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穿越时空的海洋探险
13922300000005

第5章 深海探险世家比卡尔父子(2)

他的心里,对深海探险充满了信心,他知道“弗恩斯2号”的此次试验已向他发出信号,去深海最深渊探险已指日可待了。没有“弗恩斯2号”就不会有“弗恩斯3号”和“的里雅斯特号”。为了取得充足的经费,比卡尔又详细地作出了有关项目试验的申请计划。

比卡尔毕竟是一位老练的探险家和极富经验的实验物理学家。经过无数次试验和改进后,正式在法国土伦建造“弗恩斯3号”(FNRs一3)深潜器,并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港建造另一艘深潜器。为感谢意大利人民的热情支持,取名为“的里雅斯特号”(又译名“曲斯特号”)。两艘深潜器建造很顺利。法国和美国都深知深潜器的意义。比卡尔出于庞大的经费考虑,无奈地将两艘深潜器分别卖给了法国和美国。

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建造完成时已是1953年,那年比卡尔已是69岁高龄了。尽管他深知离深海最深渊的探险已不再遥远,应该说已提上日程,但年龄不饶人,为了让深海探险后继有人,更为了让严峻的风险留给自己,是年九月下旬,比卡尔带着2l岁的儿子J·比卡尔一起前往地中海达弟勒尼安海域,在那里乘坐自己设计的里雅斯特号,经63分钟的深潜,到达3150米深层。比卡尔父子到达了前无古人来访的海底世界。其实,他和他的合作伙伴在以后的深海探险中的所有到之处都是人迹未涉的处女地,深海海底确实很美妙,近看是淡色的平面,远看则消失在茫茫的黑色中了。但黏土看来有着较大的黏着力,还有些小生物。经短暂的海底停留后,从压载舱中释放出铁球,于是窗前出现了水的涡动,嗣后很平稳地上升,按计划于10时35分露出了水面。

在人类直接进入深海进行探险的历史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件是1960年1月23日,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从太平洋关岛海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渊11000米,比喜马拉雅山的顶峰还多出2000多米,从而为人类征服海洋揭开了最壮丽的一幕,把人类直接进入深海的探险推向高潮。

那年,A·比卡尔已是76岁了。

他对自己的设计充满信心,到1957年7月3日为止,他已先后经历或指挥过27次深海探险了。自1953年与小比卡尔一起探险以来,他对儿子深海探险的精神与技术也十分信赖。这一次,他决定由小比卡尔和一位勇于探险的美国海军上尉D-沃尔什一起去实现这前无古人的深海探险伟业。实际上,比卡尔心里很明白,这一次探险也许还是后无来者的,如果这一次探险成功,他的探海探险生涯将画上句号。也完全可能,人类直接进入深海探险画上句号也就是这一天。

那天,正巧天公不做美,也许是上天也在考验这艘已经被施放到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上方宽阔的洋面上的深潜器,洋面上已掀起五米大浪,让人进退维谷。面对着这严峻的场面,38岁的小比卡尔此时深切地理解父亲常提起的忍耐的意义,更懂得今天深海探险的历史性意义:今天是我实现深海探险壮志的时候,也是圆我父亲毕生追求的梦的时候,一定要让父亲在有生之年看到他的梦想成真。小比卡尔和沃尔什没有任何畏惧,他俩下了最大的决心,鼓起最大勇气,抱着必胜的信念,一定要深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渊去探个究竟!为有牺牲多壮志,在前无古人的探险伟业上,纵然失败也悲壮。

上午七时许深潜器开始缓缓下潜,由于阳光在海水中很快衰减,不久深潜器就被黑暗笼罩。这两位勇士通过舷窗看到,在那没有阳光的世界里,呈现出众多的水下“繁星”,闪烁着色彩缤纷的奇妙的光芒,这对小比卡尔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也许这是一群群会发光的微生物前来做向导,给的里雅斯特号导航指方向呢!

之后,一路下潜到9000米时,突然出现意外,舷窗外的玻璃“咔嚓”响了一下,也就是说,在900个大气压力下,玻璃出现了裂缝。小比卡尔何尝不清楚,一旦玻璃碎裂,这区区生命必然会被压得粉碎。然而,他又十分自信,对父亲的设计十分信赖。记得1948年“弗恩斯2号”在进行无人深潜时不是也发现舷窗渗水吗?比卡尔重点研究了舷窗的材料与耐压的试验,最后没有选用硬质的玻璃、熔解石英等物质,因为这些脆而硬的透明材料具有更多的危险性,在这些材料上一旦有极轻微的擦伤,就会大大降低材料的强度。以前曾选用过很多透明材料,但真正解决问题却是在1948年,已可选用如丙烯玻璃等新材料了。试验也是极其严格的。

小比卡尔和沃尔什态度十分坚决,绝不因听到舷窗玻璃的“咔嚓”

声而就此退缩,于是,继续下潜。经过六个多小时的下潜,这艘重150吨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终于第一次把人类带到了世界大洋的最深点——马里亚纳海沟。深潜器离大洋洋底只有五米,深度指示为11530米,该深度指示经校正后为10916米。读者们千万别小看这个数据,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通俗地打个比方,即在人的大拇指指甲大小的面积上要承受1000千克以上的压力。按此比例,在该深潜器的总面积上所承受的压力超过15万吨!真不得了,难怪当这金属制成的深潜器在浮出水面后,人们发现它的直径竟被压缩了1.5毫米。

在这没有太阳的洋底世界里,水温2.4摄氏度。这两位探险家在这里进行了20分钟的科学考察。他们亲眼看到了呈黄褐色的洋底的土壤,这是硅藻软泥。他们原以为在如此巨大的高压环境下,任何生物已无法生存,然而却发现了类似比目鱼的鱼在游动,这种鱼长约30N米,幅宽为15厘米,身体扁扁的,眼睛却微微突出。

还有一些海洋中的小生命在活动,其中还有一条长约2.5厘米的红色的虾,正在绕过舷窗自由地邀游。

这两位探险家证实了,即使在世界大洋中最深的深渊海沟处绝对寂静的世界,依然存在着海洋生命。这里的海洋生物已适应于深海环境条件,即缺乏阳光、黑暗、低温、高压。这些海洋小生命的生态都具有特殊的适应性,无论是体色、视觉器官、肢体、骨骼、摄食器官、发光器以及繁殖方式都有独特的系统与方式。

既然在大洋深渊还有海洋生命存在,也就是说大洋深处还有氧气存在,那么,在这深层中的氧气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的呢?深海探险给海洋学家们留下一个谜。

他们的深海探险还向人类宣告,即使在大洋的最深渊,希腊神话中的地狱也是不存在的,海洋中的生命无处不存在。海洋有多深,海洋中的生命就能在多深的海洋里生存。

小比卡尔和沃尔什16时56分浮出水面。返回到关岛后,美国海军派专机把这两位深海探险功臣接到美国。

为了庆祝这一重大成就,华盛顿向全世界发表了正式文告,艾森豪威尔总统亲自给两位深海探险者授勋。

毕生从事探险事业“的里雅斯特号”的设计者A·比卡尔,1960年已76岁了,尽管这次探险他没有亲自参加,也没有亲临现场,但他的心始终与这次深潜的壮举紧紧联结在一起。

当他欣闻儿子在马里亚纳海沟探险成功之后,他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兴奋不已,眼睛里噙满了幸福的泪水。

是啊,他怎能不激动呢!这一辈子他与高空、深海探险结缘是这样的深,甚至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深海探险是他的一切,深海探险就是他的生命!对世人来说,比卡尔就是深海探险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