴影刚投射到月亮边缘。

如果托勒玫诚实记录他观测到的时间,这种误差应该显出他计算的月亮移动模式至少有四分之一度的偏差。

他计算出来的数值,误差竟然不到六分之一度。碰巧而达到这精确度的机会是64万分之一,如果考虑到《天文学大成》中其他不大可能借助观测而得的精确数值,托勒玫的操守就更值得怀疑了。

牛顿说唯一可能的结论是:托勒玫以个人的假设为基础,推算出能支持他的说法所需的数值,然后宣称确实是从观测中取得这样的数值。

他对所用观测仪器及观测方法做详尽无遗的描述,也许是要使他的大骗局更加可信罢了。

牛顿的著作复杂难懂,内容仍有许多部分引起天文学家争论。但是如果证明牛顿正确无误,那么托勒玫的学术讹骗既有害于天文学,也毁了他自己。因为像托勒玫这样有优良设备的科学家,要取得真实数值并非难事,也许根据那些真实数值,足使他发现太阳系的真相:地球是绕太阳而转的。14个世纪之后,哥白尼才发现这真相,虽然哥白尼想尽办法以求了解托勒玫的虚假数值,必然遇上不少额外困难,但哥白尼所用的数学方法和观测仪器,比托勒玫当年所用的精密不了多少。因此,说来可惜,假如托勒玫多花些时间观测,少用些时间伪造观测数值,他的名气也许会比现在(或以往)更响!托勒玫认为地球是一个静止的正圆球体,其他大体依附在同心的完全透明壳上,循各自轨道环绕地球运行。这壳共有8层,最近地球的一层为月亮所附。此外按次序为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外围行星如天王星、海王星等很久以后才发现。第8层附带所有其他星体。

可是主要的天体并非按这个优美模型规规矩矩地运行。有时它们在天空中似乎向后退,视其大小也有不同,显示它们是向地球靠近然后又移开。托勒玫和别的古代天文学家一样,想出了一套周转圆说解释这不规则运动,就是说大圆壳上有较小旋转球面。他相信太阳、月亮和各行星都附在这些较小透明球面上。

可是即使做这修改还是解释不了观测到的天体运行现象,托勒玫只好再做进一步的精细修改,提出了偏心理论:说地球不是在所有主要的壳正中央,而是稍有偏离的。这个解释就足以使古代天象观察者满意了。但后来经过更精密观测,这个理论又必须进一步修改。最后此说变成一大堆运转不灵、大小不同的偏心球和周转圆,约共有80个壳和球体。

此说流传下来,久久没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直到以哥白尼(1473-1543)为首的近代天文学家建立行星绕太阳而转的学说,才把托勒玫的说法推翻。

黄金国——埃尔多拉多之谜

世界上真的有一个黄金国,类似南美洲传说中的埃尔多拉多。到目前为止,那里出产了35万多吨黄金,而金矿仍采之不竭。这个特殊的地方称为“金新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东面和西南面,形成一个宽阔的弧形地带,绵延约300英里。自由世界的黄金年产量,四分之三出自这里。根据1971年订定的黄金官价计算,这里生产的黄金总值超过470亿美元,还有价值数以亿元计的黄金尚未开采出来。1886年以前,人们连做梦也想不到,世界上会有这么大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