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底是什么驱使男人和女人走到一起呢?希望体验恋爱的过程,或者想要尽情享受性爱,或者找一个与自己有共同话题的人——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原因。
不过,还有一种阐释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努力追求一段爱情,这种“程序”的更深层原因藏在基因之中——我们的目标是完成对自己的最优复制。
根据道金斯[1]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的理论,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基因是绝对自私的,如若不然,它们就不得不把生存机会让给其他基因,那么,自己就只能消亡。基因的天职就是复制,而生物——包括人——只是基因的载体。基因的自私性导致了行为的自私性。生物的大部分行为和情状,都是为了提高自己或某个基因的适合度。
这个理论是如此盛行,以至于使人们觉得,如果缺少了“复制”这一目标,人类的任何行为都难以解释,包括追求爱情。
近几年最有趣的相关研究当属“汗味儿T恤衫”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瑞士伯尔尼大学的克劳斯·维德坎博士设计的。
博士让44位男性连续两天穿同一件T恤衫,好在衣服上留下自己的体液。然后,博士让49名女性去闻这些T恤衫,并让她们选出自己喜欢的气味。博士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研究,最后发现一个规律:女性普遍觉得与自己HLA不同的人穿过的T恤“好闻”,而与自己HLA相同的人穿过的T恤则“难闻”。博士认为,这至少说明了在恋爱对象的选择上,人们会受到基因的控制。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上文提到的“HLA”做一个简单的说明。HLA即人类白细胞抗原,位于6号染色体上。它与我们的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1]道金斯(R.Dawkins):英国牛津大学行为生态学家,1976年出版《自私的基因》一书,提出了“自私的基因”理论。
其中存在着区别每个人“不可混淆”的特征的基因编码,是免疫系统区分自身和异体物质的基础,也是每个个体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例如,如果两个人的HLA不符,那么在脏器移植后就会出现强烈的排斥反应。
根据HLA的分布与功能,可以分为Ⅰ类抗原和Ⅱ类抗原,前者由HLA-A、HLA-B、HLA-C组成,后者受控于HLA-D。在“汗味儿T恤衫”实验中,维德坎博士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挑选了3种HLA类型的参与者,即HLA-A、HLA-B和HLA-D。
对于“汗味儿T恤衫”实验的结论,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可能更容易一些。选择和“气味好闻”的伴侣结婚生子的话,不同的HLA结合,能更好地抵御细菌、疾病的侵袭,提高免疫力;反之,则会阻碍遗传基因的发展,造成免疫机能的下降。
有一项调查显示,HLA高度相似的夫妻,女人怀孕后流产的几率很高。因此,为了完成对自己的最优复制,自私的基因会左右我们对伴侣的选择,至少从理论上来看是这样的。
“自私的基因”理论不仅很好地解释了爱情的排他性,也告诉我们怎样和自己的最佳伴侣生育健康的后代。
不过,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个理论其实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譬如,一个女人吃不吃药,也会影响其对男性类型的偏爱。研究表明,不使用抑制排卵类药物的女性在排卵期时更青睐与自己HLA不同的男性;而一旦吃了药,她们会偏向于选择和自己HLA相似的男性。
另外,研究还发现,女人在排卵期更偏爱阳刚且对称的脸庞。从总体上来说,“对称”在自然界中被普遍认为是健康的讯号。女人在排卵期时,对面部对称的男人的汗水持正面评价;而在非排卵期,她们根本分不出不同脸型的男人的汗水有什么差别,自然也不会特别青睐那些“阳刚且对称的脸庞”。
布谷鸟孩子
由于自私的基因,有些男人陷入了斗争:他们一方面要求保持忠贞,希望自己是对方唯一的性伴侣;另一方面却又不愿遵守道德,希望自己的基因尽可能地被复制、延续。如果男人唯一的义务是繁衍后代,那么我们敢说:他们的子孙遍地都是!
这个生物学意义上的动力,为那些声称“爱情不可能抛弃谎言”的人提供了论据。
不过,纯粹地从生物学角度上来看,女人也是很难保持忠诚的。有些女人为了和最佳伴侣继续生活下去,不得不隐瞒自己为了基因传递而找了另一个基因供应者。
女人什么时候排卵,男人根本看不出。而在其他动物中,雌性的排卵期会有显著的信号。以人类的直系祖先兼近亲狒狒为例,雌狒狒红肿的臀部是最显著的特征;雄性之间为了交配而进行的竞争也很明显;在时间上也有明确的范围;等等。但人类缺乏排卵期信号,因此男人想要保证自己是孩子的创造者,方式非常有限——或是陪在爱人身边,以强大且稳固的情感联系,排除一切“备选基因”;或使用贞操带,但那是很久以前流行的东西了。
也就是说,有些女人很有可能会找一个陌生的冒失鬼作为孩子的父亲,再找一个和自己亲如兄妹的伴侣帮忙抚育后代。因此,我们的后代中有4%~10%是“布谷鸟孩子”,即孩子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父亲并非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至此,一切都明了了!谎言在爱情和婚姻中是如此盛行。
当然,这种分裂的行为并非只是女性话题,男人也休想撇清关系!社会学家做过一个调查:当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问男人们是否愿意与自己偷情时,绝大部分男人表示同意;但当一个年轻英俊的男人问女人同样的问题时,绝大部分女人都没有同意。
因此,男人的内心比女人的内心更纠结:不安定的那一部分总是在驱使他们尝试得到女人;而忠诚和顾家的那一部分又会驱使他们让生活在轨道上有序地进行。
传统的观点认为,女人更顾家一些,但现实中存在的“布谷鸟孩子”却让我们明白,女人也有狂野花心的一面。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建立家庭,因为我们觉得,只有在家庭的保护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如果我们能够像大雁一样,一旦结下伴侣就钟情一生,那么生活将会更加稳定,可惜我们不是大雁。
关于基因复制与“布谷鸟孩子”,没有人能比威廉·布施[1]更轻松愉悦地阐释这种矛盾。
成为父亲不难
成为父亲不难,做父亲很难。
首先要勤于练习,因为这普遍受欢迎。就算是堕落者也要显示,他对此也毫不排斥。
[1]威廉·布施(Wilhelm Busch):1832年4月15日~1908年1月9日,德国画家、雕刻家、诗人。《成为父亲不难》节选自《受欢迎的就是被允许的》(《威廉·布施全集·第二部》)。
只是,他不愿自己的罪孽与高尚的目的连结;只是,当代价来临,他感到恐惧忧虑。
因此,他顾忌那些虔诚敬奉神灵的人,因为平静的恐惧告诉他,那些人不可相信。
最后他身体弯曲、皱纹满脸,易怒生惧、神形俱变。不论黑夜白天,再无女孩为他神魂倒颠。
被叫作“叔叔”已留足脸面,但也仅剩于此,
再无他言。
哦,好人却有另一番风景!他们充满勇气地答应,付出法律规定的费用;他们正大光明地交合,心安理得地狂欢。
一日清晨,责任降临,作为父亲与爸爸,他们喜不自禁:自己如此能干!
5最熟悉的陌生人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真诚的人在现实中十分少见,而通常我们所见的所谓真诚,不过是为了赢得别人信任的一种掩饰。
——[法国]拉罗什富科
爱让我们在一起
信任是在相互试探和进一步认识的过程中逐渐增进的,当我们对别人的愿望和感受有了更多的了解时,安全感也会随之提升。然而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激情会慢慢减退,包括性生活中的激情。
人们最终仍能在一起,原因可能有这些:
爱。共同抚养孩子长大成人。有一个共同的住房。能够省钱或者税款。不想独自一人。正常的性生活。
很了解配偶,能够猜到对方的心理。不想去寻找新的伴侣。
几乎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精神怪癖。我们醉心于寻找与自己互补的另一半,但就像每个锅不一定都能找到合适的锅盖一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找到合适的意中人。
我们常常听说一些因为不听劝告、固执己见带来的教训。某个女人再次上当了,对方或是擅长花言巧语的骗子,或是总出轨的人,又或是只贪图钱的伪君子。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每一段教训都是那么相似。
我们知道,男人和女人的之间有一个流行的“角色模板”——两人是保护者和被保护者的关系。
当然,两人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强壮的男人可能在婚后会变成怕老婆的男人,就像委曲求全的哈巴狗,唯唯诺诺、不敢大声说话;而一些原本温柔的女人,也可能变成泼辣精干的女强人,在夫妻关系中地占据主导地位。
关于Y染色体作用的科学讨论,给这种“角色转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男人通常擅长具有侵略性的行为,即他们在短时间内能够爆发出很强大的力量,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合理地分配较小的力量。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男人和女人追求异性的方式上得到印证。男人为了追求心仪的女人,费尽心思,甚至不惜一掷千金,而一旦得手,他们就会认为任务完成了,从而停止了反反复复、连续不断的“进攻”,变得相对温顺,实际行动也会变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人会觉得男人在结婚前后判若两人。
难道之前的种种都只是伪装吗?原来的那些好都是假的?这种问题确实很难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既然说谎是人类隐藏得最深的能力,那么,我们完全有能力将谎言巧妙地、多层次地运用在一个存在已久的重要问题上:怎样吸引我爱的人?
产生火花的方向很明确——女人吸引异性的方法是成为迷人的诱惑者,例如将自己伪装成渴望性爱、愿意配合、愿意额外付出的人;男人吸引异性的方法则是扮演值得尊敬的、孔武有力的骑士,在女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勇敢、强壮,以及无限的忠诚。
只有恋爱中的人们才相信世上真的存在高尚且完美的人。两人沉醉在爱的幻象中,感觉世界充满奇迹,他们经历着最美妙的时光,就算能够预见醒来后的情景,他们也勇敢地选择自欺欺人。
激情还是爱情
很多人分开的理由是“性格不合”,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开始能走在一起呢?又或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性格从“合”变成“不合”了呢?事实上,性格的形成开始得很早,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就已经学会向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了,例如孩子们都喜欢玩过家家,他们会扮演店员、司机、领导者,甚至坏人。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通过自己喜欢的人、大众偶像、社会榜样来理解社会行为,并最终将这些角色的变体塑造进自己的性格中。性格为将来各个生活阶段的行为规定了一些模式,而结果也证明,一切都是可以预料的。如果仔细观察,我们或许就能够早些发现一个看起来优柔寡断的女人实际上充满勇气,或者一个好斗的年轻人只是喜欢装出一副厉害的样子罢了。
问题在于,既然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性格去推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包括是否与自己性格“相合”,为什么仍会有那么多人“失足”?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令我们着迷的人?
我们的感觉是极易受迷惑的,那些能看得到、感觉得到的美妙的东西,例如光鲜华丽的外表、幽默有趣的谈吐、正直勇敢的形象等,是那么令我们着迷,以至于几乎忘了去怀疑真假。
这就像电视中的浪漫场景或名人的行为举止一样,往往被媒体添油加醋地渲染过,甚至是杜撰的。媒体这样做是为了混淆视听,掩盖其自身对事件的真实看法,而大多数人并不会产生深入挖掘的欲望。面对自己喜欢的人,潜意识也不愿意让我们太往深处去挖掘。
在古代,显贵的王侯是人们争相效仿的“偶像”。小贵族会模仿“偶像”住的大城堡修建自己的小城堡;有钱的市民向往“偶像”的生活,于是盖起了成排的高屋顶房子;连一般的农民也有小礼服,因为这样,他们会觉得自己和富人、小贵族至少还有相似之处。在动物界,许多雄性会用美丽的外表来吸引雌性,例如孔雀开屏。
百年灵的手表、阿玛尼的西装或者万宝龙的钢笔之于男人,就像缤纷绚烂的孔雀屏之于雄孔雀,能给异性留下深刻的印象。女人们为了让自己深入人心,则会戴上范思哲、路易威登或古奇等品牌的配饰。还有一些人,不断显摆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即使名不副实。甚至,一些银行户头上的金额寒碜得可怜的人,居然也敢在别人面前狂妄地吹牛说自己有多少昂贵的高档服装。也有的人每天非常殷勤地讨好对方,展现出自己温柔体贴的一面,而收起自私跋扈的一面。总之,采用什么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就这样,在激情的驱使下,在对方心里都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两个人开始相互吸引,并且渐渐肯定:就是这个人!
究竟是谁毁了婚姻
求爱行为与审美息息相关,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我们总是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光鲜亮丽。
然而,在追求对方时过度包装自己的人,婚后一旦被识破,夫妻俩的关系很可能会变得紧张。如果两人能够适应这种变化生活下去,那就再好不过了。可惜,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如此。因此,在爱情中,过度的虚假包装往往会带来严重的矛盾与冲突,甚至演变为伤人伤己的分离。
离婚前不久和离婚后很久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常常在悔恨和内疚中徘徊、挣扎,但很少有人会真诚地说:“是我毁了咱们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