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辟邪文化
13794600000025

第25章 衣、食、住、行辟邪(6)

吃饭也是室内的一项经常性的活动。每一家庭都少不了锅灶、火塘。各民族都非常尊崇火神,因为火是火种,是光明。傣族砌火塘时,要请清白的人来安火塘,主人要给客人四个鸡蛋,然后由他在预先做好的火塘架上铺上巴蕉叶,放上木板,再装泥土。贺新房仪式开始前,要由男主人立好三脚架“灶具”,女主人抱柴生火,然后由老人祷告,火塘才算安好。三脚架任何人不得移动,禁忌从锅台、火盆、三脚架上跨过。有的少数民族禁忌用脚蹬或者随意坐在灶台上边和旁边,禁忌在灶口烤脚、袜子、靴子;忌在灶火旁边吐痰擤鼻涕或往火上倒水,忌在火塘旁分娩,裸露身体,大小便或烧、洗脏物,俗以为,如果犯了这些禁忌,将会惹恼了火神爷、灶王爷,从而导致灾祸降临。汉民族十分重视建灶,浙江一带有选择吉日建灶的风俗,一般不在二八月建灶,俗谓这两月建灶不吉。建灶时应避孕妇、产妇或带孝者在场观看。以为这些人“不洁净”,会冒犯灶神,如果神灵怪罪下来,就有失火断炊的危害。河南一带很讲究建灶的方向,忌讳火门朝东、西、南三向。因为火门朝东西犯了“烧东西”的忌讳,朝南也不好,只有朝北才好。俗有“向南烧,燎太阳;向北烧,无祸殃”、“扭南烧北,金银大堆”等说法。

另外室内的某些活动和响动也是应该注意的。河北一带农家糊窗,如果在十月初一以前糊好,必须在窗上一角留一小洞,等过了这天以后再补上。因为民间相信七月十五鬼节那天,阴间把鬼放出来,让它们各处游玩,要等到十月初一再收回去。如果十月初一前糊窗不留孔,就会把鬼糊在屋里。许多少数民族都有禁忌夜间在室内玩琴、吹笛、吹哨、打锣鼓、唱山歌的习俗,以为这样会招来野鬼,唤鬼入室或者会引来百鸟和恶风,使人和庄稼受到损害。汉民族室内禁忌将两把扫帚放在一起。因为扫帚常令人想起“扫帚星”等不祥之物,又与妇人相关,恐怕两把扫帚放在一起,使其恶性魔力大增,会惹出祸事来。一般认为如此定会使夫妻不和,家运衰败。扫地时宜从外往里扫,否则会造成财气福运外流。

12.丧期外住避煞神

在中国民间,许多民族和地区都有丧期外住避煞神的风俗,即家人死后,下葬的当晚死者全家都不能在家里住,而要外出到亲戚朋友家里去住,俗称“避煞神”。民俗以为死者下葬后其灵魂便化成凶神,即“煞神”,会在下葬的当晚甚至每年这一天的晚上重返家中作祟。所以这天晚上全家都要出外躲避煞神降临时带来的灾难,避开鬼魂的侵缠。古籍中对此多有记载。《颜氏家训·风操篇》谈到:亡灵返家时子孙后代纷纷逃避,并且书符画咒,驱逐鬼魂。《夷坚志》载:“浙江之俗信巫鬼。相传人死则其魂复返。以其日测之,某月当至则尽室出避于外,各日避煞。命壮仆或僧守其庐,布灰于地,明日视其迹,云受生为人,为异物矣。”这里撒灰不仅有驱鬼的功能,还能验出鬼魂是否转生为人还是转生为异物。《海州民俗志》也载:在亡魂返家的这天晚上,全家人都要外出躲避,外出前要用竹筛筛些灶灰放在地上,以验亡魂是否回家了。相传亡人是何属相,回家时在草木灰上就留下什么动物的足迹。死者属狗则留下狗的脚印,属虎的就留下虎脚印,属蛇的则留下一条线。普米族则认为亡魂回家了,有了足印,这是好事,说明死者已经转生了,以后就不会再返家中作祟。否则,没有动物的足印,则意味着死者还是孤魂野鬼,还会回家作祟于人,预示着下一年的今天晚上,全家还要外住避煞,直至转生为止。

13.人工物辟邪镇妖

人工物是人们为满足日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日常用物,由于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人类的生存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因而人们对人工物往往会生产一种崇拜心理,赋予它们各种辟邪功能。

那些具有杀伤的武器,如刀、枪、斧、剑等,由于具有一种杀伤猎物、敌手的性能,所以也往往被认作是有避鬼镇邪功能的。民间传闻钟馗的“斩妖除魔剑”,具有让一切妖魔鬼怪见之丧命的魔力。在汉族豫北一带,办完丧事之后,家门口要放一只装满水的盆子,放一把刀在盆内,用来供孝子入家洗手洗面,据说这样可借助刀的“杀气”来消除丧葬的晦气,达到驱除鬼祟邪恶的目的。很多民族都有将剑、枪等物挂于墙壁之上的风俗,以此作为镇家之物,相信有剑、枪在屋内,不管白天黑夜,妖魔鬼怪都是不敢进屋的,可保一家人免受邪祟侵扰。民间酿酒如果多次不成功,就会认为是邪气侵犯了“酒娘”,往往要在酒缸的封口上放置一把铁制的刀、斧等物,相信刀、斧的杀伤力可以镇住邪气侵入酒缸,“酒娘”免遭侵扰,工作顺利,就能酿出甘甜的美酒。

一些生产、生活工具,如扁担、锄头、锅碗、桌椅等,如果与人相伴的时间长,人们就会相信有“神灵”、“精灵”凭附其上,即所谓“物久则灵”、“物久则精”。认为人工物的精灵如果受到了人的礼敬,会帮助人们辟邪。如许多地方的乡村有这样的俗信:在堂前放一张久用的饭桌,可充当辟邪的镇物。如果没有这样一张桌子,就会家道不稳,人口空缺,六畜不旺。反之,如果亵渎了人工物的精灵,就会遭到横祸。譬如民间相信打碎了碗盆,意味着家里要死人,此时要连续说几声“岁(碎)岁(碎)平安”、“越打越发”。据说这样就可以破解。

另有一些人工物,民间相信有天然的禳解辟邪功能。如铜镜,民间相信把它安置在宅院中,就可以“反射”邪祟。其他如爆竹、锣鼓,某些字画、纸符、塔、偶像、金属制品等,都常常被直接用来驱避鬼神、免灾祛祸。

四、行旅、社交辟邪

中国人很看重家,因为家是人们经济活动的场所,是每天辛劳后的归宿。呆在家里万事都好,出门做事则意味着离开自己的安全地带,会有一种安全失落感。人们祈求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旅途中和社交活动中能够平安无事,趋吉避凶这是很自然的事。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驱使下,千百年来形成了许多离奇有趣的辟邪文化现象。

1.行不与女人为伍

女人是世界的一半,没有女人就没有人类。然而中国古代由于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特盛,妇人往往被视为不洁之物,看成是灾祸的象征,避女人成为辟邪的一个重要原则。

古有“军中不可有女,不可与女人同坐车船”的俗语。《左传》载,郑国伐陈,陈国君主出逃,碰到大臣贾获的妻子和母亲,国君让她们上了车,但贾获却把她们都赶了下去,对陈国君主说,与女子同坐一车是不吉利的。舟山群岛一带忌讳同女人同坐一船,有俗语曰:“妇女乘船船要翻,妇女下海海要荒。”当地渔民还特别忌讳七男一女共乘一船出海。意思是七男一女乘船出海,类似“八仙过海”,恐惹恼了海龙王,会翻船的。不管在什么时候,男子绝对不可以在女子的胯下通过,即使是女子晾着的裤衩,也要尽量避开。若男子住楼下,妇人不得上楼,如一定要上楼,必须示意对方避开,否则对男人是很不吉利的。同新娘子是绝对不能相来往的,否则会有灾难。很多地方有新婚夫妇不能在娘家过夜的风俗,就是害怕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冲撞了娘家的人。其他如经期妇女、孕妇、产妇就更加被视为“晦气”之物,旅人更要尽量避免同她们在一起。

行旅避女人的辟邪心理现象的出现,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第一,是中国古代女子地位低下的反映,使男子觉得不屑与女子为伍。第二,是对女性经血的恐惧,以为“不洁”、“晦气”。第三,是性诱惑禁忌。与女子同行,容易引起性冲动从而带来灾祸。所以为求旅途的吉顺就必须避女人。

2.礼敬路神行旅安

旧时民俗以为,人在旅行途中的安全是由神掌管的。很多民族都有出门先敬路神以求吉辟邪的习俗。

中国出门祭祀路神的历史相当悠久。《礼记·祭法》载,在诸侯、大夫、嫡士的祭祀仪式中都要“行祀”这一项,可见最晚在西周之时,上层社会就有行道之祭。《吴越春秋》也记载了越国群臣送越王勾践入臣于吴,在监水拜祭路神的情景。此时行道之祀虽限于上层社会,但民间庶民为求行旅无恙,也可能会有路神之祭。到魏晋之际,祭祀路神已是通行于上下民众之中的习俗了,一直流传至今。

据说祭祀路神可在家里,也可在途中。祭祀时要备好祭器、香火。要心诚,做双手合掌姿势,口里叨念你的要求,祷求路神保佑。但在祭祀路神时要禁忌获罪受刑和身穿孝服者参加,否则冒犯路神,不仅祭祀无效,还会招灾。

祭祀路神以辟邪祟,是人们祷求旅途平安、化险为夷的一种心理愿望的反映。在旅途之中,观念里有一个路神在保佑着自己,自然会有一种安全感。

3.行夜路唾液镇鬼

民间相信,在走夜路时,如果你感到害怕,感到周围有鬼准备向你进攻,你只要吐几口唾液,连“呸”几声,便能把鬼镇住,而保夜行平安。

《海州风俗志》说,平时人们出行若遇到了旋风,就认为是野鬼向自己讨债,要赶快连连向旋风吐唾液,这样就可以把鬼掩住。当地的解释是:鬼怕血,而唾液也是津血,有人味、有阳气,所以能把鬼镇住。

古人之所以把吐唾作为旅行中的一种辟邪措施,大概还与对唾液的崇拜有关。人们在皮肤被蚊蝇叮咬或无名疼痛时,往往习惯性地往那里涂些唾液,疼痛的感觉立即会削弱减轻。劳累的时候,手上没有劲,连工具都握不住,只要往手心吐几口唾液,就感到精神饱满,力量倍增。所以人们相信唾液中含有元神,这元神既能消除人的疼痛、疲劳,就一定也能祛避鬼祟。因此,路行遇鬼,就可以用吐唾沫的办法来破解,以自己的元神精气去弹压鬼祟。

4.出门旅行择吉日

外出做事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能不能随时随地按照自己的心愿出门,却不是完全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意图决定得了的。以汉族而言,出门前常要翻翻“老皇历”,择一黄道吉日,方可上路,以为只有这样才可趋吉避凶。“老皇历”亦即《中国民历》,上面根据阴阴、五行等学说推演出了每日的吉凶,每日该做什么事忌做什么事,只要看一看依表行事就是了。河南虞城县一带有“要出走,三六九;要回家,二五八”的说法。这大概与人们对数字的吉凶含义迷信有关。古代认为2、3、5、6、8、9、10是吉利的数字,2意味着容易,3意味着“活着”,5意味着五行谐调,6代表财富,8意味着致富,9是长寿之意,10指美满幸福。因此出门、回家要选二、三、五、六、八、九日。4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意味着死亡,7则象征不顺利。有的地方则根据谐音的原则确定出门的日期,如出门做生意喜欢选在初八、十八、廿八几天,因“8”与“发”谐音。民间还相信逢七是出门最不吉利的日子,因为“七出”同“妻出”谐音。有的地方选日子,还要把出门人的属相联系起来,要选相生的日子,而不能选相克的日子。

在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这方面的信仰。如旧时珞巴族人外出前,必须在村中集体向天神献祭,并在特设的灶前烧一种叫“希日”的枝叶,烧时由巫师代表村人司祭敬酒,将“希日”朝太阳放好,再倒上酥油、酒、奶等,然后在燃烧时念诵祷词,祈求天神保佑众人出门顺利。若不行此大祭,那就犯了大忌,必将冲撞凶煞,路逢凶灾。

旧时还有出行忌月的习俗。俗说:“六、腊月出门,神仙也遭难。”其解释是六月、腊月大暑大寒,出门相当困难。

事情的发展从来不会因为日期的关系改变其进程,因此,出行择日只是一种迷信的信仰观念,人们对前面的旅途,心里感到风云莫测,于是借助信仰的支撑,求得内心的平衡。

5.出门还须择吉向

中国古时有出门选择方向的习俗,以为出门的方向是有兆示作用的。古时选择出门方向的办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年龄的大小规定出门方向的禁忌。俗有“老不上北,少不上南”、“老不入川,少不游广”、“老勿走新疆,少勿走苏杭”的说法。这是因为北方、四川、新疆地区,气候寒冷,路途遥远崎岖,不宜老者前往。而南方、广东、苏杭是繁华烟花之地,不宜少年游玩。

②避噩神法。据《阴阳书》言:“噩神日游,五日正东,六日正南;五日东南,六日西南。西北仿此。元旦出行,忌向北方。”依此可以推算到每日噩神所游的方向。有噩神云游的方向,是去不得的,去则大凶。

③罗盘法。将地盘上的红线指向水口交合之处,使磁针与天池海底线平行,然后转动圆形的天盘,待天盘静止后,观看地盘上的红线指在天盘上的什么字,然后根据字的吉凶含义。来推定行动方向的凶吉。

④占卦法。抽取卦签,根据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演绎出来的卦象和《周易·卦辞》的解释,来判断出门方向的凶吉。

⑤拆字法。根据所要去的地方的地名,行者的属相、姓名、性别等进行互解。有好的解释为吉,坏的解释为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