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皇家养生:中国历代皇室养生法揭秘
13922100000021

第21章 学医术,弘医道(1)

皇帝的学医用医之道

朕闻皇王治世,抚念为本。法天地之覆载,同日月以照临;行道德而和惨舒,顺寒暄而知盈缩;上从天意,下契群情,罔惮焦劳,以从人欲。

乃朕之愿也!且夫人禀五常,药治百病。能知疾之可否,究药之征应者,则世之良医也。至如风雨有不节之劳,喜怒致非理之患,疾由斯作,盖自物情。苟非穷达其源,窥测其奥,徒烦服食以养于寿命,消息可保于长生矣,自古同,多乖摄治,疾之间起,积之于微。势兆已形,求诸服饵。方既弗善,药何救焉?书日:药不螟眩,厥疾弗瘳。诚哉是言也!且如人安之道,经络如泉。或驰骋性情,乖戾形体,莫知伤败,致损寿龄。盖由血脉荣枯,肌肤盛弱,贪其嗜欲,不利机关,及至虚赢,不防他故。四时逆顺,六气交争,贤者自知,愚者未达……今编勒成一百卷,命日《太平圣惠方》,仍令雕刻印版,遍施华夷。凡尔生灵,宜知朕意。

——宋太宗赵光义作《太平圣惠方》序

宋代皇帝:著医书,重养生

俗话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国封建王朝一些有作为、重科学的皇帝,往往比较重视学习掌握一些医学知识。一方面作为自己养生保健,同疾病作斗争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编纂医书,弘扬医道,为中国传统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因为中医既是一门独特的医学科学,也是中国国学中的一朵奇葩,智者不能不学,不能不知。清朝的康熙皇帝,不但对中医研究颇有心得,还“知己之短,师夷之长”,学习西医知识,把西医引进了太医院。

在历代皇室中,宋朝的皇帝似乎对医学最感兴趣,也最有建树。一方面,他们学习医术,进行自我保健;另一方面,他们以皇帝的名义,用各种方法传播医学之道,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尽管宋代在总体上积贫积弱,但宋代的科学文化却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兴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大都出于宋代。人们很难想到,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宋代(包括北宋和南宋),竟有好几个皇帝致力于中国医学的总结和传承,积极兴办医学教育,广征医学资料,规范校正医书,颁布医药法令。开宝年间,国家尚未安定统一,宋太祖赵匡胤就下令修订宋代第一部药典《开宝新详定本草》,并亲自撰写序言。这种由皇帝为医籍亲自作序的做法,为以后的几位皇帝所效法。

宋太祖还会用艾灸为人治病。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了宋太祖为宋太宗赵光义治病之事:“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炙。”

可见,宋太祖会用艾灸治病,也说明他懂针灸,懂中医的经络学说,还说明针灸疗法在宋代已为宫廷最高统治者所接受。

据史书记载,宋太宗赵光义在尚未登极就时常留意医术,“藏名方干余首,皆尝有验者。”登极后,令翰林医官各献家传验方,并征历代良方、单方、秘方,总计达万余首,命医官王怀隐等人编成《太平圣惠方》,宋太宗亲自作序并赐定书名。他在这篇序言中首先对各种病因进行了分析,说“疾之间起,积之于微……盖由血脉荣枯,肌肤盛弱,贪其嗜欲,不利机关,及至虚赢,不防他故。四时逆顺,六气交争,贤者自知,愚者未达,是以圣人广兹仁义,博爱源深。”

其意是说,人们患病的原因,与情志调理失常、过分损伤身体、不注意机体运动、贪欲,以及不能顺应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从而导致虚弱、损寿,百病丛生。宋太宗的这些见解,都符合现今的养生保健原则,无疑是珍贵的。

宋真宗赵恒也深谙养生之道。太医赵自化写了一本叫《四时颐养录》的书,宋真宗读后改名为《调膳摄生图》并为之作序推荐。在这里,宋真宗提出了“调膳摄生”的医学概念,推动了药膳的发展。同时,宋真宗还亲自选出唐代郑景岫编的《四时摄生论》和宋陈尧叟所著《集验方》两部论养生的著作,命令雕版印刷,颁行天下使用。

宋徽宗不仅在文化艺术方面出类拔萃,给后人留下了价值连城的书画名作,还钟情于医学著述。他下诏医官编写《圣济总录》200卷,并亲自写序。他还著有《圣济经》一书共10卷,分为体真、原化、慈切、达道、正纪、食颐、守机、卫生、药理、审剂等篇,共42章。该书对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流传至今。他在该书中强调的“保其委和,合彼大和”,就是通过调整人体自身的饮食、起居及“吸新吐故”、“积精适神”等气功静炼,使自身内外环境达到阴阳平和,主动去适应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实现内外合德的养生目的。这种养生理念,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在该书中,宋徽宗关于“精”、“神”的论述,也很深刻。他说:精太用则竭,其属在肾,专以啬之可也;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可也;惟静专然后可以内守。其意是,精与神相互依存、相互为根,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体现,两者在生命活动中会日益消耗,因此养生家必须保精全神,以保持精与神的最佳状态,促进生命健康长寿。怎么样才能保持“精”和“神”的统一呢?他认为做到“静专”二字就可以实现这种统一。“静专”,就是宁静、专一,淡泊名利,坚持静养。

同时,宋徽宗还介绍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日常保健方法,如按摩神庭穴治头痛、叩齿咽唾液健体等。

当然,宋太宗、宋徽宗这些皇帝们写医书,自己不可能逐字逐句地去写,可能有专人为其捉刀,但他们至少会过目一看,至少参与了写书。中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学医知医者不乏其人。作为文化功底很深的宋太宗、宋徽宗,掌握较多的医学知识甚至在医学方面有所著述和建树,是完全有可能的。

朱元璋善待太医得长寿

要学习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就要善待身边的太医。这一点,放牛娃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似乎做得很好,尤其是他善待太医戴思恭的事令人称道。

出生于江南水乡的戴思恭,少年时随父亲拜师于著名医家朱丹溪门下学医,又学医于名家罗知悌,接受两位名师指教,遂成为江南名医。洪武年间,戴思恭被明太祖朱元璋征召入朝,任正八品御医,“请病”用药屡有卓效。据历史记载,燕王朱棣患症瘕之疾(即寄生虫病,可能是肝包虫病),太祖派御医戴思恭前往诊治,投药一剂便“下虫”多条而愈。又给晋王治疗肢体瘫痪,没料治愈后不久复发而死。太祖大怒,下令逮捕了王府诸御医治罪。戴思恭从容辩解,认为晋王已病入膏育,虽经治疗后有所好转,但终于复发,这不能责怪御医。由于戴思恭的话有理有据,明太祖朱元璋才免了.诸御医的死罪。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太祖得病,下令逮捕了诸医官,惟独安慰戴思恭说:“你是医术高明而心地善良的医生,不要怕。”不久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将许多御医治罪,却提升戴思恭为太医院院使(院长)。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戴氏已78岁,便告老还乡,但两年后再次被召入朝,因其曾治好过燕王朱棣的寄生虫病,晋见时免其行跪拜之礼。

清朝的康熙皇帝,对医学也很感兴趣,对祖国医学和当时中国民众健康的贡献也十分杰出。

康熙帝诊病用药显神通

康熙帝一生崇尚科学,对包括医学、数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多有涉猎,因而对生死问题的认识也最为清醒。他认为人到老年头童齿豁,体倦神疲,乃是自然规律,不必贪生怕死,去祈求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有一次,康熙帝南巡途中,有人献《炼丹养身秘书》以邀宠,可康熙帝却嗤之以鼻。他对随行御医说:“凡炼丹修养长生及师巫自谓前知者,皆妄诞不足信,但可欺愚民而已。通经明理者,断不为其所惑也。宋司马光所述甚当,朕有取焉。

此等事朕素不信,其执还之。”又有一次,康熙帝北巡驻跸赤城,路旁跪一道人,求皇上为灵真观加赐名号,康熙帝不但不予赐号,还严厉训斥说:“朕亲政以来,此等求赐观庙名号者,概不准行。况自古人主好释老之道者,无益有损,梁武帝酷好佛教,舍身于寺,废宗庙之血食,以面为牲,后竟饿死台城。宋徽宗好道,父子皆为金虏。此可鉴也。道士至宜清静修身,何必求朕赐号。尔妄求徼幸,本应处治,姑从宽宥。以后若敢妄行,决不饶恕!”康熙的这种科学态度,在历代皇帝中实属罕见。

正是这种拒绝“仙丹妙药”的科学精神,促使康熙帝对医学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骑射民族入关后第二代满洲人,玄烨的体质是强健的。他曾经说自己年轻时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可见他素来体魄强健,力量很大。但他小时候害过天花,咯过血,患过痰疾,得过几场大病。所以,他很早就接触御医,并留心医药学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