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五千年地理之谜全集
13794800000012

第12章 姿态万千的名山大川(2)

华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代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高祖、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皇帝均到华山举行过封禅、祭祀大典。华山道教源远流长,门派显赫,为道教十大洞天中第四洞天。山上现存72个悬空洞,皆为道家早期活动遗迹。现存道观20余处,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有“巨灵擘山”、“劈山救母”、“吹箫引凤”等神话传说,还有无数的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光照千古的墨宝丹青。

“巫山云雨”是否因三峡蓄水截断

一代伟人毛泽东当年畅想三峡工程,以诗人的豪迈挥毫写下“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如今三峡工程开始蓄水,西江石壁已立,高峡平湖即出,但专家说,巫山云雨并不会因此而被截断。

相传楚怀王在梦中与巫山神女相会,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有“巫山云雨”之说。唐代着名诗人元稹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后来,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截断巫山云雨”,“巫山云雨”更加名扬天下。

巫山云以虚无缥缈、变化多端而着名,雨中或雨后都会出现。在巫山县城遥望长江对面的巫峡,或沿江而下穿越巫峡,都能看到云雾缠绕在半山腰,或飘浮于江面上,奇妙而动人。

在巫山县气象局工作了20多年的王国政介绍,除了巫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暖湿气候区之外,巫山特殊的地形地势是巫山云不同于其他云的主要原因。巫峡山高峡窄,长达百里,气候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因此,巫山云千姿百态,变化多端。

三峡大坝于6月1日下闸蓄水后,长江三峡的水位每天大约上涨3米。“但是巫山云雨不会被截断,反而会更加多姿多彩。”巫山县旅游局局长龚立说。

王国政、龚立等解释说,即使到三峡工程最高水位175米,巫峡的长江水面也只抬高70米左右,而长江两岸的高山多在900米至2000米,因此高山峡谷的地形地势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形成巫山云雨的基本条件也没有受到影响。

峨眉山“佛光”之谜

当游客站在峨眉山金顶背向太阳而立,而前下方又弥漫着云雾时,有时会在前下方的天幕上,看到一个外红内紫的彩色光环,中间显现出观者的身影,且人动影随,人去环空。即使两人拥抱在一起,每个人也只能看到各自的身影。这就是四川峨眉山神奇的“佛光”现象。这种“佛光”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佛光,是峨眉山举世闻名的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四大奇观中最奇特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在其他地方极为罕见,但却在峨眉山经常出现,一年中平均会出现60多次,多的时候一年甚至出现80多次,因此人们又把它称之为“峨眉宝光”。千百年来,“峨眉宝光”驰名古今中外,佛教的渲染使其更富有传奇色彩和神秘感,吸引着无数的好奇者。许多人都试图对神秘的“佛光”做出科学解释。

佛家认为,要与佛有缘的人,才能看到此光,因为佛光是从佛的眉宇间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清代康熙皇帝还特地题写“玉毫光”三字,赐予佛光常现的金顶华藏寺。

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佛光引起中外科学界的重视并展开专题研究,是近百年来的事情。中国学者魏福平教授认为:佛光是日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障碍物的边缘或空隙间产生的展衍现象,即衍射作用而形成的。当云层较厚时,日光在射透云层后,会受到云层深处的水滴或冰晶的反射。这种反射在穿过云雾表面时,在微小的水滴边缘产生的衍射现象,有一部分光束会偏离原来的放射方向,其偏离的角度与水滴直径成反比,而与各色光的波长成正比。于是,不同的单色光就逐渐扩散开来,在人们的眼前,出现一个彩色的光环。

为什么会形成环形的光反应,而且与同样形成环的彩虹又不一样呢?

这是因为只有位于某个“光锥”面的单色光,才能为人的肉眼所能见到,而且自己所站的位置,即“光锥”的视夹角大约为9度,而彩虹的视夹角达84度。同时光在衍射时,光波愈短其偏离的角度就愈大,所以佛光色彩的层次分布,一般呈紫色在外,红色在内,愈接近中心部位,色彩的能辨程度就逐渐减弱,到了光环中心就像一面发光的彩色玻璃镜。再由于衍射和漫反射的复杂作用,佛光的色相往往不像彩虹那样清晰分明,而是像水彩画那样湿润地融合在一起。

又为什么只能看到自己的身影呢?主要原因是:虽然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点很多,但人们各自所见的光环,只是各自眼睛所视为顶点的那个光锥面的水滴或冰晶点的作用的结果。就如同各自对照着一面小圆镜,自然照见的也就是各自的身影了。至于出现影随人动,人去环空的景象,则是佛光中“摄身光”的原理,至今尚无科学解释,还需要仁人智士深入研究、探讨,给大家一个清楚明白。

三霄娘娘是否曾在峨眉山显圣

在风光秀丽的峨眉山上有个三霄洞,这里曾是供奉三霄娘娘的佛门胜地。但一场致使72人瞬间惨死的神秘事件把一切都改变了。

1937年秋季的一天,一群善男信女为祝贺演空和尚出任三霄洞住持,捐款铸造了一口大铜钟,千里迢迢送到这里。下午3点,为朝贺三霄娘娘,众人又唱起了围鼓《三霄计摆黄河阵》,演空和尚忙制止说:“佛地要静,吵闹了三霄娘娘是要降罪的。”大家情绪高涨,根本就听不进去。此时,洞内到处点燃了蜡烛,大家拥挤在一起,边唱边跳,顿时人声鼎沸,鼓声震天,钟声长鸣,洞内则是灯火辉煌、烟雾缭绕。突然间,洞内一声巨响,刹时漆黑一片,一股水桶粗的黄色火焰,像火龙似的从洞底喷薄而出,当场就有72人身亡。

消息传到峨眉山所在的峨眉、富顺两县后,两县县长吓得胆颤心惊,面如土色,火速到三霄洞调查原因,结果没有结论,只好下令封闭了三霄洞,将遇难的72人埋在三霄洞外,拆毁了洞外的三霄娘娘庙,禁止游人到此游玩。当时,成都《新新新闻》周刊还以《峨眉山三霄洞惨案,三霄娘娘显圣,七十余人丧生》为题,报道了这一震惊巴蜀的惨案。

几十年过去了,这里路断人稀,成为令人生畏之处。三霄洞外杂草丛生,“三霄洞”三个大字还依稀可辨。从洞口往里走约三百米处,还有两具尸骨架。洞口两边各有一尊菩萨,已经面目全非。那口铜钟已被人从洞口推到崖下,至今还躺在那里。

三霄洞惨案曾引起很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当时,四川有一个大学教授专程到峨眉山三霄洞实地探查案件始末,并察看了各个深洞。他的推断认为:是摆围鼓的鼓声、唱闹声,震动了洞内的瘴气所致。最近有不少学者提出疑问,瘴气不会爆炸,原因是在洞内遍点灯火,耗尽氧气,导致瓦斯爆炸。总之,众说纷坛,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还是个谜。

李白为九华山定名之谜

九华山是坐落在中国安徽、长江南边的一座佛教名山。它与五台山、峨眉山、舟山普陀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佛教圣地。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播出的《走进九华山》,其中《九华山志》让观众从地理的视角领略了“九华圣境”;在《地藏九华》讲述了新罗王子金乔觉的故事……其实九华山上那些古刹、小庵、佛像、砖塔等等,还有那些雄奇的山水和弯弯的山道,都有着许多传奇的故事。

九华山因新罗王子在山上苦行清修,弘法布道,而使九华山终成地藏菩萨道场,被誉为“莲花佛国”、“九华圣境”;而唐代诗人李白也曾来到九华山,驻足吟诗,改“九子山”为“九华山”,一字千金,万古流芳。他们二位,对于九华山来说,一位是“规”,一位是“矩”,规矩了九华山地理上的佛事与人文。

古代新罗的地界,就是今天的朝鲜和韩国。唐开元末,金乔觉厌倦了宫廷的权斗争和奢华生活,渡海而来,入唐求法,卓锡九华,苦行修道,广度信徒。时至德初年间,山下诸葛节等长老们,见这位外国来的和尚如此虔诚苦修,深为感动,捐资购释檀号旧寺故址,为金乔觉建寺,并沿用原名为“化成寺”。新罗王子金乔觉的母亲思念儿子,并想为他成亲,就叫他的两位舅舅来九华山劝说金乔觉回国。结果,非但外甥没有被劝动,两位舅舅也留在九华山,当了和尚。贞元十年,金乔觉圆寂,三年后,肢体软,骨节有声,颜貌如生,诵称肉身。众僧视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因其俗姓金,故称为“金地藏”。九华山从此辟为地藏菩萨道场,香火绵延,千载不绝。继金地藏之后,九华山历代先后兴建了众多的寺庙,出现了许多名僧、诗僧、画僧、书僧……德行高绝者,亦成肉身,成为九华佛国的一大奇观。

唐天宝八年冬,李白第一次到秋浦,与前来迎接他的诗友韦权舆,就是当时的县令韦仲堪一起到秋浦石门桃花坞,邀请隐居的高霁一起同上九子山。三个人途中在一位复姓夏侯名回的绅士家中小憩,受到主人盛情款待。饮宴中坐眺九子山雪景雄姿,诗人们才情激荡,即兴赋联句唱和,一气呵成,珠联璧合。现引序文如下:

青阳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华。……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

李白、高霁、韦权舆三人《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不仅一举把九子山改为九华山,同时他们的诗作,也成为九华山的传世之作,是九华山的“定名篇”。自李白为九华山定名之后,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有的筑屋隐居,有的设堂讲学,有的以文会友,有的礼佛揽胜。他们赋诗题咏,蔚然成风,积淀了九华山独特的人文。

金乔觉和李白神交九华山,使九华山有了国际性。因此,它在今天中国的四大佛教圣地中被誉为唯一的国际道场。在《走进九华山》中,纪录了许多韩国人前来朝拜的情况,纪录了“中韩佛教教育学术结缘大会”在九华山召开的盛况,纪录了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应邀来访的画面……今天的九华山不仅是佛教的国际道场、旅游圣地,更是中韩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平台。

青城山上悬在空中的佛灯

青城山上清宫旁有座神灯亭,据说在月黑之夜,山下黑漆漆的幽谷间,会倏然涌现无数点荧荧亮光。亮光时大时小,时聚时散,忽明忽灭,忽左忽右,或近或远,高者天半,低者惊地……僧道们都说这是过路的神佛手提灯笼穿行在天地之间。“灯”的颜色,一种记载为白色,一种记载为青色,也有说微带绿色的等等。

其实,佛灯不只是在青城山才有,庐山、峨眉山也都发现过佛灯。但千百年来,谁也无法解开佛灯的奥秘。1961年,着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游庐山时,曾将佛灯作为庐山大自然的三大谜题之一(另外两个谜,一是庐山云雾为何有声音,一是庐山雨为何自下往上跑),向庐山有关研究所提出来,希望科学工作者能予以研究。大家的解释五花八门:有的说这是山下灯光的折射,有的说是星光在水田里的反射,有的说是一群大萤火虫在飞舞,还有的说是山中蕴藏着能发出荧光的矿石。最占上风的说法是磷火说,认为佛灯即民间所说的‘“鬼火”,就是山中千百年来死去的动物骨骼中所含的磷质,或含磷地层释放出来的磷质,在空气中自燃所造成的。

但是磷火说的破绽不少。第一,磷火多贴近地面缓缓游动,不可能上升很高,更不会“高者天半”或“有从云出者”;二是磷火的光很弱。而庐山文殊台和青城山神灯亭的海拔皆在千米以上,峨眉金顶更超过3000米,不可能看得那么清晰。后来,有一位当过海军航空兵的郭宪玉同志又提出一个别出心裁的看法,认为佛灯是“天上的星星反射在云上的一种现象”。他说,夜间无月亮时,在云上飞行,铺天盖地的云层就像一面镜子,从上向下看,不易看到云影,只看到云反射的无数星星。飞行员在这种情况下易产生“倒飞错觉”,就是感到天地不分,甚至感到是在头朝下飞行。他联想到在月黑星灿的夜晚,若有云层飘浮在庐山大天池文殊台下,天上的星星反射在云上,就有可能出现佛灯现象了。由于半空中的云层高低不一,飘移不定,所以它反射的荧荧星光也不是固定的。也许在这个角度反射这一片,在那个角度就反射另外一片,从而造成闪烁离合、变化无穷的现象。

然而,为什么在其他山区就不能见到这种云反射星光的现象呢?而且就是在庐山、峨眉山和青城山上,也只有特定地点才能一窥佛灯的真容呢?可见这种说法尚不足以定论。加之佛灯不常出现,就是居住在山上几十年的人,也难得看见一次,因而这一千古疑案至今悬而未决。你有兴趣尝试解开佛灯的谜底吗?

天柱山为什么“峰无不奇、石无不怪”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西部,潜山县境内,它是霍山山脉主峰。因山有天柱峰,突出云霄,耸拔千仞,如柱倚天,故得名“天柱山”,还曾有潜山、皖山、皖公山、万岁山等名称。它既以雄、奇、灵、秀的自然景色吸引着古今游人,又以汉武封岳等众多古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江淮大地上第一名山。1988年,国务院批准天柱山为全国第一批44个重点风景区之一,这座古代名山又再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