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善恶经济学:从人性探寻当今经济问题的出路
1386500000044

第44章 善恶经济学:善有善报吗?(3)

《旧约》中还有一种论证,我们得到了善(收入)。我们出于感激过去施加于我们的恩德(收入)而必须行善(支出)。101

道德与禁欲主义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我们后面会讲到,尤其是在讲到禁欲主义者和享乐主义者时,人类在地球上能否享受生活这个问题在善恶经济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他们是否有权力期待效用最大化,他们能宣称所做的善事是为了物质或精神的回报吗?康德认为,如果善有善报,那么我们就没有做过任何值得称赞或道德的事情,因为我们公共事业的增加(无论是事先计划还是未曾料到的)都否定了我们行为的道德性。

犹太人在享乐主义者和禁欲主义者之间保持中立。我们在后面会详细地讲到,所以在此只作简单的描述——禁欲主义者不能追求享乐,或者换种说法是,不能追求效用。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有享乐的想法。他们只能按照律法生活(这个派系最大的弱点就是维护这些既定律法的外部来源),而对于他们行为的结果则无所谓。

享乐主义者的行为就是为了使效用最大化,而不考虑律法(律法来自于内生效用的增长,这也是享乐派的一大特点);他们不需要外生的既定准则,并且声称他们能根据形势本身“计算”每种既定形势的伦理规范(做什么)。

犹太教在中间地带的某个点上提出一种选择: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时当快乐。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欢畅,行你心所愿行的,看你眼所爱看的,却要知道,为这一切的事,神必审问你。102

换句话说,存在明确的(外生的)既定律法,并且我们必须要遵守。在这些界限内,绝对可以甚至必须增加效用。在现代经济的主流语言中,个体要求通过预算实现边际效益的最理想状态。它被称为有界限的最理想状态。在合理寻求自身的效用(或生活的享受)和维系律法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不是协商而定,也不属于最理想状态。《旧约》中的宗教不是禁止人们欢乐的宗教。相反,世界本来就是给了人类的,或者,如果你愿意,人类可以从中获得欢乐。然而,享乐不能建立在违背既定律法的基础之上。“因此,犹太人被派来驯服和教育那些对财富的无度欲望……以使市场活动和消费格局在上帝给定的道德范围内进行。”103

天主教后来再一次提到在寻求效用或享受生活上一个更为禁欲的观点104。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拉撒路寓言。

有一个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又有一个讨饭的,名叫拉撒路,浑身生疮,被人放在财主门口,要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并且狗来舔他的疮。后来那讨饭的死了,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财主也死了,并且埋葬了。他在阴间受痛苦,举目远远地望见亚伯拉罕,又望见拉撒路在他怀里,就喊着说:“我祖亚伯拉罕哪,可怜我吧!打发拉撒路来,用指头尖蘸点水,凉凉我的舌头,因为我在这火焰里,极其痛苦。”亚伯拉罕说:“儿啊,你该回想你生前享过福,拉撒路也受过苦,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你倒受痛苦。”105

换句话说,这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人在世上已经享乐,这似乎就是他在死去后必须遭受痛苦的原因。而另一方面,穷人在天堂得到祝福,因为他在世时没有经历享乐。最终,我们在富人和拉撒路之间没有看到任何关于道德行为的叙述(我们只能从故事中推断,然而故事本身却没有注重这一点)。他们之间的唯一不同就是富人在世间奢华享乐,而拉撒路却遭受痛苦。

在此书的后半部分,我们用独立的一章讲述善(支出)和善(收入)之间的关系,其中将各种不同的道德观点都归纳在一个象征性的善恶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