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五千年地理之谜全集
13794800000008

第8章 千奇百怪的地形地貌(7)

为什么海螺沟冰川分布如此之低呢?

素有“沙漠绿洲”、“沙海明珠”和“天然野生动植物基因库”等诸多美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青沟,以奇特的地貌、茂密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湖泊和周边地区广袤的沙漠,以及当地蒙古族独特的接待礼仪和饮食习惯构成的自然生态和民俗旅游产品,不仅在内蒙古享有盛誉,而且在大半个东北也名声鹊起。

在本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在干旱少雨、土质疏松的北方沙漠地带,何以出现这样大的沟壑?沟内又何以天然生长着如此众多的“非本地”树种?是先有沟后有树,还是先有树后有沟?这些千古之谜不知引得多少专家学者竞相前来考察、论证,但结果依旧莫衷一是,难以定论。

为解开这些谜团,保护区自己的林业工程师潘树文先生也进行了长期的考察和潜心研究。他在2001年7月发表的《大青沟的成因及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来源探讨》一文,以翔实的论据和严谨的推理论证,阐述了他先有树后有沟,而沟又是由于地震造成地壳断裂,地表下陷而生成的这一目前最有说服力的见解,得到普遍认同。

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通辽市科左后旗境内,距旗政府所在地甘旗卡镇25公里,总面积8183公顷。保护区境内分布着成“丫”形交汇的两条沟谷,即大青沟和小青沟,沟长24公里,宽300—400米,深50—100米。在两条沟谷内由泉水汇集成两条溪流,常年不结冻,两条溪流汇合后进入柳河流域。

这里地貌怪异,沟深林密,景观奇特。沟外是连绵百里的半固定沙丘,气温干燥,植被稀少,沟内则绿树繁茂,冬暖夏凉。沟底水源丰富,上千眼泉水汇集成小溪、小河,四季常流,更有小青湖面积较大,宛若世外桃源。“五月杏花六月桑,八月山里红到家,”这里到处闪烁着生命的灵光。春天百花齐放,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枫叶似火,冬天云雾蒸腾。大青沟的气候十分宜人,是一处理想的旅游、避暑、消闲、度假的胜地。每到盛夏季节,八百里沙海热浪翻滚,可一步入大青沟则暑气顿消,心旷神怡。若在冬季,北国千里冰封,雪花飘舞,沟底却温暖如春,泉水叮咚,沟里沟外,两种气候,两个世界。

大青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发现植物709种。其中木本植物122种,草本植物587种。在两条沟壑内分布着天然珍贵阔叶林、国家二级珍贵树种核桃楸、水曲柳等树种。沟壑外坨甸地带是人工针叶和天然阔叶混交林。由于具有保存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多种动物和鸟类在这里栖息繁衍。目前发现的野生动物有野猪、狍子、狼、梅花鹿、狐狸等。据考察,大青沟境内仅食虫益鸟就有9目17科38种,如啄木鸟、杜鹃、云雀、山雀、伯劳等。

大青沟保护区是科尔沁沙地中仅存的一块原始森林植物群落,它包括三大植物群落:大果榆植物群落、蒙古栎植物群落、水曲柳植物群落,依次分布在大青沟的沟上、沟坡和沟底。它的存在对研究我国北方古地理、古植被、古气候以及科尔沁沙地森林演绎规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始森林内,奇花异树,溪流潺潺,纯乎自然。“夫妻树”、“五兄弟”等自然景观更是天作之美。

大青沟沟美,陡峭俊秀;水美,沟谷之内泉水潺潺,山水之间灵光闪动;雾美,清晨团团云雾时远时近,或浓或淡,山水在云雾间增添了朦胧之美;花美,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粉白的杏花,名贵的大花芍兰,素有北国梅花之称的南蛇藤等应有尽有;树美,树木种类繁多,有的苍翠挺拔,有的形态怪异,英姿绰约,尤以枫林秋色而闻名。金秋时节,站在沟头,放眼远眺两岸沟坡层林尽染,色彩纷呈,似两幅巨大的画卷展现在眼前,真可谓不是香山,胜似香山。

总之,大青沟地形地貌的形成并保持至今,大青沟及大青沟地区原始完好的自然生态状况,是亿万年来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生态衍进、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自然遗产。

这里的石头为什么会唱歌

石头会唱歌,会唱歌的石头重庆有很多。日前,中国洞穴、地质专家朱顺知向媒体透露,重庆市巴南区丰盛镇惊现我国最大的响石带,长达3000余米。

丰盛是重庆南部一块藏在深山里的神秘之地,这里岩溶洼地、石林成串成片,还有地下河水系统密如蜘蛛网,天坑、漏斗、溶洞成群分布,构成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应重庆市巴南区政府的邀请,以中国洞穴、地质专家朱顺知为组长的科考探险队日前对巴南区丰盛镇进行了地质考察。

当科考队来到丰盛镇东山西坡时,一枚黄褐色的椭圆形石头引起了科考队员的注意,当一队员拿在手里摇时,石头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啊!这颗石头会唱歌。”该队员兴奋地叫起来。随后专家们以紫云寺为中心进行了仔细搜索,发现遍地都分布着大小不同的这类石头,小者如蚕豆、核桃,大的比油橙还要大,形态各异,呈圆形、有的呈长条形及各种不规则形状。

经专家鉴定,这是国内罕见的响石。据介绍,响石是观赏石中的珍品,十分罕见,发声是因其石腹中空,有固体或者液体物质在内,摇起来就会发出声响。据清乾隆时期历史文献记载:“响石,中含红子,摇之,声如玉沙……”此次在丰盛发现的响石有两种,一种是石头体内含有颗粒,被称为石响石;另一种石头体内含有液体,被称为水响石,而此次发现的一颗重达10公斤的石响石,要用双手抱着摇才能听见声响。

据专家考证,国内至今尚未发现成片、成带的响石产地,此次在重庆市巴南丰盛发现的响石带长达3000余米,堪称我国最大的响石带,十分罕见。

岩石为什么会生蛋

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一个叫姑鲁坡脚姑挂村的地方。三都水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森林覆盖面积达44%,县府三合镇依山傍水,海拔450多米。

村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几个圆滑的石蛋,这些石蛋大小不一,非常沉重,村民们经常坐在石蛋上休息喝茶。听我们要看岩石生蛋,热情的吴氏村民主动为我们当向导,带我们来到山谷中一小溪旁,只见溪旁平整的岩壁上三三两两的排列着向外突出的圆溜光滑的石蛋!我们一时激动,竟忘了疲劳,连忙拍照。石蛋斜线排列,靠左下的那个即将“出生”。

待我们忙完,坐在田埂上休息时,吴村民说,这不算多,山上悬岩处更多。山被苍翠的树木全部覆盖,坡度70多度,几乎是直上直下,令多少探险者望而却步。但探索欲望支撑着我们,一定要上去看个明白。吴村民带着我们,几乎像猴子攀岩一样,手抓着树枝、滕条向山顶爬去。心里早忘了这样上去下来之路的危险。爬上70多米高处,在一悬岩绝壁处,吴村民指着前方说:“到了。”我们抬头一看,悬岩上一个石蛋突兀而出,映入我们的眼中。这真是岩石生蛋最壮观的地方,只见大大小小的几十个等待降生的石蛋布满了整个悬岩。就像一排母鸡按先后顺序生蛋一样,有的只露出一丁点“蛋头”,有的已露出一半,有的已挤出岩石就要降生大地。“生下”的石蛋沿着悬岩依次排列,大小不等,估计最轻者有几十千克。石蛋为青赤色,表面有如原水断面般的纹路,纹理清晰。突然,吴村民指着这个蛋说:“快生了!”果然,他轻轻一碰,石蛋脱岩而生。能亲眼目睹石蛋降生,真是意想不到的事。吴村民告诉我们:石蛋要30年左右才降生一个,我们真是吉祥有福。无意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双黄蛋构造的石蛋。

我们看到地上有一个石蛋已被开成两半,吴村民说,这是去年几个外国人上来后,为了弄清里面有什么东西,特地敲开的。对于岩石生蛋这一奇观,地质学家们考察后作出了不同的分析。香港大学地质系陈龙生先生认为,因此处山岩处在“下泥盆纪”地质层上,它的形成已有四、五亿年,在岩石最初形成和此后的挤压中,由于原始成分的差异和形状的不同在地质运动中逐渐产生。又有的地质学家分析认为,这一现象可能是沉积礴石透镜状的岩石,由于与周围岩石不同,经过亿年的沧桑风雨,它们相继脱离原岩石而产生。还有的地质学家与生物学家通过石蛋外表木纹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岩石中含矿物质的差异在地壳中受地热形成一种结晶体,在地热运动中逐渐脱离原岩石。也有的生物学家在现场观察后指出,三都县的石蛋更多像恐龙蛋,但经化验并没有恐龙基因。他们的分析均有道理,但不管怎么说,这有规律的、按秩序的在悬崖峭壁间定时生蛋的奇观足以让人着迷。

“一石成山”的大斑石

广东封开素有两广门户之称,是通往珠江三角洲和大西南的咽喉之地,是古代岭南与中原交往的重要枢纽,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封开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在这里可以看到105处古遗址,多处古墓葬,这里留下了封川古城等古建筑。从封开土地上走出了王莽的老师——汉代开岭南经学先河的陈钦、陈元父子,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南汉开国之君刘隐等名人。

在这座岭南名郡还可以欣赏到巨石——“天下第一石”大斑石。

大斑石位于封开县以东约40公里的杏花镇斑石村,有“天下第一石”之美誉的斑石高191.3米,一石成山。该石高191.3米,长1365米,宽695米,周长4100米,占地1101亩,是一个完整无缝的半球状花岗岩体,一石成山,举世无双,堪称国宝,相传,斑石是女娲娘娘练石补天时,掉下的五色石所形成的神石。

据考证,斑石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中生代,虽历经亿万年的雨淋日晒,仍是完整无缝,外表层无风化。与这块古老的巨石相比,原号称“世界第一石”的澳洲艾尔斯“红石”早已遍布缝隙洞穴,垂垂老矣。现在的斑石,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石”。被称为世界第一大石的澳洲艾尔斯红石,由于长年风雨侵蚀,出现了很深的裂缝,不再是一块完整的巨石。因此这块广东省封开县的斑石,可否晋升世界第一,引人注目。

远眺斑石,纹理从上而下,宛如瀑布从石顶轰鸣直下,壮煞游人。尤其是雨过天晴后,斑石身生五彩,斑斓缤纷,气度非凡。游客从斑石两侧登上时,山间林木葱葱,百合烂漫。在山顶左望白马(山),右眺麒麟(山),前方还有一派绿野阡陌的田园风光,让人心醉神驰。

大斑石不仅可以登,更可以攀。华南最大的户外攀岩项目就在这里。目前大斑石上共安装了11条攀岩线道。其中2条表演线道,高191米,其余9条为60多米、80多米、100多米不等,可以供专业和非专业的攀岩运动爱好者自由选择。如刀削的陡峭山壁,攀起来是有惊无险,刺激万分,让人真正领略到征服自然的感觉。

北京杏石口的石杏从何“结”来

听说北京八大处东南角有个叫“杏石口”的地方,顾名思义,有“杏”就得有花果,可来到这里,眼前却是一片光秃秃、青一色的岩石。这“杏”字从何而来?

名字叫“杏石”,“杏”“石”不分家。兴许到石头上就有文章作了。果真走进岩石细细观察,黑灰色的岩石中“结”着许许多多青绿色的杏仁状石头。这些青绿色杏石的排列称不上紧密整齐,倒也不是零星杂乱。它们多是椭圆状,大小不一,一般在0.5—3厘米之间。

“石杏”多是由石英再夹杂些方解石等矿物混合组成。石英从组成上来讲就是我们常见的砂子,它的硬度是7,而小刀才不过是5.5左右,所以小刀在它面前无能为力。石英多白色,并有玻璃般的光泽;而组成“石杏”的石英由于混有其他矿物质,因而是青绿色,质硬,无光泽。单从颜色来看,还真像我们吃的青杏。

青杏是从树上长出来的。可这些“石杏”是从何“结”出来的呢?我们调查了一下杏石口的地质构造,发现杏石口的岩石为玄武岩,属岩浆喷出岩。它是地壳深处高温熔融体的岩浆,由地壳运动喷出地表后冷却形成。因此我们在岩石中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气孔,这是因为岩浆中的气泡没有冒出来便冷却在岩浆中了。那些“石杏”正是在冷却过程中,由于一些矿物质填充到部分气孔中而形成的。可气泡是圆形的,岩石中的气孔和“石杏”却多呈椭圆状,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岩浆喷出后会四处流动,因而会把气孔定向拉长,这一点在岩石中很容易看出。所以,“石杏”的排列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一定的方向性的。这一方向正是岩浆流动方向。至于前面观察到的“石杏”往往一端稍大,也要用岩浆流动来解释。试想,一滴水在落下时,总是一头大,一头小,这是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液体流动是这样,气体也是这样,而“石杏”的形成就正是这个道理。

福建风动石的秘密在哪里

座落在东山古城东门海滨石崖上的东山风动石,一直是岛上人民最引以为荣、视如珍宝的自然奇观,是旅游者最喜爱的美景之一。东山风动石以奇、险、悬而居全国60多块风动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誉为“天下第一奇石”,现在它已经是东山岛的标志性景观。

人们常说,到了闽南,不到东山,是一件憾事;而到了东山,不到风动石,则更是一大憾事。的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