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五千年地理之谜全集
13794800000011

第11章 姿态万千的名山大川(1)

珠穆朗玛峰为什么“变矮”了

8844.43米!珠峰高程(高度在测量学中叫高程)新数据于2005年10月9日正式发布。与1975年公布的8848.13米相比,此次公布的新数据降低了3.7米。“过去不是说珠峰一直在长高吗?怎么一下‘矮’了这么多?”很多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陈俊勇院士是1975年我国珠峰高程测定的方案设计者和组织者之一,还是当时测量数据计算组的组长。他说:“我并不同意珠峰降低的提法。”

他说“这3.7米数据上的差距事实上来源于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冰雪厚度测量数据的差异。1975年,测得峰顶雪深数据是0.92米,而这次测量是3.50米,两者之间相差近2.6米。“1975年,由于技术的原因,在测雪深的时候没有达到真正的岩面。”陈俊勇说,当时的数据是登顶队员潘多用标杆插入雪地,插不动了就认为是到达了岩石,这个数字正是0.92米。但这只是达到了上面雪层的覆盖。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冰雪雷达探测仪对珠峰峰顶进行了扫描探测,发现珠峰峰顶岩石上方是由密度不同的三层物质组成,最上面是积雪层,厚度大约1米;积雪层下方是冰层,厚度大约1.5米;再下面一层密度比岩石小,但是比冰层大,推断是冰和碎石的混合层,厚度大约1米。这三层加起来就是整个冰雪层的厚度3.5米。

第二部分是此次计算出的珠峰峰顶大地水准面的起算面,与1975年相比,提升了大约0.7-0.8米,也就意味着珠峰又低了0.7-0.8米。“在测量学中,高程起算面是该地大地水准面,我国则是黄海平均海平面一直延伸到珠峰下的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的计算涉及到重力场,十分复杂。”1975年,我们的资料十分有限;而今年的测量,我们利用了国际上最新的技术资料,取得了较为准确的大地水准面起算面。

第三部分是其他因素造成的差异,大约0.3米—0.4米。这些因素可能是误差原因,也可能是全球变暖导致冰雪融化、雪面下降等。

“我们这次测量,实现了五个方面的创新。”陈俊勇院士告诉记者:第一个创新是第一次大规模采用先进的GPS卫星大地测量技术,获得了高精度的基础数据;第二个创新,是改进了传统的测量方案,在峰顶交会测量中进行了激光测距,这是1975年测量中没有做到的,大大提高了精度;第三个创新,是对峰顶冰雪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雷达探测,首次获得了比较准确的冰雪层的厚度数据,误差在0.1米;第四个创新,是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力测量,测量点超过600个;第五个创新,是在珠峰大本营施放了探空气球,对珠峰高程数据进行了较为科学的气象修正。正是由于这五个方面的创新,使得这次的珠峰高程新数据“含金量十足”。

在历史上,关于珠峰高度的争论从未停止。近20年来,各国科学家就进行过十多次测量。其中比较着名的几次是:1987年,意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奥测得珠峰高程为8872米;1992年,意大利科学家乔治·普瑞迪测量出珠峰高度为8846.10米;1999年,美国“千禧年珠峰测量”计划总策划人和实施者布兰德福特·沃斯本宣布测量结果为8850米。

对于我国刚公布的数据能否被国际上普遍采用,陈俊勇院士信心十足:“只要了解我们的测量方案、测量经过、分析计算等详细情况,就会逐步接收我们的数据”。“国际上的使用要一个过程,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今天公布时起,这就是惟一权威的数据。”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说,根据测绘法,不管我们的教科书、地图册,还是其他有关的各种产品、制品,包括各种社会活动中,都要采用今天公布的新高程数据。”

地外文明曾经光临泰山吗

“泰颠来宾”和“山出器车”这两则记载分别来自《墨子》和《礼记》。假如这两则关于古代所谓神秘而能预示“祥瑞”事件的记载不完全是古人虚构出来的,它们可能意味着,一种来自宇宙深处的地外文明在人类史前时代或许访问过地球,而且“他们”的“着陆点”之一可能在中国山东省的泰山。

尽管在《墨子》一书中不乏一些荒唐的鬼神之说,但“泰颠来宾”的记载仍颇为值得注意。“泰颠来宾”中的“泰”,应指中国山东省境内的泰山;“颠”,应为“山之顶端”;“宾”有两层涵义:一是“客人”;二是“服从”。联系上下文,将“宾”理解为名词“客人”之义似更为恰当。若此则“泰颠来宾”应指有宾客来到泰山之顶。那么这些“宾客”是何许人也?

再看《礼记》中提到的“山出器车”,“器车”应指某种非自然的、人造的交通工具,但又肯定不是当时人类所制造的器具,否则就不会将它与其他神秘事物相提并论。

假如上述两则记载真的与一定的历史事实相关联,一种可能的也是最大胆的假设是,在人类史前的远古某个时代,一种来自遥远宇宙深处的地外文明曾经访问地球,其“着陆点”之一是中国的泰山,着陆时使用了专门的工具,也许类似人类登月时使用的月球车。当时曾有人目睹了这一事件,于是对这一史实的记录初期是古代先民一代代口头相传,最终形成了“泰颠来宾”和“山出器车”这样简略的文字记载。

从另一方面来看,地球的年龄是大约46亿年,人类的祖先在地球上已至少生存了300万至500万年,而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只不过约短短的5000年时间,因此假如有某种地外文明真的访问过地球,从时间尺度来说,这种“事件”发生在人类史前时代的概率要比发生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概率高出约1000倍。

可以考虑为支持上述假设的一个因素是,泰山具有独特而引人瞩目的自然地理景观。它矗立在海拔百米左右的滨海平原上,主峰海拔高度虽然只有1533米,相对高度却达1400多米。就如一些关于泰山的资料中所形容的:“山势突兀挺拔,上接云天,下临平川,俯视黄河,远望大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形象伟岸高大”。所以假如地外文明选择泰山作为着陆和勘察地球的地点,亦可说是在乎“情理”。

地外文明是中外科学界正在坚持不懈地探索的课题,对是否存在地外文明这个根本性问题尚有争论。由于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其他恒星系统之间的距离极其遥远,就算是地外文明访问过地球,但“他们”到底是从哪里来、怎样来的,这些都不是费解之谜。假如“泰颠来宾”和“山出器车”真的记载了一次发生于远古的地外文明访问地球事件,我们还应该找到那次事件与现代宇宙学、天文学、航天学、考古学等相关研究结果的衔接之点。

黄山送客松今安在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黄山十大名松之一的“送客松”,由于树龄老化虽经多种措施抢救仍然于2005年12月死亡,目前,‘接班人’已经敲定,就在距原‘送客松’50米的地方。

黄山市园林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桂剑锋说:“去年8月2日,我们在给黄山古树名木例行体检时,发现‘送客松’长势衰落,两年生针叶有发黄迹象。”桂剑锋说。位于黄山玉屏楼景区的“送客松”高4.8米,已有大约400年的树龄,是着名的迎客松的姊妹松。“与迎客松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非常珍贵。”所以,当林业局的专家发现送客松的危情之后,曾先后5次组织专家前往黄山“会诊”,并制定出一整套抢救措施。

“除去根系范围内的地被物,避免争抢营养;沿岩体坡位方向挖沟,以增强透气;对土壤进行消毒,避免病菌侵入;填充带有松树菌根菌的松林土,以增加营养;使用生根粉,促进根系生长……”为了拯救“送客松”,所有能够用于古树保护方法都被用了个遍。

很长一段时间,园林局每天都派两名专业林业技术人员看护送客松。“对确定为抽样观察的松枝,落下一根松针也都作记录。”但自然规律终究无法违抗,到了2005年12月初,送客松的树叶全部枯死。

桂剑锋分析,送客松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树龄过老,已接近黄山松的生命极限;二是送客松的所处条件极端恶劣,生长在一块天然的大岩石上。“去年的梅雨季节,黄山没有下一滴雨。”桂剑锋称,在年老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碰到干旱天气,是送客松不堪一击的主要原因。

“经过3个多月的考察,‘接班人’就基本确定了。”事实上,去年8月专家组对送客松进行全面抢救的同时,到山上物色“接班人”的工作也已展开。“候选树木要美,要健康。”在搜寻工作启动之前,园林局明确了两个标准:首先,树形要美,并与原送客松相似,利于游客拍照留念;其次,树龄要相对年轻,健康,利于持续保护。

让桂剑锋兴奋的是,符合条件的树木在3个多月后就基本选定了——一棵约200岁的“接班树”,不仅树形奇特,与原树相似,又恰好属于‘青壮年’树木。“真的是非常健康。”桂剑锋评价说。

桂剑锋透露,虽然之前也曾考虑,着名的景点应该保留到原处,但由于原“送客松”所处的环境过于恶劣,专家们决定不移栽新选树木。“原送客松生长在一块大岩石上,只有一点点土,且在风口上。移栽后,新树的根系无法很好地扎入石缝,会增加危险性。”目前,黄山风景管理局已经开始创造新送客松的观赏环境。

据了解,除送客松之外,迎客松等黄山名松的替代树也已经找到,并被记录在册。

“‘迎客松’的‘替身’几乎和原树一模一样,只是比原树年轻,一旦名贵树木发生意外,它们就会成为替补。”桂剑锋透露,目前被记录在册、用于后备的黄山松已达89棵。

黄山现在共有古树名木800余株,为让它们能延年益寿,黄山风景区聘请专家常年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分布规律、土壤特征等进行规模普查,并建立了技术保护档案。而景区内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54棵名松古树,更是确立日常监护与技术管理负责人,实行分级挂牌管理。此外,54棵名松均已被拍照入档,以便让风景区内的专家将其形象铭记于心,更好地寻找“接班人”。

“有好的造型的黄山松,都会成为后备资源。”桂剑锋说,只要是有观赏价值的黄山松,均会被挖掘出来,或者替补黄山名树,或者开发为新的景点。他举例说,黄山的着名景点“梦笔生花”原为一棵塑料树,2003年移栽过去的真树就是当时“后备军”中的一员。

华山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五岳制度始于汉武帝,到汉宣帝正式确定五岳后,华山才最后被定为西岳。特别是汉光武帝迁都洛阳后,称华山为西岳,直至今天。“西”是指地处中原的西边,而“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

东汉班固写的《白虎通义》中说:“西岳为华山者,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生华,故曰华山。”即“华”同“获”。到了秋天万物成熟,景物美丽,因而西岳称为华山。另一种说法是,因华山山顶生长着千叶白莲花,故而得名。如韩愈的《古意》诗中所写的“太华峰顶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就是根据此传说写的。又如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说:“其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由于在古汉语里,“华”和“花”通用,故而称为华。此这一说法,在后代的不少诗文中得到赞同。如称华山形“若华之状”、“又类花兽”等。

华山,向以“奇拔峻秀”驰名海内外,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开始形成的时间,距今6亿—10亿年。那时这里的地壳发生了隆起,形成一东西狭长的陆地。约1.5亿年前,这块地带发生强烈隆起。约在7000万年前,北侧渭河平原下降,南侧上升,于是华山就“脱颖而出”,形成了许多状如刀削、拔地摩天、雄伟奇险的山峰,峭壁和刃脊形的山岭。

华山自古就有“华山自古一条道”的说法,山路奇险,逶迤崎岖,谷壁陡立,在石缝和绝壁悬崖上开凿的人工石梯,如有名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和苍龙岭等险道,云气蒸腾,寒索高悬,势若登天云梯。

华山五峰其中南峰落雁,西峰莲花,东峰朝阳,鼎峙而立,高插云霄,号称“天外三峰”;三峰之前,为中峰玉女、北峰云台,虽不及“天外三峰”,却各具风姿,而且还有70多座小峰环卫而立,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五峰中最高者为南峰(2160.5米),高居五岳之冠,形如刀削,登临绝顶,就会产生“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感觉。

峰顶俯视,南麓山岭逶迤,沟壑纵横,郁郁葱葱;北麓庙宇宏伟,亭台典雅,四季景色旖旎,变幻无穷。鸣泉、飞瀑、红叶、雪凇、云雾雨雪、峭岩青松,构成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卷,引人入胜。风光名胜有洞、岭、坪、台、崖。洞有水帘洞、朝元洞、莲花洞、紫薇洞;岭有华山多岭,如狮子岭、黑虎岭、苍龙岭、飞鱼岭;坪有华山多坪,如桃林坪、聚仙坪、莎萝坪、青柯坪、细辛坪;华山八台是:王猛台、刘玺台、三皇台、聚仙台、念砚台、朝阳台、紫气台、升表台;华山九崖是:名搭钩崖、俯渭崖、擦耳崖、冲霄崖、舍身崖、明星崖、避诏崖、日月崖、仙掌崖。另外还有华山日出苍龙行云、北斗红叶、燕子衔表、莲峰雾凇、雨雾弧光等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