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穿越时空的海洋探险
13922300000004

第4章 深海探险世家比卡尔父子(1)

比卡尔是一位思想深邃、性格内向的学者,即使他高空探险的事迹已传遍世界,但深海探险的志向远在20世纪初的青少年时代就已经萌发,他根据希腊语“深海船”一词,创造了“深潜器”这一专业用语。而且关于深潜器的考虑,从萌芽到较成熟的构思始终在脑际里深埋着。

1934年毕比与巴顿在深潜到923.5米深度时,比卡尔就发现,迄今为止,所有的潜水装置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必须通过又粗又重的钢索与水面上的母船联系在一起,不能自由行动,特别是不能在较深的海洋里活动,即使在3000米~4000米深海也是极其危险的。原因很简单,按以往传统的设计方式,既摆脱不了钢索增长的困难,又不能克服在上浮过程中深潜器与钢索之间相互缠绕等麻烦。在分析以往使用潜水器缺点的同时,他有了自己的构思。

其实,在1937年,比卡尔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大学里从事研究期间就已经细心地考虑着深潜器的设计了,但由于需要一笔巨大的建造资金资助,不得不等待机会。有一天,他找到了一个极好的机会,立即兴奋起来,因为比利时国王莱奥布尔特正在宫廷里出席一次会议。尽管比卡尔还不熟悉这位国王,但为了这前无古人的深海事业,他必须说服国王。

后来,他又说服了比利时国际研究财团,终于取得了100万比利时法郎的信用贷款。在技术咨询答辩会上,一些工程技术专家还存在疑虑,但最终提出,在进行4000米深潜的“深潜器”建造上,如果比卡尔教授认为没有问题,那就是可行的,我们对他的能力给予十二万分的信赖。为了感谢财团的支持,比卡尔把计划建造的深潜球命名为“弗恩斯2号”(FNRS一2),以示这是探空气球飞艇“弗恩斯l号”的继承者,也是比卡尔探险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标志。

一切准备都在有序地进行中,高压试验室在布鲁塞尔大学建成,分体设计与试验,以及整体设计与计算都在不断的改进中,各种类型的舷窗、实验室、电气与仪器、呼吸与排气装置等的模型陆续完成。但在不断施加高压时,接二连三地失败了,真让比卡尔伤心。由于遇到的困难太多,直到1939年,这项计划的大纲还未最后明确。又经过了种种技术改进后,基本障碍已消除,计划也呈报上去了。

正在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整个欧洲,比卡尔的深海探险梦不得不中止。这未完的梦一搁就是近十年。

在漫长的六年战争期间,比卡尔仍在时断时续地圆着他的梦。在战争硝烟消散后,他再一次去敲开比利时国际科学研究财团的大门。在这方面倒没有遇到严重障碍,然而由于物价上涨,比利时法郎暴跌。于是深潜研究又陷入了困境,原计划中有一些有特色的研究项目不得不撤销。

后来,由于比卡尔的奔走呼吁和锲而不舍的努力,1948年,一个新型的深潜器终于建成,命名为“弗恩斯2号”,这就是以后制成正式深潜的“弗恩斯3号”和“的里牙斯特号”的雏形。

由于“弗恩斯2号”在设计、研制中历经无数磨难,从研究到建成长达十年之久,所以科学界、新闻界尤为关注它的现场试验。

试验选择在北非塞内加尔达喀尔的外海,日期是1948年11月13日。那是一个星期日,在佛得角群岛附近,水深是1400米,比利时货船“斯卡尔台恩号”甲板上的起重机喀拉喀拉地开动起来,慢悠悠地从船舱里吊出一个像小型飞船模样奇妙的船体,随后又露出了一个悬挂在腹部的气泡似的大型的钢制球体,它被涂成橘黄色和白色。由于传来了涌浪,于是人们就把那艘古怪的“海洋气球”稳稳地放落在水中。这时正好是中午一点。

这艘古怪的“海洋气球”就是深潜器“弗恩斯2号”,它由两部分组成,浮在上面的飞船模样的船体…是一个铝合金制成的浮体,它的功能是:一旦“深潜器”到达海底,该浮体就会以足够的浮力,保证“深潜器”上浮水面。因此在浮体内装满了比水轻的汽油。而在腹部的那个球体,一部分是供水下探险观察的工作室,另一部分是压载舱,当“弗恩斯2号”需上浮时,只要打开电磁阀扔掉压载金属球即可。深潜球内的人员通过声呐与水面船只保持联系,深潜球配有螺旋桨,可在水下自由活动。

这天下午,“弗恩斯2号”首次进行深海无人试验,远距离控制操作,在深潜球内预先安装了时限装置,一旦触到海底即可自动排出压载物而返回海面。按事先的计划返回时间调整在下午4时40分。原以为留下3小时40分钟的深潜器活动时间是足够的,不料,附近海面一艘法国海军调查船“埃里·莫尼爱号”正在那里调查测量。由于潮流的缘故,把“弗恩斯2号”漂到较浅处,后来得知是九米,于是人们设法把这艘“深潜器”拖拽到深水域,谁知在拖拽的过程中,钢缆突然又断了。

深潜器内的限时装置已不能再调整。时间在不断地流失,大家都焦急地捏着一把汗。

下午3时30分左右,“埃里·莫尼爱号”的潜水员们在一位名叫英·柯斯特的军官的指挥下在海水里演出了精彩的一幕。其中的一位潜水员菲利浦·达伊埃在这次下潜作业后不久就成为世界公认的著名水中肺潜水员。达伊埃一面划上小艇与风浪搏斗,一面又慢慢地去靠近深潜球,柯斯特则在船舷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与“弗恩斯2号”联系着的钢索。

突然,深潜球开始下沉,很快出现了要求切断钢缆的信号,水手长挥舞着斧子,钢缆被切断了,深潜球旋即从视线中消失。这样,其结果就很难预料,无论成与败都在此一举。倘若失败,载人沉降到深海世界探险观察仍然是一个未圆的梦,也许又要推迟若干年。

在比利时货船“斯卡尔台恩号”上,冷冰冰的船长在与人说:“在战争中,我曾见过好多艘像这样的船只沉没,没有一艘是二次浮出水面的。”更多的人则在想,这家伙还能返回得来吗?

大家耐心地等待着,但这种不安又沉闷的气氛简直叫人受不了,十分过去了,15分钟,20分钟……

直到下午4时29分,“埃里-莫尼爱号”和“斯卡尔台恩号”上的船员们几乎同时地喊叫起来:“出现了,出现了!”

其实,在沉默中,最坚定地信任深潜器能按时返回的,不是别人,正是它的设计、督造者比卡尔教授本人。

比卡尔真正担心的,不是深潜器不能返回,而是担心留下的不足30分钟的时间,深潜器未到海底而按预定时间返回,这样,究竟是否到达深海底就不得而知了。深潜器果然不负比卡尔的期望,正是在29分钟内潜到了深海的海底才返回的。

然而,关于这次深潜活动,记者们都以失败而给以报道。但比卡尔心里明白,如果这一次是载人深潜的话,就会被以开创深潜新事业而受到欢呼与喝彩。实际上,如若载人,必然十分成功,只是由于遥控器操纵的阀门处有一丝间隙,如观察室内有人就会及时处理。如果载人,也会因人为的调整上升速度,天线不至于损坏。

比卡尔没有失望,更没有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