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十二进位的周期。在历法上,十二进位法十分重要,因为在一太阳年中,含有由月圆到月缺再至月圆的朔望周期共十二次,因而古人便将一太阳年划分为十二个月。
干支最早用于记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组合的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称六十甲子。每一单位代表一天,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依次顺推,周而复始,循环不断。
在河南安阳殷墟已发现的数十万片刻有甲骨文字的龟甲兽骨上可以看出,殷人已经使用记日的干支占卜当日的吉凶。这些丰富的甲骨文资料中还有一些完整的六十干支表,有人推测,可能是当时的人们使用的日历牌。可见干支记日至少不晚于殷代。从文献资料看,干支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用于记日,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计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从未中断,是世界上迄今所知的应用时间最长的记日法。
古人记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等。作为岁首的月份称正月。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十二支记月,叫做月建,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配子,称建子之月,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顺推至十月为建亥之月,如此周而复始。至于以天干配合地支来记月,则相传是从唐代星命家李虚中推人祸福生死时才开始的。
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初按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后天文占星家又发明了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他们在天象的观测中发现木星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约需十二年,于是定木星为岁星,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十二个等分,叫“十二次”。岁星每年行经一个星次,十二年周而复始,是为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是为方便岁星纪年法而采用的。“太岁”是假设的岁星,与真岁星“背道而驰”,由东向西,以便同十二支的方向顺序相一致。然而木星的周期并非十二整年,而是118622年。岁星每86年便要多行一个星次,纪年走在实际天象的前面,所以后来便废而改用干支纪年。干支纪年一般认为兴自东汉,自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六十甲子周而复始,一直到现在没有中断。由此可以向上逆推,即能知道以往的某年是什么干支。
古人还根据天色将一昼夜划分为若干时段,这种记日法通行于周代。汉武帝太初以后,开始用十二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每个时辰恰当现代的两个小时,故近代又将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等于把一昼夜分成了二十四小时。
(二)阴阳五行
所谓算命要立四柱,排八字,并不是就八字干支的字面意义来进行测算,而是通过八字所包涵的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来判断一命造的祸福穷通。因此,阴阳五行说是四柱推命术的最基本的文化工具之一。
“阴阳五行”是古代中国独特的思想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这一概念可以施用于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阴阳五行说”,原本分为“阴阳说”和“五行说”,两者起源很早,各自发展,逐渐两说合流,构成阴阳五行说。
《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就包涵了阴阳的意义在内。阴阳原意为日照的向背。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阴阳由引申为气候的寒暖而上升为一个哲学概念,用来广泛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如日月、昼夜、明暗、动静、内外、寒热、雄雌、男女、刚柔、速迟、强弱等,都分属于阳阴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所以《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的作者则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天地自然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转化。阴可包涵着阳,阳也同样可以包涵着阴。
古人还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基本物质元素所构成,称为“五行”。上自星宿,下至人类,莫不赋有五行的气质。正因为五行的运动变化,才有了这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五行学说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五行的生、克变化。所谓“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中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具有生发促进作用,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谓“五行相克”(也叫“五行相胜”),是指五行中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具有克制约束的作用,相克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正因为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五行有着这种相生相克的相互作用,自然万物才可能保持它的运动和平衡。
阴阳五行原本是一种朴素的唯物的观念,到战国末年,齐人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迁之变”,从此以后,这种朴素的观念便被蒙上了一层浓重的神秘色彩。汉代,阴阳五行进一步与天人感应说结合,构成了一个更为严密的神学化体系。阴阳五行的涵义更为丰富、复杂。上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君权神授的政治学说,下至占卜、星命、相法、堪舆、中医等行当,都与阴阳五行说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干支与阴阳五行
古代星命家认为,人生命运是由人所禀赋的阴阳五行而决定的。这种理论源自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学说。天人感应说的依据就是天人皆有阴阳。阴阳的消长,则在于五行的相生相克。又由于五行生克,才使自然界四时代谢,社会上王者四政(庆、赏、刑、罚)迭用,个人四气(喜、怒、哀、乐)转换。星命家正是以天人感应说为依据,认为人身是一个“小天地”,通过测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干支所涵的阴阳五行的气质和变化,便可推知其一生之命运。
概言之,人身是由五行和合而成的,而五行在人身上的不同禀赋,又是由他出生时太阳的光线、地球的吸力、星宿的位置、气候的寒暖等多种复杂的现象决定的。出生时的自然环境不同,所禀受的五行之气也不同,因而便有了千差万别的人生命运。
五行是无法凭肉眼或触觉去观测考察的,虽“可征之于声,征之于气”,由于算命时早已经时过境迁,又如何征于声和气呢?古代的星命家有他独特的一套办法,那就是赋予天干地支以阴阳五行的意义,天干地支的不同组合,四柱、八字的不同组合,也就是阴阳五行的不同组合及其在不同时间内的生克状况。通过推算八字、干支所涵的特定的阴阳五行的状况,人生的富贵贫贱、祸福寿夭也就不难破译出来。
我们且看天干地支的阴阳配合。这种搭配比较简单,划分的原则无非是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也就是天干地支中凡逢单者均属阳性,逢双者都属阴性。
天干中,五行的属性分别为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十二地支中,寅、卯、辰属木,巳、午、未属火,辰、戌、丑、未属土,申、酉、戌属金,亥、子、丑属水。
在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的配合中,有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天干的五行比地支的五行稍强。因而,同样属木,天干的甲、乙木强于地支的寅、卯、辰木。
第二,由于干支有阴阳之分,虽同属五行之一,也有强弱的差异。属阳的要强于属阴的。
第三,地支每三字共为五行之一,其中也有区别。第一支为初兴,第二支极盛,第三支渐衰,分别代表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四,地支除它所包涵的本气之外,还兼有一个或数个天干的成分在内,因而显得更为复杂。所谓“本气”,也就是某一地支中包涵的一个代表自己性质的天干。
古代星命家为了便于记忆,将地支五行的复杂内涵编成了一首歌诀:
子宫癸水在其中,丑癸辛金己土同。
寅宫甲木秉丙戊,卯官乙木独相逢。
辰藏乙戊三分癸,巳中庚金丙戊丛。
午宫丁火并己土,未宫乙己丁共宗。
申位庚金壬水戊,酉宫辛字独丰隆。
戌宫辛金及丁戊,亥藏壬甲是真踪。
上述天干与地支的正规配合,被称为正五行。徐子平专用正五行推人命运。然而正五行在推命实践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便有了纳音五行作为补充。袁树珊《命理探原》说:“大概看日元之强弱,定用神之得失,皆以正五行为主。若欲纠偏补弊,酌盈济虚,又多参看年、月、日、时之纳音。”
关于纳音五行的宜忌,《三命通会》卷三有详细论说,有意者可以查阅。
(四)五行与五方
所谓“五方”指的是东、西、南、北加中央。五行各有其所主的方向,结合天干和地支,有以下简便易记的歌诀:
东方甲乙寅卯木,
南方丙丁巳午火,
西方庚辛申酉金,
北方壬癸亥子水,
中方戊己辰戌丑未土。
五行与五方的这种联想,有一定的自然现象为依据。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万物生长靠太阳,木性温和喜阳,故东方属木;南方气候炎热,与火的性质相近;西方是太阳落山的方位,没有阳光,不宜草木生长,当为金所克,故西方属金;北方冰天雪地,十分寒冷,类似水澄澈寒冷的性质;中方处东西南北之中间,土性中厚,故以中方为土。
五行五方观念在算命术中用途甚大。通过对八字所涵阴阳五行的推究,可以看出一个人行运利弊的方向。“木命人”往东方最为有利,往南、北亦可,然切忌西行,西行则木为金克。“火命人”直往南,往北则犯水克。“金命人”宜往西,往南则受火制。“水命人”自然是往北最佳。因此,了解五行与五方的关系,可以帮助知命人趋利避害,就吉避凶。
(五)五行与四时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五行在四时中有盛衰之别,各有其所旺的季节。
正因为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每个季节都有一个五行处于“旺”的状态,其他的五行则分别处于“相”、“休”、“囚”、“死”的状态,在命理学中称之为五行的“旺相休囚死”。“旺”者王也,为一季之主宰,也为旺盛之意;“相”为次旺,相当于辅佐王的宰相;“休”意为休然无事,也即退休、休致;“囚”为衰落被囚;“死”指被克而毫无生气。就规律而言,通常为当令者旺,我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
正因为五行在四季的运行中处于不同的状态,因而便有了宜忌吉凶的论说。袁树珊《命理探原》引述《穷通宝鉴》的内容,颇具权威性,为后世算命者多所采用。
(六)五行寄生十二宫
寄生十二官也叫十二运,是就五行与四时的关系而言的,着重解释五行在十二个月中由孕育生长到死亡绝灭的运行过程。具体办法是以天干代表五行,以地支代表月份(寅为正月,顺推到丑为十二月),将天干五行与地支月份一一对照,看某一五行在十二月中的状态。这十二种状态各有专门的名称表述,称十二宫。
绝——又叫“受气”、“胞”,“以万物在地中,未有其象,如母腹空,未有物也。”
胎——即受胎,孕育新的生命,“天地气交,氤氲造物。其物在地中萌芽始有气,如人受父母之气也。”
养——培养胚胎,也即“成形”,“万物在地中成形,如人在母腹成形也。”
长生——即出生,“万物发生向荣,如人始生而向长也。”
沭浴——又称“败”,“以万物始生,形体柔脆,易为所损,如人生后三日,以沐浴之,几至困绝也。”
冠带——渐趋成熟,如人成年可行冠礼。“万物渐荣秀,如人具衣冠也。”
临官——年壮可以出仕为官,担当大任。故曰:“如人之临官也。”
帝旺——极盛壮期,“万物成熟,如人之兴旺也。”
衰——如人至中年,盛极而衰。“万物形衰,如人之气衰也。”
病——衰之又衰。“万物病,如人之病也。”
死——“万物死,如人之死也。”
墓——遗骸入土,“又曰库,以万物成功而藏之库,如人之终而归墓也。归墓则又受气,包胎而生”,又是下一个循环。
所谓“阳干顺行,阴干逆行”,从表中月支的排列就可明白。五阳干下,月支按“子、丑、寅、卯……”的顺序顺向排列;而五阴干下,月支则是按“亥、戌、酉、申、未……”的顺序逆向排列。这种排列法可以体现同一五行在同一月份内,由于阴阳性质的不同而处于相反的状态。
这种日干比照月支,找出寄生十二宫的各种状态,用以观测一个人命运的好坏,在算命术中用得很普遍。但是不应刻板,生搬硬套,还应参看其他各种因素。故《三命通会·论五行旺相休囚死并寄生十二宫》最后说到:“凡推造化,见生旺者未必便作吉论,见休囚死绝未必便作凶言。如生旺太过,宜乎制伏;死绝不及,宜乎生扶。妙在识其通变。古以胎、生、旺、库为四贵,死、绝、病、败为四忌,余为四平,亦大概而言之。”
(七)刑、冲、害、化、合
天干地支除了它们本身所含五行的生克关系外,还因为方位及阴阳性质的因素而形成种种刑、冲、害、化、合的关系。这在推命中同样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工具之一。
刑——意为彼此刑妨,不相融和。命书云十二地支有三刑:子卯一刑;寅巳申二刑;丑戌未三刑。分开来说就是子刑卯、卯刑子;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八字或流年、大运中碰上此种情形就叫“刑”。其中子卯相刑有“无礼”的说法,故女命见之,尤为不良,十分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