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穿越时空的海洋探险
13922300000032

第32章 七下西洋的中国伟大航海家(1)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明洪武四年(1371)生,本姓马,排行第三,人:你三保,回族,祖、父均曾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故幼时了解外洋情况。,洪武十四年(1381),在兵荒马乱中被明军俘虏,押至南京强行阉割,成了宫中太监。建文元年(1399)因任燕王“靖难”监军有功,赐姓郑,晋升为内宫太监,成了明朝宫里的一个重要人物。明成祖朱棣听说死敌明惠帝(朱允炆)逃到海外,又从郑和那里听到西洋有许多美丽国家,跟他们通商能增加国库收入。显然,派船队前往西洋可以一举三得:一可暗访朱允炆下落;二可同西洋各国通商,换回许多宝贝;三可向西洋各国显示中国的强大。于是,他命令郑和准备船队下西洋。

郑和的副手是二品官王景弘,他本来不愿下西洋,但王命难违,就对皇上说:“此次下西洋,要多派些兵马,征服番国,使他们怕我天朝,称臣纳贡!”郑和听了此话很反感,马上对皇上说:“王尚书此言差矣!

此次下西洋是通商贸易,结识好友,示中国之富强,决不能用武力征服别国,播种仇恨。兵马要派,那只是保护船队安全!”

郑和的话受到文武百官的赞赏。

皇上对郑和说:“你说得对,我天朝要与西洋结交友好,宣朝廷威德,你俩要同心协力,赶紧造船选拔人才,广采我中国之名产,择日起航。朕当亲阅舟师,为卿等饯行!”

郑和和王景弘赶紧准备,亲自到校武场内选择将士,2400人中只选中了750人。另有维修、办事、翻译、医务和寻访惠帝的密探等人员。这样便组成了一个有27000多人和大小舰船60余艘的庞大船队。船上装满了中国名产,有金银珠宝、丝绸绢缎、瓷器、茶叶、大米、大豆、布匹、铁条等等。

当时皇上亲自到刘家港查看

郑和造的宝船。郑和对皇上说:“那九道桅者,系最大之宝船,长四十四丈,宽一十八丈。任凭它风再大、浪再狂,乘此巨船漂洋过海,当稳如平地。”

“怎么宝船中大小都不相同?”

郑和又指着港内各种船向皇上介绍:“那八道桅是马船,长三十七丈,宽一十五丈;那七道桅叫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更小的六道桅是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那最小的是战船,五道桅,长一十八丈,宽六丈八尺,灵活轻巧。

此外还有专门的装水船。”

皇上听后点头称赞,便要登船细瞧。这一下可忙坏了郑和,赶忙张罗。文武百官,前呼后拥,护驾登舟,首先登上帅船。只见帅船上面写着“大明朝征西大元帅”字样,全船装饰得富丽堂皇,生活设施齐备。皇上观后大加称赞,说称得上是“水上之家”了。

随后,皇上由郑和与王景弘簇拥着来到驾驶室看罗盘(指南针),上三层每层均有罗盘,每个罗盘由24名水手看管,航行时轮流值班,掌握航行方向。

皇上看完罗盘又到船尾看铁

锚。皇上整天生活在花天酒地的宫内,一见到那巨大的铁锚,惊骇得半天说不出话来。那锚有七丈三尺长的杆、三丈五尺宽的爪、八尺五寸高的环,用一根小桶粗的棕缆吊在船头,没有百人的力气休想动它啊!皇上笑着说:“要打出这只大铁锚,实在是不容易。”

“集数百名能工巧匠,昼夜赶制,一百天才打出来的。有了铁锚宝船才能泊系,才能顶住狂风激流!”

郑和向皇上介绍着。

“宝船、铁锚全都具备,不知二卿何时起航?”

郑和对航海早有研究,看的书很多,他对皇上说:“眼下是六月,海上正是风平浪静的好季节,可免初航人晕船呕吐之苦,臣以为尽早起航为好!”

皇上思索片刻说:“明日六月十五日开船如何?”

郑、王两人齐声道:“遵旨!”

皇上传下圣旨,六月十五日在金殿大宴征西将帅,并备金银彩缎,进行赏赐。次日鸡鸣三更,天色黑蒙蒙,皇上早已坐在殿上。待到百官进朝,行礼毕,皇帝说:“今日郑、王二卿率万之众远涉重洋,朕备筵宴,为彼等饯行,以表朕心意。”

说毕,鼓乐鸣奏。顷刻间大殿上摆出丰盛筵席,款待征西将官。英武殿上也摆好筵席,款待在朝的文武百官。大殿内外,忙忙碌碌,喜气洋洋,皇帝还赠送礼物,赐饮御酒。

明永乐三年(1405)六月十五日中午,郑和登上帅船,亲手升起开船信号旗。霎时,62艘“宝船”,升起帆,迎着火红的太阳,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出长江口向着茫茫东海,乘风破浪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

郑和船队航行了十来个昼夜,穿越南海,蓝色的海水逐渐变成绿色、黄色,这是靠近陆地了。郑和举目一望,果然瞧见了前方一片黑影,他要访问的第一个目标占城国(今越南南部)就在眼前。他立即下令加强戒备,准备靠岸。不多时船已到岸,大船纷纷落帆下锚,他先派使节乘小船上岸去递交国书。

占城国一直跟中国友好,唐朝时就有来往,它位于中南半岛东南端。

国王阅完国书心中大喜,得知中国宝船是前来通商贸易,赶紧吩咐准备厚礼,亲往码头迎接。国王骑大象,身披五彩衣,头戴锦花金冠,在众官员簇拥下,率欢迎队伍来到码头。欢迎队伍持锋刃短枪,打着小鼓,吹起椰笛,表达对中国的友好情谊。国王向郑和送过礼单,说:“敝国国小民贫,拿不出好礼物,只是表表友好情意。”

郑和首次登上西洋国,对这里的风土人情都是陌生的,其中礼单上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名字引起他的兴趣。

国王命令左右,打开礼箱,带领中国客人一一观看。

国王指着那些奇珍异宝说:“这宝母犹如一块美石,每月十五晚上,置于海边,诸宝必集,故称宝母。”

郑和问:“此像中国蚌蛤一样的,可是海镜?”国王说:“正是,其壳可射日。还有这火珠,日午当天,这珠上可燎香烧纸。这是水珠,晶莹无瑕,投之清水中,杳无形影,投入浊水之中,水立即澄清。”

郑和又问:“辟寒犀顾名思义可辟寒,不知是否当真?”国王说:“辟寒犀就是犀牛角,用金盘盛之,贮于室内,暖气烘人。”

跟在身后的王景弘副帅看到一张席子,竟爱不释手,便问:“这是何物编成?”国王说:“这是象牙抽成细丝编织而成,睡在上面可除疾病。”王景弘听后一个劲儿说:“好!妙!”心里却在想:若能捞一张,也不负来过西洋国也!

观赏宝物后,国王请郑和一行人进王宫赴宴。席间郑和还是对此地风土人情感兴趣,想抓紧一切时间多了解西洋国。话题扯到了男女婚姻问题,国王说:“我国跟贵国不同,男子先入女家成亲,过了十日半月之后,男家父母诸亲友,用鼓乐到女家迎回新郎夫妇,并饮酒做乐。”

宴毕,郑和下令,将中国青瓷荷盘100个、青瓷荷碗30只、伫丝20匹、绫绢20匹,以及许多金银珠宝,回敬国王。第二天,双方平等互利地交换了货物。

当然,那些密探,早已到城里调查暗访先皇的踪影。不日,船队离开占城国,前往爪哇、苏门答腊、满刺加、旧港等国。

郑和船队于夜间航行时,忽然有只小船朝副帅王景弘的船靠近。

值班人员问:“你们是何人,有什么事?”

小船上一个大汉高喊着:“俺们是奉敝国国王钦旨,携厚礼前来迎宝船。”

值班官向副帅回报,贪财心切的王景弘心里大喜,当即吩咐降帆,让小船靠了过来。

片刻小船靠上,一个彪形大汉抬着许多箱子,带着一名花容月貌的年轻美女上船。王景弘那双贪色的眼睛盯着美女,从脚到头看了一遍,最后双目盯在那美女隆起的胸脯上。

他立即命令左右退下,没有他的命令不准出舱。他低三下四地请大汉和美女进他舱里,把舱门关上。那大汉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问:“你可是郑大人?”

王景弘笑道:“本官是大明国钦差副使王景弘。”

大汉立即跪下拜道:“敝国朝贡使叩见钦差大人。”此时那个美女也走到王景弘跟前,娇滴滴地说:“大人辛苦了。”

“敝国旧港国王吩咐,如果大人欢喜这位美女,可留下歌舞,供大人取乐。”王景弘一听,骨头都酥了,立即命令侍卫拿来好酒,与大汉坐下对饮。那美女时而跳舞,时而给大人斟酒,灌得王景弘醉醺醺地一把将美女搂进怀里。那大汉猛地站起,从腰间拔出匕首,对王景弘喊道:“不准作声,你要反抗,我一刀捅死你!”

那美女早巳从他怀中挣脱,对小船上的人喊着:“快!动手!”

大汉两拳把左右侍卫打倒,一伙人跳上船来,把王景弘舱内的宝物抢劫一空,接着又命令王景弘脱下官服。然后这伙海盗跳上小船,消失在黑夜之中。

此时嘹望哨向郑和元帅报告:“副帅船落帆停航。”郑和一听心想:为什么不请示他单独停航,到底出了什么事?他有些不放心,立即登上快船上了王景弘的副帅船,进舱一看,只见王景弘穿着短裤和衬衣,模样狼狈。

“到底出了什么事?为何不向我报告就落帆停航?你可知罪?”按规定,行船中独自落帆离队,没有经元帅批准者,要斩首示众。王景弘自知罪责难逃,便低头说:“一伙海盗……上船……抢劫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