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帝王之谜全集
13794900000034

第34章 隋唐五代篇(7)

此外还有两个旁证。我们知道,隋宗室杨达应该有子女,也就是说如果武则天之母杨氏确实是杨达女儿的话,那她就应该有兄弟,而武则天成为皇后后,似乎也应该宣传她的舅舅以及从兄弟们,并提高他们的职位。但是事实似乎仍然并非如此。周绍良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收有一方《大唐故千牛岐州司户参军事杨君墓志铭并序》。志文说:“君讳口哲,华州华阴人也。……祖达,隋黄门、中书二侍郎,二(当作“工”)部、吏部二尚书,纳言,遂宁郡公,皇朝赠尚书左仆射。父则,邛州临邛县令,袭遂宁公……(君)上元二年十月廿日,殡于洛阳教业里。”

这其中的“杨达”显然就是被认为是武则天之母杨氏父亲的那个“杨达”,而“杨则”就应该是武则天之母杨氏的兄弟、武则天的舅舅。但是墓志中完全没有明确提到他们和武则天以及武则天母族的关系。如果武则天之母杨氏确是杨达女儿、杨则姊妹的话,墓志为什么不提呢?而且作为武则天的母族,舅舅杨则只任到县令(还是偏远地区的县令),从兄弟杨哲只任到州的司户参军,这与他们所具有的皇族亲戚的身份似乎也不大相配。或者,这竟是武则天怕他们说出事实真相,而有意对他们采取的一种处置方式?

另一个旁证更属推测了。从《隋书》卷43《杨达传》中我们知道,作为隋宗室的杨达,是一个“有学行”的人。史称其“为人弘厚,有居度。杨素每言曰:有君子之貌,兼君子之心者,唯杨达耳”。武则天之母杨氏若果真是杨达的女儿,理应也是敦厚知礼的人。但是我们看她的言行,却完全不是这样:为了复仇,她可以逼杀武士彟前妻的儿子,这不能算是敦厚;为贪美色,她可以与自己的外孙子贺兰敏之私通,这也不能说是知礼。就是她的三个女儿,除小女早死外,次女武则天私生活之乱为众所周知,而长女在丈夫死后,也是“及其女以后故出入禁中,皆得幸于上”的。甚至连她的外孙子贺兰敏之、外孙女太平公主在婚姻和性生活上也是非常的自由和随便。虽然这种自由是唐代初期的风气,但尤以武氏家族最为显着。这或许就与武则天父系母系家族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武则天之母杨氏不像出身于“有学行”的隋代宗室,也就是说不像是杨达的女儿。

由此可推测,武则天之母杨氏可能就是与武士彟生活在同一地域,即生活在今山西地区的一个出身寒微的女子。所以当武则天被立为皇后还没有编造她母族身世时,就本能地封她母亲为“代国夫人”。只是后来可能觉得这样容易暴露其母出身的事实真相,才又找了个不含地域色彩的词汇,封她的母亲为“荣国夫人”了。

武则天面首三千之谜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身世并不显耀。14岁时,他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年),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年)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年)称帝,国号周。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改年号为天授,自称圣神皇帝。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女皇帝。人们说到皇帝,常常会首先想到“三宫六院”、“佳丽三千”。那么作为女皇帝是否也需要“三宫六院”、“俊男三千”呢?据资料记载,武则天称皇帝后,后宫养了很多面首,面首就是供武则天享乐用的漂亮男人。其中武则天较为宠幸的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沈南谬、薛怀义等。但风流的武皇一旦有了性自由以后,她是不可能只拥有几位面首就满足的,她开始大胆放纵自己,嗜欲无度,通过各种渠道为自己搜罗面首,那么武则天究竟有多少面首呢?

史书称武则天有面首三千,可与男性皇帝匹敌。但这种说法传说的成分较多,不可轻信。不过,我们可以从武则天通过种种手段来搜罗面首的有关记载中来推断武则天究竟拥有多少面首。

武则天面首的来源有很多渠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太平公主所献。常言道:“饱暖思淫欲。”平民百姓尚且如此,何况有帝王之尊且永不服输的武后呢?她认为历代皇帝可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难道女人就应该从一而终吗?长长黑夜,孤寂一人,这哪里像个女皇呢?于是她为自己平反,广选“妃嫔”,当然这些“妃嫔”都是一些高大英俊的男人。武氏大权在握,至高无上,文武百宫无一敢抗命。一些朝廷大臣为讨好女皇,自荐为武氏广择“美男”,如挑选美女一样,挑选貌美体健的男子,结果被选入宫中的,个个貌比潘安。然而选嫔妃有姿色就够了,但作为面首,光有英俊的外表是不够的。武后虽年过花甲,但养生有道,再加脂粉钗环,真是姿色不减当年,但人的生理变化是不能够改变的。绣帏之间,武后不能够随心所欲,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可怜那班徒有其表的俊男儿,进宫不出三五天就被侍卫捆了手脚,扔在御苑中的万生池中,喂了蛇蝎。作为武后的女儿,太平公主独具慧眼,一眼看穿母后的苦楚,于是亲自出马,以身试验,终于物色到难得的“宝物”,送与母后,真是雪中送炭,大解武后之饥渴,真是知母莫若女。张易之、张昌宗、沈南谬、僧惠范这些以“阳道壮伟”而受武则天宠爱的人物,基本上都是经过太平公主亲自体验、细心挑选的。唐朝享乐事件中,母女共用一男,大家共享,也成为时尚。还有就是那些自我感觉很好的男子向女皇“毛遂自荐”。据《旧唐书》载,柳良宾是由自己的父亲推荐的,同时被荐的有侯祥云,“子良宾洁自美须眉;左监门卫长吏侯祥云阳道壮伟,过于薛怀义,专欲自进奉宸内供奉”。

除了自己的女儿推荐、官僚推荐、男宠自荐,武则天还经常密派宫廷内的官员到民间秘密搜罗。据说当时宫中女才人上官婉儿就曾接受过这样的任务。上官婉儿出发前,武则天还就如何挑选男子向她面授机宜:男子鼻子大、隆直,必阳道壮伟。经过这众多途径,武则天的后宫自然“面首三千”了,为了对这些面首加以管理,698年,则天女皇成立了控鹤监。控鹤监是则天朝所独设的一种机构,它的设立,大概是与则天女皇的崇道思想有关。699年初月,则天女皇又设控鹤监丞、主祭官;到了700年初,则天女皇又将控鹤监改为奉震府,由张易之、张昌宗二兄弟管理,俨然与过去“三宫六院”无异,张氏兄弟就像是东西宫的“皇后”、“贵妃”。

由上可见,说武则天“面首三千”虽无实据,但她的面首肯定很多是不会错的。

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从一个才人一步步爬上皇后宝座,直到最后建立大周朝。登上帝位之后,武皇一方面消灭异己,一方面却也励精图治。在她统治时期,整个社会倒也安定。关于武则天的传说民间有很多,武则天本人也从不是个甘于寂寞的人,即使死了,也要留下一块无字碑,千百年来引得人们纷纷猜测。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位于西安市西北80公顷的乾县梁山上。墓前有两块高均为6.3米的石碑,西面的为“述圣碑”,碑文主要是歌颂唐高宗的功绩,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该碑由7节组成,榫卯扣接,故又称为“七节碑”,碑宽1.86米,重81.6吨。东面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宽2.1米,重98.8吨。碑头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首,饰以天云龙纹,碑座则用骏马饮水、雄狮、云纹等线刻画而成。如此精细的雕刻,在历代墓碑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人们纷纷猜测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原因,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一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在武则天看来,自己虽是女人,但高宗平庸,自己的才能绝对优于高宗,而且她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这应该算是她的一大政绩。可惜的是,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武皇是抢了大唐江山,是叛臣逆贼,对于她的功劳视而不见。因而,武则天要把自己的功劳让后人去评述、去记载,于是就有了无字碑。

二说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立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唾骂,还是不写为好。有的说法是,武则天建立大周朝之后,内心感觉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后将江山归还唐朝。但由于自己称帝的这段经历,使她对自己死后的境遇没有信心,更害怕世人责骂其篡位之罪,因而留下无字碑借以自赎。

三说武则天想让后人去评说她的一生。这种说法与前一种说法恰恰相反。武则天对自己一生还是颇感自豪的。作为一个女流之辈,却能在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并到达了权力的巅峰。她要后人客观地评价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儿子李显肯定不会对自己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鉴于此,武则天要将自己的一生的功过是非交与后人,就是要让后人对自己的一生作出评价。这三种说法似乎每一种都很有道理,至于哪一种说法是她的本意,现已无从考证。

武则天在风雨无常的政治舞台上活动了半个世纪,可谓君临天下,不可一世。然而,武则天死后与唐高宗合葬在一起,就带来了称呼问题,究竟是称呼武周皇帝,还是李唐皇后?确是很为难。唐中宗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却长期在其淫威下惶恐度日,几度险遭毒手。李显对母亲滥施酷刑、滥杀无辜的暴行也是非常憎恨的。武则天先后毒死太子李弘;废太子李贤为庶人,后又逼其自杀。中宗李显当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则天废黜皇位,贬逐出京。先后二十多年间,李显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以至于每次听到武则天派人来看他,他都吓得胆战心惊。他的长子李重润、女儿李仙蕙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则天处死。此外,武则天晚年还一直思谋着将皇位传给其武家侄儿。有过这一番饱受折磨经历的中宗,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公开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她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干脆一字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另外李显也难定其称谓,如褒扬武则天,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作为李唐子孙感情上不情愿;如贬斥其刻上“则天大圣皇后”,而武则天又明明做过十六年的“大周”皇帝。左右为难,无可奈何之下,就只能在高宗的“述圣碑”侧立一块“无字碑”了。

值得一提的是,宋金以后,人们开始在无字碑上面添补题识,现在上面共有13段文字。令人惊异的是,这些文字中还有一种少数民族文字,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人能识别。这种早已废绝的少数民族文字,被日本学者山路广明视为“20世纪之谜”。经考证,金太宗的弟弟于1134年在无字碑上刻了《大金皇帝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简称《郎君行记》),且在旁边配有汉字译文。这种失传了的文字并不是金文,但究竟是什么文字呢?明代金石学家赵山函在《石墨镌华》中说:“(《郎君行记》)碑字不能辨,盖女真字……字刻乾陵无字碑上。”这种说法一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20年代,考古工作人员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附近发现辽代帝后的墓志,才将这一谜团解开。原来这些文字和墓志上的字相同,是早期的契丹文字。契丹文字始创于920年,但随着国家的灭亡很快消亡,到了元代已几乎没有人认识,到了明代则彻底成为一种无人能识的“死文字”了。这一失传的文字作为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字史料被保留下来,却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的一大贡献。

武则天的无字碑已随历史成为了永远尘封的谜了,千古功过只能任由人评说。

唐玄宗李隆基

帝王档案

李隆基:712年-756年在位,又称唐明皇,睿宗李旦第3子,性格坚定,有主见。睿宗禅位,在位44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但后期由于骄奢淫逸,宠爱杨贵妃,从而酿成了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儿子肃宗即位后被尊为太上皇,病死,终年78岁,死后葬于泰陵(今陕西蒲城东北30里的金粟山)。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情爱之谜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开创了唐朝灿烂文化的顶峰——开元盛世,同时也是一个风流成性的皇帝,直接导致了强盛的大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

花朵本来是极为平凡的植物,但是在开元天宝年间浪漫的宫廷情爱生活中往往赋予了花朵不同的意义。开元末年,御苑新种有数千叶桃花。一次玄宗亲自折下一枝插在杨贵妃的发冠上,说:“此个花可以使爱妃更显得娇美。”因此桃花又被宫里称为“助娇花”。玄宗宠爱杨贵妃,很久都不视朝政,安禄山进献了一种“助情花”,大小像粳米一样,但颜色是红的。每当玄宗和贵妃睡在一起的时候,嘴里含一粒可以催动情欲,周旋一夜而筋力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