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3795900000050

第50章 泻下药

定义

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药性特点

本类药为沉降之品,主归大肠经。

功效

本类药物主要具有泻下通便作用,以排除胃肠积滞和燥屎等,起到“上病治下”“釜底抽薪”的作用;或有逐水退肿,使水湿停饮随大小便排除,达到祛除停饮,消退水肿的目的。部分药还兼有解毒、活血祛瘀等作用。

分类及其适应证

本类药物适应于里实证,部分药还可用于疮痈肿毒及瘀血证。

润下药——力缓

攻下药——力中

峻下逐水药——力猛

1.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又名川军、锦纹。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

本药为常用药。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泻下攻积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甚至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如大承气汤;或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如温脾汤。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如大黄牡丹皮汤。行瘀通经功效,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闭止、产后瘀阻、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亦可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咽喉炎、牙龈脓肿、皮炎、湿疹、淋病、带状疱疹、肾衰竭等。

用量:5~15g;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外用适量。

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生大黄泻下力强,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2.芒硝本品为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无色透明或类白色半透明,质脆易折断,断面呈玻璃样光泽,无臭,味苦咸,置干燥空气中易逐渐风化,外层渐变为白色粉霜。以无色,透明,呈结晶状者为佳。

本品性味苦、咸,大寒,入胃、大肠经。具有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热邪水饮结聚之大结胸证,积滞腹痛,肠痈。外治痈肿疮疹,并能回乳,消除乳房肿痛。

用量:6~15g,不入煎剂,以药汁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包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