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五千年地理之谜全集
13794800000018

第18章 神秘莫测的高原林莽(2)

中国西藏地处“世界屋脊”,也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野人”在西藏高原时有出现,藏族群众称“野人”是“神”、“鬼”,叫“野人”为“米哥”,分“冈米”(雪山“野人”,也叫“雪人”)、“纳米”(森林“野人”)、“扎米”(岩石“野人”)和“米哥穷”(小“野人”)。西藏许多地方叫“熊人”的人形动物,也属“野人”范畴。目前已考察到“野人”不仅能直立行走,没有尾巴,全身有毛,似人形,而且会发出各种表示喜、怒、哀、乐的声音,还能用石头、木棒等物,模仿人干简单活。“野人”对人一般无伤害之意,除非它发现受到袭击时,才会攻击人。

早在18世纪,美国人和英国人就在喜玛拉雅山发现了“雪人”,19世纪50年代前苏联出版了专着《雪人》。中国登山队也在珠穆朗玛峰遇到过“雪人”。直至今天,“野人”仍屡见出没,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

那么,喜玛拉雅山真的有雪人吗?人们之所以相信其有是因为有许多目击者,之所以怀疑它是因为至今仍未抓到过一个真正的雪人。不过,听许多目击者所述之详细,倒也不得不信了。

1954年,《杰里梅尔》报组织的由动物学家和鸟类学家组成的雪人考察队来到尼泊尔方面喜玛拉雅山考察。考察从1月一直持续到5月。令人遗憾的是,他们从没目击过雪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收获不大。收获之一是他们找到了长达数公里的连续脚印。另一个收获是他们在潘戈保契和刻水准戈寺发现了两张带发头皮。据说是雪人的,已保存了300年之久。头发是红色和黑褐色的,顶部正中向后隆起呈尖盔状。经鉴定,这两张头皮不是人的,而是一种似人灵长类的。也许当地人并没撒谎。此外,他们还访问了当地舍尔帕族和藏族居民,请他们中的目击者说雪人的形状和行为,令考察队员们震惊的是,目击者们对雪人的描述竟惊人地相似。这意味着什么呢?

1956年,波兰记者马里安·别利茨基专程到西藏来考察雪人。他没有多少收获,只是搜罗到一些故事。他有幸找到一位自称目击过雪人的牧民,这位牧民说,1954年,他随商队从尼泊尔回西藏,走到亚东,在一个村旁的灌木林里,看到了一个浑身是毛的小雪人。马里安·别利茨基带着这些未经证实的故事,兴冲冲地返回波兰。

1958年,地质学家鲍尔德特神父随法国探险队来到喜玛拉雅山考察。在卡卢峰,他发现了一个刚刚踩出的足印,那只脚一定相当大,长三十几厘米,宽十几厘米。当时他特别兴奋,以为朝思暮想的雪人就在不远处,他一定能荣幸地见到它。可是,在附近找了半天,也没见雪人的踪影。他难免有些沮丧。

1958年,美国登山队的一个队员在喜玛拉雅山南面的一条小河旁,看到了一个披头散发正在吃青蛙的雪人。

1960年,一支由埃·希拉里率领的探险队,在喜玛拉雅山孔江寺庙发现了雪人的一块带发头皮。

波兰人对他们的记者马里安·别利茨基带回的故事并不满足,流淌在他们民族血管里浪漫的血液使他们再度向喜玛拉雅山发起冲击。1975年,他们又组织了一个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在珠峰南面他们的大本营附近,他们发现了雪人的脚印。据说,在此之前,附近村庄的一个舍尔帕姑娘到这儿来放过牛,就是在这儿,姑娘和牦牛遇到了雪人。雪人高约1.67米,满头棕黑头发。它是突然从旁边蹿出来的,张牙舞爪地奔向牦牛,咬断了牦牛的喉管。波兰人既听到了故事,又得到了脚印,他们觉得不虚此行。

女孩叙述了当时的经过:“那是我16岁那年。一天下午,我到我家南面山上放牦牛。那儿的草好。牦牛吃得很认真,我没什么事儿,就一边哼着小曲,一边看前面那座人形山。突然,我听到身后有脚步声,回头一看,原来是个浑身长毛的怪人,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呢,那家伙就到我眼前了。听大人说过我们这一带有雪人,我想这家伙就是雪人吧。我想这下子算完了,据说雪人见了女孩子就抢,抢回去给他们当压寨夫人,供它们糟蹋。可是,那家伙并没理我,从我身边过去,直奔牦牛。真是一物降一物,平时凶悍威猛的牦牛在那家伙面前一点神气劲儿都没有了,剩下的只有紧张,我看它都有点哆嗦。雪人并没因为它哆嗦驯服就放过它,而是扑过去,照着它的脖子下面就是一口。血直往外喷。雪人用嘴堵住了咬开的口子,咕噜咕噜地往肚子里吸着血。看着那家伙这副凶相,我被吓瘫了,萎缩在地上起不来。我想,它喝完了牦牛血,就该来对付我了。我只有等死。它猛吸了一阵后,可能是牦牛血管里的血被它吸得差不多了,就站起身来。也许它还觉得没过瘾,就抡起大手,照着牦牛的脑袋劈去。这家伙也不知道有多大的劲儿,只这一掌,就把牦牛的脑袋劈碎了,脑浆子都被劈了出来。我想我可能一分钟的活头儿都没有。它转过身来,瞅了瞅我,我瞅着它。它满嘴是血,脸上身上也有血,样子真吓人。出乎我意料的是,它没奔我来,而是转过身去,朝着山上的树林走去。”

揭开西藏“金字塔群”之谜

最近,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第18期发表了一篇惊人的报道:《西藏的神秘金字塔》。这篇文章说,去年8月至10月,一批俄科学家到了中国西藏,结果发现了世界最大的金字塔群。

考察组组长穆尔达舍夫称:“我们总共发现了100多座金字塔和各种古迹,它们分布在海拔6714米高的冈仁波齐峰周围。金字塔形状各异和规模之大令人惊叹不已。据粗略统计,它们的高度约为100米至1800米不等,而埃及最大的奇阿普斯金字塔为146米。整个金字塔群非常古老,因此损坏得很厉害。但是经仔细观察可以弄清金字塔的轮廓,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是石头结构的,有凹面或平面。我们还发现巨大的石头人体雕像。因此完全可以有根据地说:在西藏存在着主要由金字塔组成的古建筑群。”

文章还说,为了怕把西藏的山当成了金字塔,他们向电脑输送了金字塔和山的图片,然后将其主要轮廓勾画出来,这样就能区别哪是山,哪是金字塔了。另外,他们发现的金字塔是阶梯式的,而周围的山峰没有这种结构,因此不会将山错当成是金字塔。

如果俄科学家在西藏发现的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群,这可不是小事,它不仅要改写西藏的历史,而且也将改写亚洲的历史。可又是些什么样的人,有力量能在海拔6000多米的高山上,建起座座1800米高的金字塔呢?如此大规模的历史遗迹,为什么中国科学家及祖祖辈辈生活在高原上的西藏人民就没发现呢?

说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的第一个感觉是震惊!

冈底斯山是一条与喜马拉雅山脉并行的重要山脉,它的主峰就是冈仁波齐峰,位于普兰县境内。这座山是藏民心目中的“神山”,山下的玛旁雍错被称作“圣湖”,每年朝神转山的人不断。山的周围有喇嘛塔、玛尼堆、石刻经文等人文景观。冈仁波齐峰虽不是藏地最高的山峰但却很有名气。如果真有大规模金字塔存在,不会等到今天才会被发现。

杨教授1974年去雅鲁藏布江源头考察时到过该峰。考察结果表明:冈仁波齐峰是由岩性软硬相间的砾岩层组成的,不同岩性的地层一层层平铺叠聚。冈仁波齐峰是强烈上升的断块山体,在冰雪、暴雨等寒冻风化侵蚀和冲刷下,山地形成了一系列台阶状的金字塔形、锥状形、方山形、台桌状形等地貌造型。这些结论在他们出版的《西藏冰川地貌》专着中都有论述。

至于俄科学家把金字塔和山的图片输入电脑,叠在一起勾出的轮廓线,杨逸畴认为:从图片上看,带雪的山地是真实的,问题是根据山地的轮廓再叠加上想像中的金字塔形态的轮廓,用高科技的重叠技术加以勾画,太牵强,混淆了事实真相,这里有太多主观臆想成分。仔细看就会发现,所谓金字塔建筑的正面门或窗,其实是因水平地层块状剥落凹陷造成的黑色影像。

对于《西藏的神秘金字塔》这篇报道,杨逸畴的结论是:金字塔是有特定历史文化意义的、状如方锥形的古建筑物,是人文的东西。俄罗斯科学家在西藏发现的不是金字塔,而是金字塔地形地貌,是纯自然的东西。

他最后笑着说,如果谁不服气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到冈仁波齐峰去,找一个典型的“金字塔”打孔开挖,进行考古证明。如果真是金字塔,一定会收集到震惊世界的历史文化信息;否则,山就是山!

青藏高原积雪影响我国台风数量吗

“青藏高原冬春季的积雪越多,保护中国当年夏秋季节免受台风影响的安全系数就越高。”美国“登陆飓风研究计划制定小组”的唯一华人学者,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海洋、地质与大气科学系教授谢立安最新研究称。

越洋采访中,谢立安教授告诉记者,通过详尽分析1976年到1998年之间各种天气数据后,他和同事得出这个具有很大现实指导意义的结论:青藏高原冬春季的积雪多,当年夏秋季节影响中国的台风就少;相反,青藏高原冬春季的积雪少,当年夏秋季节影响中国的台风就多。

“青藏高原积雪通过影响高原上的热力过程改变连接高原和西太平洋的大气环流,进而影响西太平洋台风是否能够登陆中国。”谢立安教授解释说,青藏高原积雪少的年份,由于雪融化要消耗热量,雪更能反射太阳能,当年夏天青藏高原对大气加热就强,结果上升的空气就越多,在西太平洋下沉的空气就越多,越有利于台风西移,登陆中国的台风就会较多。而青藏高原积雪多的年份,则正好相反。

据卫星观测的资料显示,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青藏高原积雪面积比常年偏少。据此,并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台风的因素,谢立安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员预测,今年登陆中国的台风偏多(正常为3到4个台风),8月1日的预测显示,今年登陆中国的台风将达5到7个,超过正常年份50%左右。

据悉,谢立安教授正在给中国气象局和上海台风研究所提建议,推动一项关于“台风预测、风险评估及对策”的综合研究计划。这份研究目前已经公开发表在着名权威科学杂志《新科学家》和《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上。

青藏高原无人区探秘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它北起昆仑,南至喜马拉雅,西迄喀喇昆仑,东抵横断山,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达4500米左右。青藏高原是一个由一系列高山大脉组成的大高原,由北而南,主要的山脉有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许多山岭的高度在海拔6000米以上,其中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成为地球之巅。

在这片辽阔的大高原上,雪山连绵,谷地坦荡,湖泊众多,草原成片,以及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山岳里还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可是这里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4人,在高原的腹地,几乎没有人烟,极富神秘感。

这个无人区,大致位于昆仑山以南,喀喇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南北宽约三五百公里,东西长达千公里左右。地面起伏缓和,除少数高度很大的冰山雪岭外,一般相对高度只有数十米至百米;湖泊星罗棋布,而且大多是咸水湖。

无人区内,不仅气候严寒干燥,而且天气变化无常,往往在一日之内,频繁交替地出现晴、雨、雹、雷、风、雪等多种气象奇观。刚才还是阳光绚丽,一会儿出现漫天风雪,转眼又是晴空万里;有时白云缓缓飘动,但刹那间,满天变得灰白一片,接着落下雪霰来着冰雹;而同时,在不远的地方,仍是阳光明媚,白云悠悠,两地相距不远,但天气情景,判若两个世界。

此外,还经常出现“雨”和“夜雨”等气象奇特现象。这是由于高原大气中的水分含量少,朵朵的云彩,似有雨,又不见雨,“只有空中雨,不见落地来”。也就是说云中的雨滴,还没有降落到地面,就在空中被蒸发掉了。这种现象称为“雨幡”。在高原上,即使是多雨季节,白天出门可以不带雨具,也决不会遭到雨淋,可是,晚上出门雨具就必备无疑了。因为白天常常万里无云,阳光普照,但一到傍晚,乌云就滚滚而来,而且愈来愈厚,愈来愈低,一会儿,雷雨大作,午夜三四点钟达到高峰,待东方发白,雨渐渐停止,中午前后,云开日出,天空又呈现一片湛蓝。这种现象称为“夜雨”。在青藏高原及其无人区,夜雨量约占总降水量的一半左右。夜雨的形成,主要与局部地形条件有关。在高原上,白天强烈的光照,引起空气的对流,在天空形成一片片浓厚的积云,因气温较高,云层中的小水滴容易蒸发、消散,所以白天以晴空或少云为主。但到了夜晚,地面温度骤降,山坡上冷空气迅速下沉,导致空气交换,水气又较充足,为成云致雨提供了条件。云层内的不稳定,使水气饱和凝结,同时加速小水滴的碰撞合并,最终形成降水。

青藏高原无人区位于中纬度的内陆,地势高亢,属于高寒气候地带。这里四季如冬,年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要低10-18℃,最热月的平均温度低于8℃,甚至6℃,几乎同北极圈内夏季的温度相当。因此,即使在七八月间,高原上仍有雪花纷飞,山峰上还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