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巫术往往采用诅咒对方名字的方式,人们认为名字不是人的标签,而是人本身。列维·布留尔指出: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存在着对人与其名字之间的实在的和肉体上的联系的信仰……使用人的名字,可以伤害这个人”。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2页。巫师只要知道了某个人的名字,便可以控制此人。在我国,人们对名字也很重视,认为人和名字是等同的,常以诅咒仇人的名字来达到伤害仇人的目的。白族人平时禁忌别人叫自己或长辈的名字,尤其在夜间如果被别人叫出名字,是最容易让鬼捉去的。傣族有一种铜片诅咒巫术,方法是在一块铜片上刻上仇人的名字和一段咒语,然后,弄来一条鱼,把铜片用一根线拴在鱼尾上,再把鱼放在澜沧江或水塘中。巫师认为仇人的心脏将随着鱼的游动而跳动,鱼一死,仇人也就会停止呼吸。时至今日,伤害巫术在某些愚昧无知的老百姓中还有一定的市场。
伤害巫术还常常通过诅咒仇人身上脱落的头发、指甲、衣服等来实现,如西双版纳有一少数民族在打仗时,必请巫师行巫术,方法是做一个敌人的泥像,穿上从敌方偷来的衣服,经过诅咒后,把上述泥像埋在路基上,让过往行人乱踩,以为这样可以置敌人于死地,这是模仿巫术和接触巫术的结合。凉山彝族奴隶主发现奴隶逃走,一方面派人四处追寻,另方面请巫师行伤害巫术,方法是找来该奴隶穿过的衣服,放在石磨里磨,认为奴隶会像衣服在磨里转来转去一样,找不到逃生的路,最终像衣服被磨碎一样死亡。
九、驱鬼辟邪巫术
驱鬼辟邪巫术是对一些鬼邪施行的攻击性巫术。
上古初民以为死亡、疾病、伤损以及其他不幸事故都是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的鬼魂作祟的结果。墨子认为,鬼有三种。《墨子·明鬼下》:“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其实先民认为鬼魂主要是两类,一类是自然物的灵魂,如动物的灵魂、植物的灵魂,它们到处都有;二是人的灵魂,人死为鬼。甲骨文中已多处发现“鬼”字。《礼记·祭义》对鬼的含义作了解释:“从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鬼”字的形状作了进一步分析:“鬼,人所归为鬼。从人,(甶)鬼头,从厶,鬼阴气贼害,故从私。”《尔雅》:“鬼之言归也。”《列子·天瑞篇》:“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这些解释都认为“鬼”是人死后的归宿,人死了以后,其精灵化为鬼。鬼既可以暗中保护活人,也会作祟于活人,特别是那些冤死、屈死、暴死的路头野鬼,更会加害于人。所以先民对鬼十分恐惧。
为了战胜这些鬼邪,他们发明了驱鬼辟邪巫术。巫师头戴面具,手执利器,口念咒语,载歌载舞,亦舞亦蹈,乱砍乱杀,以为这样就可以驱除疫鬼,保证人畜平安。这种驱鬼辟邪巫术古代称之“傩”。《礼记》:“傩,人所以逐疫鬼也。”高诱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按《玉篇》解:“傩,假借字,惊驱疫疠鬼。”关于傩的起源,据《古今事类全书》卷十二载,传说颛顼氏有三子,死后都成为疫鬼,一个居江水中为溺鬼,一个居若水中为罔两鬼,一个居人宫室中,善惊小儿为小鬼,于是命令祀官于腊月举行驱鬼、辟邪巫术,以驱疫鬼。
我国殷商至周秦时代,宫廷和民间都要举行大规模的傩礼。商代在腊祭即在阴阳之交的农历十二月时举行傩礼,其形式是方相氏(大巫师)用凶恶的十二神兽面具装身护面,狰狞威武地跳神施法,借助神力逐尽阴气为阳导。到了周代,不仅宫廷每年要举行三次傩礼,民间也十分盛行。据《周礼·夏官·司马》载:举行傩礼时,“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塘以戈四隅,驱方良。”巫师头戴有四只金光闪闪眼睛的假面具,身穿红裤黑衣,蒙着熊皮的手拿着戈和盾牌,带领一群人边歌边舞,到各室驱鬼,如遇大丧,则到墓室跳跃呼号驱疫。又据《论语·乡党》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注:“孔曰:傩,驱遂疫鬼。恐惊祖先,故朝服立于庙之阼阶。”当施行驱鬼辟邪巫术的队伍来到孔子祖庙门口时,孔子惟恐巫师的装扮和驱鬼歌舞惊动了祖先之灵,赶紧穿上朝服站在祖庙的阶上守护。从这里既可以看到驱鬼巫术的吓人气氛,也可以看到人们对傩礼的重视。
汉代以后,每年腊月举行傩礼。《后汉书·律历志》:“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之交,劳农大腊,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役。”由方相氏率领十二兽神和一百二十名侲子(10-12岁的小孩),皆赤帻皂制,执大鼗,边歌边舞,共同驱鬼,然后再到宫外,涌向河边,把火把投入河里,实际上是用火把鬼赶到河里。唐代的宫廷傩礼规模更大,有几百人参加,其中的“侲子”戴有面具,进行各种表演。到了宋代,宫廷傩礼中已没有了方相氏和十二兽,而出现了由教坊伶人装扮的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小妹、六丁、六甲等。
解放后,傩礼在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地继续流行。贵州铜仁地区至今存在一种原始傩礼,表演的傩坛巫师头戴面具,载歌载舞,竭力发出各种声音,如牛角声,师刀声,锣鼓声、咒语、歌声,声调时高时低,时而短促,时而拉长,颇有些吓人。
《淮南子·诠言》:“鬼畏桃。”桃木坚硬而有弹性,可作弓和棍棒,古人常用它作武器和工具。人们相信,桃木有驱鬼消灾的巫术力量。据说,“羿死于桃棓”,像羿这样强有力的神人都死于桃木棒之下,那么魔鬼自然就更害怕桃木了,所以,我国历史上一直流传着用桃木驱鬼辟邪的巫术。《礼记·檀弓下》“君临巨丧,以巫祝桃茢执戈,(鬼)恶之也”。桃茢是用苕(苇花)作的桃木柄扫帚,它可以山林猛虎年画驱赶魔鬼邪气。桃木不仅在丧事时能发挥驱鬼作用,其他场合也同样有用。《左传·昭公十四年》:“其出(冰)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灾。”每年四月从冰窖里拿出藏冰使用时,要先用桃木作为弓和棘作的矢进行驱邪消灾巫术。《荆楚岁时记》引《风俗演义》:“度索山上有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者,缚以苇索,执以饲虎。”直至今日,有些地方人们在过年时,还要在门上挂桃人写桃符,有的将七八寸长的桃木剖半,上写祈福禳灾之辞,立于门两边地上,意在相信其辟鬼祛邪的巫术功能。
门前立有石狮的传统民居我国盛行在门上贴“镇宅神虎”和门神驱鬼祛邪的风俗。
《风俗演义》:“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虎狮威猛雄健,凶狠暴烈,人们对它们怀有深深的恐惧感和神秘感,因而许多民族崇拜老虎和狮子,供奉“虎神”、“狮神”。人们相信虎狮的威猛凶狠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威慑力量,在门上张贴“镇宅神虎”,在门前左右安放护法狮,这些都源于巫术信仰。
镌刻有八卦及咒语的葫芦形护身铜牌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诛杀了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之后,精神恍惚,常常梦见鬼来讨命,惊恐不已,命令大将秦琼、尉迟恭夜夜守门,鬼惧怕二位虎将,不敢再来。后来,画匠将秦琼、尉迟恭的像画下贴在门上,鬼仍然惧怕而不敢入宅,于是秦琼、尉迟恭就成为民间过年张贴的门神,这显然源于模仿巫术。
中国人喜欢的打鬼门神首推钟馗。钟馗的显赫与唐明皇李隆基有很大关系。据说,有一次唐明皇从骊山校场回宫,久病不愈。一天深夜,明皇梦见一身穿红衣的牛鼻子小鬼偷走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明皇的玉笛。李隆基大怒,大声斥呵,这时忽然出现一个头顶破帽、身穿蓝袍、束角带的大鬼,一下捉住小鬼,用手指剜出其两眼,然后把小鬼撕成两半吃掉了。明皇问大鬼名讳,大鬼上前奏道:“臣是终南进士钟馗,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亡,死后成为鬼王,誓除天门神秦琼、尉迟恭下恶鬼妖孽。”明皇梦醒,顿觉病体痊愈,急召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出“钟馗捉鬼图”,所画之图,竟与明皇梦中所见一模一样。明皇重赏吴道子,并将此画悬于后宰门,用以镇妖驱邪。于是,钟馗就成了头号打鬼门神,成为专门捉鬼、斩鬼、吃鬼的鬼王。他的画像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广泛欢迎,不但春节时挂钟馗像,端午节也把他请出来用以辟邪。
河南朱仙镇年画钟馗镇宅民间还有许多花样翻新的驱鬼辟邪巫术,例如凉山彝族有人生病,特别是久病不愈,通常认为是鬼邪作祟,故要请巫师苏尼施行驱鬼巫术。巫师先在火塘边摆上树枝和供品,然后他围绕火塘而行,一边敲羊皮鼓,一边请各位山神来临。一会儿,巫师忽然喊道:“鬼捉到了,把它放进陶罐里!”并迅速打开一个陶罐的封口,作把鬼放进陶罐状,然后把陶罐口封死,并大声叫道:“害人的鬼,我要烧死你!”言毕,即把陶罐中的鬼倒进火塘,并且说:“鬼啊,你等着吧!到了竹筐能盛水时你再回来!”宋兆麟:《巫与巫术》,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229页。浙江省西南部山区,许多人同钟馗杀鬼样认为,人畜生病、死伤夭折都是鬼邪作祟。鬼魂是不灭的,因此,只有采取驱赶的办法,将鬼驱出家门,驱出境外以保平安。驱鬼要请巫师,常见的驱鬼治病巫术有:
(一)送彩船。人们认为病者之所以久病不愈,是因为鬼已上门,向病人讨取吃食财帛,或者来讨取病者前世所欠债务,因此必须由巫师制作一个纸船,取病人床上脏物如头发、垫床的稻草之类,放一点在纸船上,然后巫师作法,口念咒语。咒语的内容,主要是取悦于鬼的奉承话。请神祭鬼后,由巫师请鬼上船,然后到村外将纸船烧掉,用礼送鬼出门,远去他乡。
(二)下油锅。病情特别严重,且久治无效,即说明鬼抓住病者不放,病人有生命危险,是祭送不走的恶鬼作祟,故必须采取强硬措施来对付恶鬼。巫师在病床前设炉锅,将锅内的油烧开,巫师把恶鬼捉住放进油锅内,谓之“炼鬼”,以此威吓逼走恶鬼。
(三)开架。时间在正月十五日,形式是由村中或宗祠主事人敲锣打鼓,拥着巫师(师公)挨家挨户轮流开架。师公进门,先掷“珓杯”,待掷得“圣杯”(杯一正一反)后,由户主送上“丁口本”(在红纸上写上本户男丁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师公照单逐人宣读,谓之“保人丁”,念毕户主送上点心,师公只吃一口就走,将令牌击桌三下,由户主放鞭炮相送。经过此番仪式,就意味着一切鬼邪都已赶走,家家户户均可平安无事。
(四)退煞。山民把凶死者,如溺水、枪杀、投井、上吊和夭亡者之鬼以及一切凶神恶鬼称为“煞”,认为“煞”最会作祟,遇上这些鬼会得病,叫犯“煞”,巫师驱逐这类鬼称为退煞。退煞时,巫师点上香,盛一碗清水,并面对清水念咒语:“伏以拜请退煞咒,手举清香口念经,念得上界下方都清净,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不怕流年和关煞,不怕太岁来较量,今使法水送灾殃,凶神恶煞不敢当,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念咒时用手在水碗上画符,就是写一个大写的“灵”字,咒语念完后将水四方喷洒后泼在地上,如此,恶鬼就被赶走了。参见《中国民间文化》第二集,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44-46页,第66页。
十、招魂巫术
灵魂不死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恩格斯指出:“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220页。我国春秋时代把人的灵魂区分为“魂”与“魄”两种,《左传·昭公七年》(公元前534年)子产解释伯有死后是否“能为鬼”的问题时,说:“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附形之灵,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是魄之灵;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则附气之神也。”人死之后,形魄归于地,随形体而腐烂;魂气归于天,变为鬼神而不灭。至屈原时代,又进而认为魂既可上天,也可下地,《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魂兮归来。君无下些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