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萨大金字塔位于开罗的外郊,它是世界七大奇观中唯一仍然存在的伟大遗迹。吉基萨金字塔是一个群体的总称,其中三座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金字塔是由第四五朝的3位皇帝在公之前2631年至公元之前2498间建造的,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
胡夫金字塔是其中最大的,面积为215.5平方公尺,建造时的高度为144米,参拜用的道路长500米。建成后金字塔表面覆盖住磨光了的化妆石。这个金字塔有通往里面的阶梯但没有表面的楼梯。
部分埃及古物学者相信建造尼罗河至金字塔间的坡道需10年的时间,而建造金字塔的本身则需要20年的时间。平均来说,200万块重2.5吨的石头使用在这项大型建设上,而最重的石块则用作胡夫墓穴寝室的天花板,重达40至60吨。
古埃及人是怎样移动这些巨大的石头的呢?
由石矿场至金字塔兴建的场地距离差不多500英里,很多埃及古物学者猜测可能是用草纸交织成的绳在坡道上拉动巨石,这斜道是用泥、石和木造成,斜道绕着金字塔建造,使石头能运送到适当的地方。
第二大的海夫拉金字塔现高136米,底边原长215.5米,今长214米,底角为53度1分,体积约220万立方米。
海夫拉大金字塔是实心塔,实际上,它有两处入口,一个在北壁距地面八米高的地方,另一个在离北壁几米远的地面上。
为什么这座塔有两个入口呢?其原因可能是设计的变动,或两个入口有着各自的用途,有人猜测说前者供运进国王的灵柩,后者为送葬人员的出口。
意大利考古学家比祖尼,于1818年发现了北壁的入口,所以现在入口以他的名字命名,入口处的上面至今仍刻着他的名字和发现的日期。从“比祖尼入口”进去,经一条由红色花岗石砌成、坡度为26度的下坡甬道,接着是一条水平甬道,再往南走抵达一个开凿于岩石里的长厅,厅的尽头便是国王墓室;或者由地面上的入口往地下走,经一条坡度为22度的隧道,然后是水平的通道,来到一间凿于岩石里的空无一物的石室。从石室出来,通过一条上坡道,到达通往“比祖尼入口”的上面提到的水平甬道。北壁和地面上的两个入口,殊途同归,最后都通到国王墓室。
比祖尼回忆说,当时第一次进入墓室时,仅见到一具精心磨制的花岗岩石棺靠近西墙,棺长2.6米、宽1.05、高1米。棺盖在地上,棺内一无所有。据考证,哈夫拉金字塔的规模虽大,但它的内部结构远比胡夫金字塔简单,塔内地面以上没有任何甬道、石室,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隐藏的密室未被发现?后来经用新式仪器发射宇宙线探测塔的中央部分,证实塔内地面以上确为实心结构。
1853年发现的海夫拉的河谷神庙是现今保存最好的古王国神庙。庙的西北角有一扇后门通往海夫拉金字塔。神庙用当地的石灰石建造,并用大理石贴面,红色大理石作支柱。在东西两个入口处刻有“哈图尔所爱的”和“巴斯特所爱的”字样的铭文。“哈图尔”代表上埃及,“巴斯特”代表下埃及。神庙的主室是“T”字形的,内有16个成行排列的方形柱和23个闪长岩、雪花石膏雕像嵌入墙壁里,井然有序。在天花板上有一个纵向的裂缝,可使光线能照射进来并反射于雪花石膏的地面上。
海夫拉神庙呈长方形,庙墙和河谷神庙墙一样,但庙内地面铺设的是雪花石。进入庙门,首先是一间小厅,厅的两旁为贮藏室。厅的后面接连有两个柱厅,分别由14根和10根方柱支撑。再往后便是露天大庭院,院的中央有沟道残迹,大概古时在此设立祭坛,沟道用于排除献祭时所宰的动物之血。院内四周12根巨大的石柱前面,原竖立着12尊哈夫拉巨型石雕像。庙的最后部分是一座狭长的神殿,殿中央供奉着一块花岗石石碑。神庙周围已发现五个长方形石坑,里面堆放着一些石像和陶瓷碎片。
现在,金字塔仍在埃及矗立着,但随着时光的流逝,金字塔也被自然界破坏着。与吉萨金字塔相连的狮身人面像的损毁情况已经非常严重,由于它是石灰岩所做成,而且它以前是被埋在泥土中,因此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再加上沙漠气温高40摄氏度以上及湿度低都加速了遗迹的破坏程度。狮身人面像表面的石灰岩砖已开始脱落,雕像的颈部已有多个小洞。
到了现在,沙漠中的强风又成为了另一个问题,风化情况令这些古迹逐渐消失。吉萨金字塔已于1979年被列为世界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