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民国底气:腹有诗书气自华
1389400000048

第48章 蒋廷黻:怎奈何阴差阳错(7)

不久,翁文灏便来看蒋廷黻,一方面翁是出于公务,传达蒋介石的意思,希望他能接受任命,出任斯职;然而,作为私交好友,翁另一方面又警告蒋廷黻,“那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劝他再花点时间考虑考虑。

可是,蒋廷黻不仅是头“瓷器店中的猛牛”,也是一头“只顾埋头干活的老黄牛”,任劳任怨,从不畏首畏尾,对他而言,首要的是国家命运,而绝非个人前途。很快,他便整理行装,北上赴任,人生中第一次开始担当“张骞”的角色。

再进中枢

这一去就是整整一年零四个月,待到1938年他回到中枢,重新出掌政务处长,依然我行我素。包括老好人翁文灏在内,经常会遭到蒋廷黻的责难。朋友们只能连连摇头:“廷黻的湖南脾气又发作了!”然而等待蒋廷黻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蒋廷黻发现一般人普遍抱怨征兵。经过调查,蒋认为现行的征兵制度存在极大的弊端,虽然乡村损失了100名生产者,但是平均能到前线的士兵最多只有25名,大部分人都利用机会从营房或行军途中逃亡。然而当蒋廷黻去询问负责兵役的主管时,得到的解释却是另一番粉饰太平的说法。于是回到重庆后,蒋主张把征兵的数目减少一半,将薪饷增加一倍,以加强军队战斗力。然而他的一片苦心从军政部长何应钦那里换来的答复却是:“蒋廷黻神经不正常!”

薛岳在湖南任省主席的时候,时常怂恿部下在省内大肆搜刮,挪用公款。蒋廷黻在湖南省考察报告中,曾指出省府用于公共卫生方面的钱还不到预算的百分之一。薛岳立即拍电报予以还击,谴责蒋廷黻歪曲事实。声言自己已在七月份增加了25万元的公共卫生经费,证明自己对人民福利的重视。蒋廷黻向蒋介石说明实情:自己提交的报告是根据五月份的情况编拟的,即使薛岳增拨款项,其数目对于湖南百姓的保健而言,仍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的。蒋介石却出于息事宁人的打算,笑着对蒋廷黻说:“你该知道,你们的报告正在发生效果中。”

珍珠港事件后,翁文灏请求特别拨款7000万元在重庆建设一座新炼钢厂,蒋廷黻表示赞成。为了确定计划的可行性,蒋廷黻特意拜访俞大维将军,经过俞的解释,才明白由于工人和燃料所限,实无再开设新厂的必要。于是在行政院辩论此提案时,蒋廷黻主张放弃该计划。然而,财政部长孔祥熙却要充当和事佬,采用中国传统社会里那套惯用手法,先对翁文灏的忠于职守大加赞赏,接着又说明财政部的困难。然后,转过来又夸了蒋廷黻几句,如同拉架劝和一般。最后孔做出一个几乎令蒋廷黻气炸肺的决定:“因为你们一方要拨七千万,另一方认为一分钱都不能拨,我不偏袒你们任何一方。我决定拨四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