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汉高祖皇后吕雉传
13876600000002

第2章 避仇杀侨迁沛县,会豪杰巧结良缘(2)

刘邦有职在身,总不能天天往家跑,亭长的事情又不多,除了以酒会友,便也寂寞难忍,所以新婚不久,便又经常到烟花柳巷闲逛。凑巧有一曹姓女子,生得小巧玲珑,冰肌玉肤,又性情放荡,野味十足,刘邦偶与交欢,就如鱼得水,爱不释手,大有相见恨晚之慨。如此一来二去,那曹女竟早于吕雉怀上野种,生下一男,取名刘肥。后来刘邦做了皇旁,仍念念不忘旧情,乃封刘肥做齐王,封地广至七十城。由此可见刘邦与曹女之间的关系,绝不同于一般的逢场作戏,以至于人们都称曹女为刘邦的“外妇”,只差没有娶进家门做庶妾。

秦朝的时候,许多原始状态下的婚姻习俗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男女之间的性交往尚有很大的自由度。比如春秋时期,存在一种名为“观社”的节庆形式,就是在每年规定的节日里,凡是成年男女,不论是否婚配,都可以摆脱现行道德伦理的约束,野合而欢,重温远古群婚的旧梦。进入战国以后,尽管各诸侯国不再以节庆的形式加以提倡,甚至严令限制,但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观念上,并不以此为非。《汉书·地理志》在记载战囤至汉初符地礼仪风俗的差异时,就多次提到“为倡优”、“男女淫乐”、“好声色”、“其民淫失”等陋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校正风俗,禁绝淫失,曾设置专吏,掌管教化,并颁布法令,严禁“奸私”。秦始皇在数次东巡的过程中,也把棒齐风俗作为他出巡的目的之一,比如在《泰山刻石》中有“贵贱分明,男女礼顺”的字句;《会稽刻石》有“防隔内外,禁止淫失,男女洁诚”等规定。秦始皇二十年,南郡太守也下令所属县、道啬夫(即县令、长)说:“乡俗淫失(逸)之民不止,是即法(废)主之明法,而长邪避(僻)火(逸)之民。”要求“以道教民,去其淫避(僻)”。但秦朝享国时问太短,它所倡导的礼俗改革好比一阵微风吹过,使人略感凉意便又一切如常。所以,刘邦跟曹女这段“婚外恋”,虽违于礼却合于俗,并未引起当时人作任何道德评价,司马迁也不过将之作为一则历史材料而记录下来。

过了几年,刘邦的日子就不能像以前那般潇洒自如。原来,秦法日益繁苛,用刑严酷,老百姓触法收监的越来越多。说到秦法,就不能不提到商鞅,早在秦国商鞅变法(前359年)以后,秦法就以酷烈昭著于世,法律条文繁密如荼。商鞅还首创“什伍连坐”之律,一人犯法,举家连坐,邻里蒙难。另据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可知,秦法之烈,中外罕见。比如有律文规定:“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就是说,如果有五人共同行盗,赃物超过一钱,就要断去左脚,并在脸上刺字,判为城旦(刑徒名,刑期六年)。甚至有人偷摘别人的桑叶,赃物不到一钱,也要被罚服徭役三十天。加上秦始皇过分迷信法律的作用,“事皆决于法”,“专任狱吏”,从而把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主张的法治思想推向极端。在这种条件下,蒙冤定罪的囚犯多得数不胜数,走在大街上的行人有一半穿着罪人的囚衣,老百姓和官吏之间的对抗情绪不断升温,常有秦吏被暗杀的事件发生。

刘邦好歹也算是一个地方小吏,免不了要履行一些侦察、逮捕人犯的事情,所以,吕雉在家总是寝食不安,担心丈夫在外发生什么意外。刘邦每次回家,吕雉都要对他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得饶人处且饶人,并常对他说:“秦始皇刚刚统一海内的时候,老百姓都希望能过上好日子,可如今‘男子力耕不足以供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以供帷幕’,被处死的人堆积如山,大路上服刑的人络绎不绝。

这样下去,秦的气数恐怕很快就要尽了,你可千万不要再替那始皇老儿卖命了,以免充当替罪羊。”刘邦每闻此言,内心都倍感惊奇,对吕雉的深爱,又增添几分敬重。

秦朝统制极为残酷,在统一后的短短十几年内,大肆征发兵役徭役,北伐匈奴,筑长城;南平百越,戍五岭;修骊山陵,建阿房宫;开“直道”,从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修“驰道”,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周边卫戍,漕粮转运。

动用民力总计不下三百万人次,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约为二千万)的百分之十五以上。真可谓征发如雨,役比溪涧,“乱狱纠纷,俎烹车裂,黔首(老百姓)穷愁,饮泣永叹”。这些举措虽不乏利国利民的国防性设施,但秦始皇不顾统一后老百姓刚刚解甲归田,民力疲惫,物资匮乏等现实,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从而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超出了小农经济所能承受的界线,使人民群众反秦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一时谣言四起,锋芒直指秦始皇。如有民谣说:“阿房阿房,亡始皇”,诅咒秦始皇早点驾崩;原楚地则到处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以示人民反秦复国的决心。……

“西楚”这一带,土地贫瘠,人口众多,人民生活困苦,迁徙流动也比较频繁,老百姓怨声载道,不少人为生计所迫,纷纷起为盗贼。沛令自然不敢懈怠,下令属吏,密切注视民间的活动。这样一来,刘邦更加身不由己,难得有机会回家看望娇妻爱子了。

据说有一次,刘邦抽空回家探亲,走到村外自家地界,却见吕雉正站在路边,两手交义扶锄撑着下颌,神采奕奕地在那儿窃笑。刘邦一时摸不着头脑,忙问发牛了什么高兴的事儿。吕雉被他的问话吓了一跳,回身见是丈夫,非常神秘地说:“哎呀,你回来的正好,刚才有一老者经过,向我讨点水喝,我怜他年老,就特意给他取了些东西吃。老人吃过后问起我的家世,我就向他略述一二,他竟慈祥地微笑道:‘我一向善长相术,如夫人桐貌,日后定是天下贵人。’我听后又惊又喜,忙把盈儿叫来请老人给相相面。老人端祥一会,惊喜地说:”“夫人所以贵者,便是有此儿。’你说这事怪是不怪。”

刘邦听后,心里直犯嘀咕,始皇帝不是说过“东南有天子气”吗?难道会应在我刘邦身上?于是急切地问老人去了多久。吕雉说刚走一会儿,也许不会走得太远。刘邦顺着妻子所指的方向大步追去,未行里许,果见老人正踯心前行,遂抢步上前施礼,恳请道:“老丈善相,可行为我相上一面。”

老人抬头将刘邦上下打量一番,徐徐说道:“适才我在村头遇见一位夫人及两个孩儿,想必是足下的家眷吧!,’刘邦惊言:“老丈何以晓得。”

老人说:“夫人子女都为贵相,都是因足下得贵,足下的相貌可谓贵不可言也。”

刘邦欢喜地答谢道:“将来诚如老丈所言,一定不敢忘了您的恩德。”

老人摇头笑道:“我平生为人相面,向来不图施报。”说完抬腿便走,转眼早已不见踪影。

后来刘邦称帝,派人四处打探老人的上处,竟无人知晓。

(二)

秦始皇缔造的统一人业,虽然立国短促,但历史地位十分重要。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机构的基本形式。

秦统一后,放弃国家授田制,通过“使黔首目实田”的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措施,对汉字的演变及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他在一系列拓边政策全面胜利后确立的王朝版图,奠定了历代王朝的疆域基础。

与此同时,秦始皇又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他在创造辉煌事业的同时,也为秦的灭亡准备了条件。在秦始皇的暴政中,让后人深恶痛绝的无外甲修骊山陵、建阿房宫、筑万里长城等等,其中,尤以万里长城的修建令后人刻骨铭心。

其实,“万里长城”的修建首先是一项国防建设,也是秦始皇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大都以为长城是秦始皇统一中同后修筑的,其实,长城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修建了。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是我国古代民族战争的产物。

在我国著名的《诗经》中,有一首题为《出车》的诗歌,其中写道:王命南仲/王命南仲为主将,往城于方/建筑堡垒去朔方。

出车彭彭/兵车挺盛向前行,l辚墅中央/龙旗墅旗鲜又亮。

天子命我/天子出令派遣我,城彼朔方/去筑堡垒到北方。

赫赫南仲/赫赫威武好南仲,獬狁于襄/扫除狐狁安边疆。

缀狁是西周时期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有学者认为即战国秦汉时期雄踞北方的匈奴。这首诗反映的是周宣王在位(前828一前782年)

时,派南仲为主将,率领将士们去朔方筑城,防御獗狁的侵犯。“城彼朔方”的城,指的是军事防御工程,可以说这就是长城的前身。

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后,周王室逐渐衰弱,从此进入群雄争霸、互相兼并的春秋战国时代。在此期间,一些较强大的诸侯国用武力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也互相争夺土地,经常发生战争。为了防御强国和邻国的征伐,各诸侯国先后在各自领土的边界上修筑长城,进入战国后期,在我国中原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南北驰骋着许多道长城防线。秦始皇所筑万里长城,就是在秦、赵、燕三国北边原有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

秦国长城。秦昭王在位(前306一前251年)时,活动在北方(今内蒙西部河套、阴山一带)的游牧民族主要有义渠、林胡和楼烦。义渠对秦国威胁最大,昭王发兵北征,消灭了义渠,设置陇西、北地、上郡并修筑长城以拒胡。这道拒胡长城,大约西起今甘肃岷县,沿洮河、黄河北上,东穿六盘山,经宁夏的固原,折向东北再经甘肃的环县、庆阳、陕西的横山、榆林、神木,进入今内蒙河套鄂尔多斯地区,蜿蜒曲折,与黄河天堑紧相连接,长达三千余里。

赵国长城。赵武灵王在位(前325一前299年)期间,对军制进行改革,令国人改穿行动灵便的“胡服”,让士兵学习“骑射”,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陆续攻伐中山、东胡、楼烦,国势大盛。赵国的疆土扩展到燕代、云中、九原,据有漠南广大地区。分别设置了云中、雁门、代郡,并修筑了长城。这段赵国北部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经云中、雁门(今山西北部),向西北折入阴山,一直绵延至高阙(今内蒙古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豁口),长约1300里。如今在大青山、乌拉山、狼山之间,还断断续续存有赵国长城的遗迹。

燕国长城。燕国地处北边,地小民寡,是个弱小的国家。燕昭王在位(前31卜前279年)时,励精图强,攻伐东胡,疆土向东北扩展千余里,并自造阳至襄平修筑了拒胡长城。燕长城西起河北张家口东北,行经独石口、围场,穿过内蒙赤峰、辽宁阜新,越医巫闾山,渡辽河东至开原,南经宽甸达于鸭绿江边,全长2400余里。

秦王赢政即位后,“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内,先后灭韩、魏、楚、赵、燕、齐六个诸侯国,结束了250多年诸侯纷争、割据的局面。然而就在秦国与六国征战期间,北方的匈奴族在头曼单于的率领下乘机逾阴山,越过赵国长城,渡黄河向南,侵占了河套及其以东地区;向西侵入秦国长城,劫掠陇西、北地(今甘肃01县西北)一}:郡各地。距秦都成阳只有数百里,匈奴铁骑二日可达,对成阳及整个关中地区构成极大威胁。而且,匈奴人不分男女老幼皆能纵马驰骋,拉弦以射,性情慓悍,行动飘忽,对北部中国的农业区域破坏性极火,这些都不能不使统一后的秦王朝十分重视。

秦、赵、燕三国所筑拒胡长城以北地区,当时被称为塞外地区。塞外地区土壤贫瘠,不宜农耕,边境数千里,荒无人烟,气候寒冷,朔风振漠,黄沙接天。军队远戍边地,不仅生活艰苦,就连器甲、粮草、服饰、帐幕等军需补给,因路途遥远,运输起来也十分困难。

秦始皇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保护北部农耕经济区域的安全,决定倾尽全力修边筑防。但当时严峻的形势决定只有将匈奴远逐塞外,才能求得边境的安全。为此,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征匈奴。秦军兵分两路,主力军由上郡经榆林(今内蒙准格尔旗)进入河套北部;另一路出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进入河套南部。从夏秋之际到初冬时节,即将河套地区的匈奴扫荡肃清,蒙恬率军乘胜推进到黄河南岸驻防。

公了亡前214年初春,蒙恬率主力军从九原(今内蒙五原)北渡黄河,攻占高阙与陶山(今河套西北的狼山;另_一路秦军西渡黄河,攻占贺兰…匈奴慑于秦军的威力,被迫向北方远遁。

为了防御匈奴再度侵扰,秦始皇命令蒙恬继续驻防北疆,修辞、连接秦、赵、燕三国原有长城。大约经过五年的艰苦施工,终于完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达万余里的宏伟工程,构成了北方和西北方的坚强防线。

前已述及,构筑长城的直接目的是用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游牧民族长于骑射,但攻坚步战则非所长。横亘在慓悍骑兵面前突兀而立的城墙,迫使其弃长就短,失去优势。而且从战略布局上看,长城亦非一线排开简单孤立的城墙组合。它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军事重镇、关城、隘口有机地联结起来,并于沿线设立障、堡、敌台、烟墩(烽火台),互为犄角,构成完榉的防御体系。即使某一地段失陷,也能滞缓敌军行动,迅速集解兵力,重新组织有效抗御。故史书称:秦“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