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天才的基因:关于IQ、天赋与遗传基因
1380000000037

第37章 小时候是神童,长大了却未必是成功人士(6)

除神经结构之外,在马友友的生活中还有其他强大的心理力量,使其年纪轻轻便成为一名迷倒很多人的音乐家。马友友崇拜他的姐姐和爸爸,并且很想引起他们的注意。从很小的时候起,他便以钦佩、尊敬和顽强来回应他的父亲,而他的父亲则发誓让他在两岁时就成为音乐家。当姐姐练习时,马友友会在门口摇来晃去,一旦被问及,他就会挨个音符对姐姐的演奏进行点评。有时,他会拒绝按父母要求的曲目演奏;有时,他又会演奏得比要求的曲目还多。

他还会选择自己的乐器。4岁的时候,马友友告诉爸爸:“我不喜欢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我想要一个大提琴。”

马孝骏郑重其事地告诉他4岁的孩子:“一旦你开始演奏大提琴,你就无法再回到小提琴上来了。你不要在4个月后告诉我你又改变了主意。”

马友友坚持道:“就是它了,我不会改变主意的。”

他做到了这一点。回顾以往,他的早期生活中囊括了催生非凡成就的全部已知因素:一个早熟并经过悉心调教的音乐头脑、世界一流的教师,以及极其强烈的个人期望(研究人员普遍认为这一点是超前成功的关键所在)。埃伦·温纳称为“大师狂热”,这是一种炽热的、永不罢休的倔强和任性,将促使孩子成为艾瑞克森苦心推行的实践的早期类型。

“你一定很聪明”与“你一定很用功”

作为一条主要原则,成就斐然者总是会有一些特殊的驱动因素。从奥林匹克运动员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从夸夸其谈的美国参议院到害羞的桂冠诗人,你几乎看不到不具备这一点的人。下面的问题是,为什么不同年龄的不同人身上都有这份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什么有的人身上却不见半点痕迹。如果事情如刘易斯·特曼认为的那样,这仅仅是与基因有关,那么我们应该能看到他依托天才基因研究项目设想出来的人物类型。其实,强烈的进取心有着复杂的来源,它是现实世界的动态产物,可以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背景下侵入人们的心智——有时来源于极端的逆境,有时是报复心理的体现,有时又是某人证明自己在为人父母或为人兄弟姐妹方面和蔼可亲(或令人生畏)的一种方式,不一而足。所有能够激发起强烈进取心的因素可能永远无法为人们所了解,也必然不可能被轻易复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放弃对结构的进一步理解,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接受教训。

迈克尔·乔丹似乎从来就厌恶失败(与哥哥布朗一起长大的过程中,每天都要经历失败),但是直到他在10年级被校队开除之后,才甘愿采用一切办法提高他的篮球技术。根据他的朋友罗伊·史密斯的叙述,在那个时候,他的竞争对手都已经疲惫不堪。当年的JV篮球赛临近尾声的时候,兰尼高中助理教练罗恩·科利回想起了第一次见到乔丹的情形。科利回忆道:“场上的9名队员都已无心恋战,只剩下一个孩子还在竭尽全力。看他打球的样子我认为在剩下的两分钟里他们队一定只落后一分,他才会如此拼命,可当我抬头看计时器时,他们队竟然落后20分。这就是乔丹,我很快就知道他一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