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帝王之谜全集
13794900000033

第33章 隋唐五代篇(6)

武崇训在李重俊的叛乱中被杀死,安乐公主便乐得与武延秀共叙幽欢,武延秀骤得公主委身,自然格外尽力,沉浸在温柔乡里。渐渐的二人明目张胆起来,公然与夫妇一般同起同卧。中宗闻知,索性将安乐公主许配武延秀。韦氏见武延秀翩翩少年,也不禁惹起欲火,后来竟迫令武延秀侍寝,居然母女同欢。

安乐公主与中宗的另一个女儿长宁公主竞相大兴土木,广建宅第,并在装修的奢侈豪华等方面互相攀比,不仅在建筑规模上完全模仿皇宫,甚至精巧程度上超过了皇宫。中宗在金城坊赐宅给安乐公主,穷极壮丽,国库为之空虚。长安有一个昆明池,是西汉武帝时开凿的,安乐公主嫁出宫去,心中常记念昆明池畔的风景,便仗着中宗宠爱,请求把昆明池赏给她,划到驸马府园地中去。中宗拒绝说:“昆明池自从前代以来,从不曾赏人,朕不能违背祖宗成例。况池鱼每年卖得十万贯,宫中花粉之资,全依靠它。今若将这池赏给你,会使妃嫔们失去颜色。”

安乐公主心中十分懊闷,于是自行强夺民田,开凿了一个大池,取名为定昆池,隐隐有超过昆明池的意思。池边草木风景,全照昆明池一样。池中央仿华山堆起一座石山,从山巅飞下一股瀑布倒泻在池水里。另辟一条清溪,用玉石砌岸,两岸琪花瑶草,芬芳馥郁,溪底全用珊瑚宝石筑成,在月光下照着,分外清澈。飞阁步檐,斜桥磴道,衣以锦绣,画以丹青,饰以金银,莹以珠玉。落成的这一天,满园点缀着灯彩。到了夜间,树头灯光闪耀,好似天上繁星。沿池造着许多亭台,招集了许多渔户、猎户住在那里,公主自己也打扮成渔婆猎户的形状,在池上钓鱼或在山上打猎。

安乐公主集天下巧匠,在洛州昭成佛寺中,造了一座百宝香炉。炉高三尺,开有四门,架四座小桥,雕刻着花草、飞禽、诸天、伎乐、麒麟、鸾凤、白鹤等,炉身嵌着珍珠、玛瑙、珊瑚、宝石、车磲、琬琰,用钱三万,府库历年储藏为之一尽。她拥有两件百鸟裙,为旷世珍品。百鸟裙是由负责备办宫中衣物的机构尚方制作的,采百鸟羽毛织成。此裙的颜色令人眼花缭乱,不知其本色,从正面看是一种颜色,从旁看是另一种,在阳光下呈一种颜色,在阴影中又是另一种,裙上闪烁着百鸟图案。后来益州献单丝碧罗笼裙,缕金为花鸟,细如丝发,大如黍米,眼鼻口甲皆备,神奇而不可思议。

安乐公主开府置官,势倾朝野。她把国家官爵分别标定价格,县长若干,刺史若干,公开兜售,价款缴足,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还是为他人当奴婢的人,只要纳钱三十万,便由公主立降墨敕授官。一时所授官职竟有五六千人。安乐公主常常自写诏书,拿进宫去,一手掩住诏书上的文字,一手却捉住了中宗的手在诏书上署名。中宗爱女心切,竟然也不看到底写些什么,签名了事。因此宰相以下的官员多出其门。常有土豪劣棍,走了安乐公主的门路,忽然诏书下来拜了高官,不但吏部衙门不知,中宗也莫名其妙。

安乐公主自幼养在武则天身旁,很羡慕武则天独断朝纲的做法,便异想天开要做皇太女。中宗抚着公主的脖子开玩笑说:“等你母后做了女皇帝,再立你为皇太女也不迟。”安乐公主便天天在背地里怂恿韦氏,效仿武则天临朝听政。韦后因中宗体弱多病,便自行开始独断独行,气焰一天盛似一天。而中宗终日躲在宫中,找几个美貌的宫女调笑解闷,所有军国大事,全听韦后一个人主持。

一天安乐公主忽发奇想,想起南海泥洹寺里佛像的五绺须,是以东晋谢灵运的真须装的,于是打发黄门官去将佛须一齐割下来,寺僧根本就不敢阻拦。原来晋朝时候的谢灵运须髯很美,他自己也十分珍爱,每晚临睡时候,便用纱囊装起来。后来,谢灵运被杀临刑的时候,便自愿把须髯割下来,施给泥洹寺僧,为装塑佛像之用。那寺中僧人,每见有人来随喜,便得意地将佛须指示与人看,如今见安乐公主把佛须一齐割去,心中万分痛苦。到了端午节,公主妃嫔都聚集在昆明池盛宴斗草。正斗得热闹,安乐公主忽然拿出谢灵运的真须来,众人都万分惊诧。

安乐公主的儿子,只有8岁。一天韦后把孩子抱在膝上,下手诏拜为太常卿、镐国公,食邑五百户。中宗见韦皇后擅自做主下旨,不把他放在眼中,当时便拦住韦后的手诏说:“且慢下诏!待朕回宫去,再做计较。”韦后听了,冷冷地说道:“什么计较不计较?陛下在房州时候,不是说将来一听妾所为吗?为何如今又要来干涉呢?”中宗心中愈觉耐不住了,便一句话不说,传旨起驾回宫。韦后早已不把中宗放在眼中,见中宗负气回宫,也毫不惊惧,在安乐公主府中饮酒作乐直到深夜。

不久,许州参军燕钦融上言:“皇后淫乱,干预国政,安乐公主、武延秀及宗楚客等,朋比为奸,谋危社稷,应亟加严惩,以防不测。”中宗面召燕钦融诘问。燕钦融以头叩地高声而言,神色毫不屈服,唐中宗默然不语。燕钦融才步出朝门,便由韦后的手下宗楚客擅令骑士,把他用锁链拿回,掷于殿庭石上,折断颈项,立时毙命。中宗未免动怒,查问此事为宗楚客指使,不禁恨恨地对那些骑士说:“你等只知有宗楚客,不知有朕么?”宗楚客听说后十分恐惧,怕皇上会杀了自己,也思来想去,还是入宫告诉韦氏说皇上已有变志。韦氏正因前次中宗负气之事而耿耿于怀,而且韦后又私通马秦客、杨均,担心事泄露而招大祸;安乐公主则希望韦后临朝后自己能做皇太女,所以母女联合起来,计议毒死中宗。韦氏亲自制饼,把毒药放入馅中。待饼已蒸熟,听说中宗在神龙殿查阅奏章,便令宫女携饼送给中宗。

中宗最爱食饼,伸手取了便吃,一连吃了八九枚,还说是饼味很佳,不料过了片刻,腹中大痛,坐立不安,倒在榻上乱滚。内侍急报韦后,韦后徐徐入殿,假意惊问。中宗已说不出话,用手指口,又延挨了数刻,身子不能动弹,两眼一翻,就去了另一个世界。

韦后如愿偿地临朝听政,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宗楚客与武延秀及韦族诸人,共劝韦氏仿效武则天的故事,并除去相王李旦。谁知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已先一步动手,带领羽林军夜入玄武门,肃清宫掖,尽杀韦姓诸人。韦后疑惧之下逃入飞骑营中,有一个飞骑兵将韦后斩首,并将其首级献给李隆基。安乐公主深居别院,还不知外面的事变,正在对镜描眉,一个少年美貌男子在一旁陪侍着。突听得后面一响,正要回头看,后颈忽觉暴痛,惨呼一声便倒地而死。

据《太平广记》:“唐景龙年,安乐公主于洛州道光坊造安乐寺,用钱数百万。童谣曰:‘可怜安乐寺,了了树头悬。’后诛逆韦,并杀安乐,斩首悬于竿上,改为悖逆庶人。”所谓预兆固不可信,但安乐公主的结局确实是她自己的胡作非为所酿成的。

被妻儿毒杀的皇权殉葬者李显的整个人生都是悲哀的。因为他从出生到死亡,一直都在做着别人手中的棋子。从他出生到死亡,命运就被捏在两个女人手里。在母亲武则天的光环掩映之下,他基本没有自主的机会;终于自由了,又被操纵在韦后与女儿手里,甚至被害了性命。虽然他两次称帝,虽然他做了几年的皇帝,但是,真正自己说了算的事,可谓屈指可数。他在吃了自己最爱的妻儿送来的膳食而遭毒死的时候,不知道他可曾想过:称不称帝到底哪个更幸运?

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

帝王档案

武则天:684年-705年在位,本名武照,称帝后改名为武曌,高宗李治皇后,后称帝。性格聪慧、倔强,善权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在位15年,实际执政近半个世纪,大开科举,破格用人,知人善用,容人纳谏;奖励耕织,发展生产,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也受到了历史的谴责。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对历史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先后被尊称为“圣母神皇”、“圣神皇帝”和“金轮圣神皇帝”等,病死,终年82岁,死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今陕西乾县梁山)。

武则天身世之谜

武则天的身世,长期以来是一个谜。陈寅恪先生在《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中已指出武则天之父武士彟“其起家之始末皆不能详”,又在《武曌与佛教》中指出武则天之母杨氏是“隋宗室观王雄弟始安侯达之女”。从有关武则天身世的史料中发现,武则天之父武士彟的身世不明殆无疑问,但是,武则天之母杨氏果真是隋宗室杨达的女儿吗?

杨达确实是隋宗室杨雄的弟弟,在《隋书》卷43有传。如果武则天之母杨氏确是杨达的女儿,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出身,本可以大张旗鼓地宣传,可是为什么在史书中却很少记载呢?我们看《旧唐书·后妃传》,凡后妃的出身,若可查知的话,均有记录,比如记唐高祖皇后窦氏,其母是周武帝的姐姐;唐太宗皇后长孙氏,其母是隋扬州刺史高敬德的女儿。杨达任官至纳言,虽不如周武帝,但却比扬州刺史高贵,如果武则天之母杨氏确是杨达的女儿,按常理,应该堂而皇之地写在史书上,但事实恰恰并非如此。

查《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只写其“父士彟,隋大业末为鹰扬府队正”,不提其母;在卷183《外戚传》中也只说武士彟“又娶杨氏”,而不提这“杨氏”是隋宗室杨达的女儿。《新唐书》也同样,在卷76《后妃上·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传》中,只说其父武士彟“又娶杨氏”,不提这“杨氏”的出身。我们知道,当唐高宗要立武则天为皇后时,反对派的一个重要论据就是武则天出身微贱。如果武则天之母杨氏确是隋宗室杨达的女儿,这出身应该说就不是微贱了,那么唐高宗和武则天在当时为什么不大力宣传其母系的高贵出身呢?

武则天的出身,当时实际上已有定论。骆宾王就说她“地实寒微”。圣历元年(公元689年)突厥默啜起兵,也说“我可汗当嫁天子儿,武氏小姓,门户不敌”。武则天自己也知道她出身寒微,在这一问题上特别敏感,不愿看到别人“卑我诸武”。从这一心理状态出发,结合在争立皇后时受反对派攻击的出身问题,据推测武则天在被立为皇后之后,就开始编造她的出身了。可能由于父系一支不易编造,于是就只编造了母系的高贵出身。关于这一点,尚无确切史料证明,但似乎也有一点线索。《新唐书》卷76《后妃上·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传》中说武则天在经过残酷斗争后被立为皇后,然后,“后乃制《外戚诫》献诸朝,解释讥噪”。我们要注意“讥噪”二字。也许是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后,朝廷上下不服,议论纷纷,讥讽者有之,喧噪者也有。为了平息这种场面,武则天就找了些文人,替她编出了出身经历,以《外戚诫》的形式公布于众,对众人的疑问作出解释。到李峤作《攀龙台碑》,这个故事就编得比较圆满了。

李峤在《攀龙台碑》中说:“时帝(指武则天之父武士彟)先缺中闱,高祖亲为求偶,谓帝曰:‘隋纳言遂宁公杨达,才为英杰,地则膏腴,今有女贤明,可以辅德……’于是特降纶言,俾成姻对。高祖自为帝婚主。”这段碑文显然不真实,所以后之修史者都不予采用,因此我们在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关于唐高祖的事迹中,绝找不出有关这次主婚活动的任何记载。但是武则天及她的御用文人们仍在刻意宣传这一出身。

武则天可说是中华盛世贞观与开元的承前启后者,她的一生如此绚烂多姿,叱咤风云、纵横天下数十载,令无数英雄竞折腰,对中国后世社会产生了莫大的影响,那么,在今人心目中,她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我们究竟应如何看待这个曾经站在权力巅峰的女人呢?

新旧《唐书》中有关武则天之母杨氏出于隋宗室杨达的记载总共只有两处。一处是《新唐书》卷100《杨恭仁传》,及临朝,武承嗣武攸宁相继用事。后曰:“要欲我家及外氏常一人为宰相。乃以(杨)执柔同中书门下三品”。武承嗣罢相是在如意(692年)元年,武攸宁为相则在圣历(698年)初年,都在武则天称帝之后,杨执柔为相更在其后。这时武则天编造的出身故事已经完善,所以虽然杨执柔本人极无足称,但仍要以这个“外家”为相,以显示她母族出身的可信。其用心显然在于宣传而不在授职。另一条记载见《旧唐书》卷52《后妃传下·玄宗元献皇后杨氏传》(参见《新唐书》卷76《后妃传上》)。《传》中说皇后杨氏“曾祖士达,隋纳言,天授中以则天母族,追封士达为郑王,赠太尉”。“天授(690年)中”,武则天已为皇帝,因此这种所谓的“追封”也就具有了明显的宣传意义。以上两条史料显示的只是武则天编造身世以后的宣传,因此即使任杨执柔为相、以及追封杨达都是事实,也并不意味着武则天之母出身于隋宗室就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