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3795900000057

第57章 止血药

定义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为主的药物,称止血药。

药性特点

止血药均入血分,因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本类药物以归心、肝、脾经为主,尤以归心、肝二经者为多。

功效

本类药物因其药性有寒、温、散、敛之异,故本章药物的功效分别有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之别。

分类及其适应证

凉血止血药——血热妄行出血

温经止血药——虚寒性出血

化瘀止血药——瘀血性出血

收敛止血药——各种出血病证

第一节凉血止血药

1.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或刻叶刺儿菜的地上部分或根。生用或炒炭用。

2.大蓟为菊科植物蓟的地上部分或根。生用或炒炭用。

二药性味甘、苦,凉,质润,归心、肝经。具有凉散降润心肝之血——止血的功效。用于血热迫血妄行的出血证。二者性属寒凉,善清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吐咯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由于血热妄行所致者皆可选用。且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大蓟散瘀消痈力强,止血作用广泛,故对吐血、咯血及崩漏下血尤为适宜;小蓟兼能利尿通淋,故以治血尿、血淋为佳。

用量:6~10g。

3.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根。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本品性味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内服具凉涩降肝、大肠血之功效;外用具解毒敛疮之功效。用于血热迫血妄行的出血证。本品味苦寒入血分,长于泄热而凉血止血;味兼酸涩,又能收敛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又因其性下降,故尤宜于下焦之下血。本品苦寒能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

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用量: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4.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呈长圆柱形,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黄色,易与皮部剥离。无臭,味微甜。

本品性味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肿,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本品味甘性寒入血分,能清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且单用有效,或配伍其他凉血止血药同用。本品能清热利尿,而达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之效。

本品既能清胃热而止呕,又能清肺热而止咳。

用量:9~30g,鲜品30~60g。

第二节化瘀止血药

1.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生用或研细粉用。秋季开花前采挖,洗净,分开主根、支根及茎基,干燥。主产于云南、广西。三七分“春七”和“冬七”两类。

“春七”是在打去花蕾之后采挖,体重色好,产量质量均佳;“冬七”是在结籽后起收,外皮多皱纹抽沟,体大质松轻泡,质量次于“春七”。

三七为常用中药,性温,味辛、微苦,归肝、胃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仆肿痛。本品味甘微苦性温,入肝经血分,功善止血,又能化瘀生新,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无论有无瘀滞,均可应用,尤以有瘀滞者为宜。单味内服外用均有良效。本品活血化瘀而消肿定痛,为治瘀血诸证之佳品,为伤科之要药用,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单味应用。

用量:多研末吞服,1~1.5g;煎服,3~10g,亦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孕妇慎用。

2.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生用或炒用。

本品性味苦,寒,归肝经。具有凉血活血止血的功效。用于出血证。本品味苦性寒,善走血分,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故可用于血热妄行或血瘀脉络之出血证,对于血热夹瘀的各种出血证,尤为适宜;对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有良效。本品能通经络,行瘀滞,故可用治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血瘀经络闭阻之证,尤为妇科调经要药。止血炒炭用,活血通经生用或酒炒用。

用量:10~15g,大剂量可用30g。亦入丸散。

3.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的干燥花粉。生用或炒用。花粉为黄色粉末。体轻,放水中则飘浮水面。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指上,气微,味淡。

本品性味甘,凉,归肝、心包经。具有止血、化瘀、利尿的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脘腹刺痛、跌打肿痛、血淋湿痛。本品甘平,长于收敛止血,兼有活血行瘀之功,为止血行瘀之良药,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对出血证无论属寒属热,有无瘀滞,均可应用,但以属实夹瘀者尤宜。本品味辛,能行血通经,消瘀止痛,凡跌打损伤、痛经、产后疼痛、心腹疼痛等瘀血作痛者均可运用,尤为妇科所常用。本品既能止血,又能利尿通淋,故可用治血淋尿血。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用量:3~10g,包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第三节收敛止血药

1.白及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块茎。生用。性味苦、甘、涩,寒,归肺、胃、肝经。

内服则凉涩肺胃血,外用则凉涩诸外出血。本品质黏味涩,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可用治体内外诸出血证。因其主入肺、胃经,故临床尤多用于肺胃出血之证。本品寒凉苦泄,能消散血热之痈肿;味涩质黏,能敛疮生肌,为外疡消肿生肌的常用药。对于疮疡,无论未溃或已溃均可应用。

用量: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亦可入丸、散,入散剂,每次用2~5g;研末吞服,每次1.5~3g;外用适量。

反乌头。

2.仙鹤草为蔷薇科植物龙牙草的全草。生用或炒炭用。

本品性味苦、涩,平,归心、肝经。具有凉涩心肝血、补虚的功效。本品味涩收敛,功能收敛止血,广泛用于全身各部的出血之证。因其药性平和,大凡出血病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本品涩敛之性,能涩肠止泻止痢,因本品药性平和,兼能补虚,又能止血,故对于血痢及久病泻痢尤为适宜;本品还有补虚、强壮的作用。此外,本品尚能解毒杀虫,可用治疮疖痈肿、阴痒带下等。

用量: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

第四节温经止血药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叶。生用、捣绒或制炭用。性状多皱缩,破碎,有短柄。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本品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内服具温肾暖宫之功效;外用具温通经脉之功效。可用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①温经止血:可用治下元虚冷,痛经闭经、崩漏出血,月经过多以及宫冷不孕等证。②散寒止痛:常用治风湿痹证,关节疼痛,于针刺时加艾灸。此外,水煎外洗,可治湿痒症。本品可治疗胎动不安,为妇科安胎之要药。

此外,将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炷等,用以熏灸体表穴位,能温煦气血,透达经络,为温灸的主要原料。

用量:3~10g;外用适量。温经止血宜炒炭用,余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