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观人学全书
13794400000009

第9章 流业第三(2)

汉景帝后来才想明白,吴楚七国叛乱并非是因为晁错侵削他们,其实早有反意,刘邦在世就说过吴王刘濞有反状,这次只不过是托“诛杀晁错”的名而已。校尉邓公说:“晁错削诸侯本是为皇上好,害怕七国势力太强了,到时尾大不掉,无法管制。晁错那才是安定基业、万世平稳的良策,误杀功臣,臣为陛下深感可惜。”汉景帝喟然长叹:“你说得对呀,我也恨恨不已。”

晁错因急功近利,操之过急而功未成,反遭祸。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名垂后世,但也因为急功近利,得罪权贵,招致悲惨的结局。商鞅完成学业以后,先到魏国,因不见用而去秦国。先劝秦孝公行帝道,不听;再劝行王道,又不听;为了自身前途,商鞅劝秦孝公行霸道强术,秦孝公大悦,听着听着,身体都向前倾斜到商鞅面前了,说:“帝道王道要数十百年,我等不及,我要的是迅速名扬天下。”商鞅开始变法,商鞅在秦国做了10年丞相,秦国也日渐强大起来,但秦国的宗室权贵多怨恨商鞅。

赵良趁机劝商鞅说:“您做到丞相这么大的官,是靠德行呢,还是强力和法制?《尚书》上讲:‘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您靠的就是‘力’啊。没有兵车甲士前护后拥,您不敢出门。这是危若朝露之相,还想延年益寿么?如能知时而退,并请秦王告知天下行仁道,尊老爱幼,崇尚德行,还仁政于百姓,您则隐居起来,这样才能安身太平。如仍贪慕富贵,一旦有变,天下有您立足之地吗?”商鞅不听。

当初刚定新法时,太子犯法,因不能责罚太子,商鞅就处罚了太傅与太师。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太傅与太师等告商鞅要造反,商鞅连夜逃命到关下。寻找住处时,房东告诉他,商鞅令,留宿客人必须验身,否则主人连同遭罪。商鞅长叹一声:“我定的法律原来有这么多弊病!”

商鞅后来被处以车裂之刑,全族被灭。

谋略奇才陈平

帮助刘邦打天下的人才很多,陈平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汉初杰出的谋略家,他多谋善辩,精于策划,为刘邦开创帝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陈平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喜欢读书,虽吃着粗粮杂食,却生得容色俊美,邻里乡亲对此都很奇怪。长大该成家时,富人不想把女儿嫁给他,穷人家又嫌他不爱劳动,也不肯嫁女儿给他。后来一个叫张负的有钱人,见陈平生得奇伟,就去了一趟他家,但见陈平家以破席为门,而门前却有许多长长的车轮印,遂决定把孙女嫁给陈平。张负的儿子反对,但张负说:“你见过贫穷人家中有长得像陈平那样俊美的人吗?这是奇人之相啊。”陈平因此解决了婚姻之事。

过社节时,陈平为乡亲们分肉,分得非常均匀,乡亲们称赞他说:“你是一个优秀的分肉人。”陈平说:“如果叫我分宰天下,也会如分肉一样。”

陈平先投奔到魏王咎帐下,见魏王咎不识贤才,又转到项羽麾下,有功被拜为都尉。后来项羽因司马印叛变而迁怒于陈平等人,陈平只好单身独剑抄小路跑了。在过黄河时,船公等人见陈平仪表与常人不同,又单身独行,怀疑他是逃亡的权贵将领,身上一定有金银宝贝,顿时邪念陡生。陈平见势不妙,立刻把全身脱得赤条条的,去帮他们划船。船公等人见他身无一物,才又安心做船公。

后投奔刘邦,他的言谈筹划深得刘邦心意,被拜为都尉,又擢为亚将,监督各部将领。

后来,陈平献“离间计”,刘邦给他4万两黄金,任凭他支用,而不过问。再后来,项羽手下的得力人物范增、钟离昧、周殷等都因离间而离开或背叛项羽,为楚汉相争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陈平先后六出奇计,对刘邦的军事胜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功绩可与张良媲美。

天下平定后,张良激流勇退,陈平仍留在朝中做官。刘邦临死生病期间,有人诽谤大将军樊哙,说他希望刘邦早死。刘邦大怒,令陈平去斩樊哙的头。樊哙是吕后的亲戚,陈平怕刘邦事后反悔,又得罪吕后,于是只囚禁了樊哙而没杀他。

陈平就在官场上这样机敏灵活地做事,并不动声色地得到吕太后的信任。吕太后想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死不同意。问陈平,陈平说行。于是王陵罢免,陈平升为右丞相。

到吕太后去世后,陈平又与周勃合谋逐杀诸吕,立孝文帝,遂开始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孝文帝要立陈平为右丞相,周勃其次。周勃功大,陈平担心他不服,会弄得自己很被动,就采取欲取之、先与之的策略,说周勃功劳最大,推周勃为右丞相,自己当左丞相。

后来,孝文帝问周勃:天下每年的狱案有多少?一年钱粮收支是多少?周勃都不知道。又问陈平,陈平说:“这些都该问主事的官员,狱案问廷尉,钱粮问治粟内史。”“那你干什么的呢?”孝文帝反问。陈平说:我主管他们,丞相的职责就是上辅天子,下任百官。孝文帝听了很高兴。

事后,周勃问陈平:你为什么不早教我这样回答呢?陈平说:你身为丞相,难道不知道自己的职责?周勃遂明自己不如陈平会做官,就托病回家,让陈平做了右丞相。

陈平逢乱时能出奇谋,和平时期又会四平八稳地做官,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排挤对手,是杰出的谋略人才,其德虽不如张良之流那么高远,但历史影响与作用却不逊于他们。

器能之才西门豹

刘劭根据人才的类别,把职业分为十二种: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来。

比国体次一等的人才叫器能之才,适合于一般大臣和地方官。器能之才在德行、法令、智谋方面都有一定成就,但品德不如清节家崇高,法令不如法家那么严峻,智谋不如术家之才那么宏阔奇伟,心胸目光不如国体之才宽广远大,但才能智谋都奇快而变通,能够治理一省一乡或管理一个部门,是独当一面的优秀人选。

战国时代的西门豹是器能的典型例子。

西门豹本是一个性情非常急躁的人,射箭射不中靶心,就把靶心捣碎,下围棋败了就把棋子咬碎。因为才能不小,魏文侯派他做邺县县令。为戒备自己的暴躁脾气,他在腰间扎上一条柔软的皮带,以求稳求忍求安求静。

到邺县后,发现邺县良田肥地遍野,但人口稀少,地大物博却贫穷,细细一查,知道是地方豪绅与女巫利用“河伯娶妇”在作怪,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驱除了残害盘剥乡人的地方恶霸和“河伯娶妇”的陋习,并开渠引水,兴修水利,革新吏政,邺县渐渐富裕兴盛起来。

魏文侯那边却经常听到告发西门豹的意见,说邺县官仓无存粮,钱库无金银,部队也缺少军事装备,西门豹把邺县治理得一塌糊涂。魏文侯到邺县一视察,原来果真如此,官仓没有存粮,金库没有库银,武库缺少兵器。

魏文侯很生气,责问西门豹:“你怎么搞的?说不出理由,我治你罪。”

西门豹说:“王者使百姓富裕,霸者使军队强盛,亡国之君使国库充足。邺县官仓无粮,因为粮食都积储在百姓手中,金库无银,因为银钱都在百姓衣兜里,武库无兵器,因为邺县人人皆兵,武器都在他们手上。大王如不信,请让我上楼敲鼓,看看邺县的钱财粮草兵器如何?”于是西门豹上楼敲鼓。第一阵鼓声之后,邺县百姓披盔带甲,手执兵器迅速集合到楼下,第二阵鼓声之后,另一批百姓用车装载着粮草集合到楼下。

魏文侯立刻明白了西门豹的才能政绩,龙颜大悦,请西门豹停止演习。西门豹又不同意,说:“民可信而不可欺。好不容易与他们建立信约,今天既然已集合起来,如果随便解散,老百姓会有受骗之辱。大王还记得‘千金一笑’的故事吧?燕王经常侵我疆土,掠我百姓,不如让我带兵去攻打燕国。”

魏文侯点头,于是发兵攻燕,收回了许多失地。

由此可见,属于器能的人才不只在某一方面,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全才,虽不如国体那么形象高大,声名卓着,但却有很大的作用。

盐商智取郑板桥字画

有一种人天生会经营,善理财,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如何经营、打通各种关节和缺口上。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总是有办法的”这个特点。他们头脑灵活,念头一转,哗啦哗啦就冒出主意来。王德仁智取郑板桥的字画充分了体现这种人的才能。

清代的郑板桥名气很大,脾气也怪,不肯向权贵低头折腰,既不附和权贵,也不愿卖字画给他们。如若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得不给,就把题上款一项省掉。如果题上有款,称为某兄某弟,就说明郑板桥对那人青睐有加了。

扬州有一个盐商叫王德仁,字昌义,家财万贯,却苦于得不到郑板桥的一幅正版字画,就算辗转迂回地弄到几幅,也不会有上款。这事让他耿耿于怀。于是,王德仁长期谋划,想到了一个计策。

人都有弱点,郑板桥就爱吃狗肉。如有人做得一手香喷喷的狗肉送给他,他会作一小幅字画回报,而且不收钱。

郑板桥喜欢出游,常常流连山水,乐而忘返。一天,他游到一处地方,时已过午,有点饿了。忽然听到悠扬的琴声从远处传来,他循声寻去,发现前面有一片竹林,竹林中有两三间茅屋。刚走近茅屋,一股肉香又扑鼻而来,茅屋里面有一位老者,须眉皆白,道貌俨然,正襟危坐弹琴,旁边有一个小童正在用红泥火炉炖狗肉。

郑板桥不由得垂涎三尺,对老者说:“老先生也喜欢吃狗肉?”老者说:“世间百味惟狗肉最佳,看来你也是一个知味仁者。”郑板桥深深一揖:“不敢,不敢,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老人说:“那太好了,我正愁一人无伴,负此风光。”于是便叫小童盛肉斟酒,邀郑板桥对坐豪饮。

郑板桥高兴极了,肉饱酒酣之余,想用字画作为回报。见老者四壁洁白如纸,但却空无一物,便问:“老先生四壁空空,为何不挂些字画?”老者说:“书画雅事,方今粗俗者多,听说城内有个郑板桥,人品不俗,书画也好,不知名实相副否?”郑板桥说:“在下就是郑板桥,为先生写几幅如何?”老者大喜,赶忙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纸笔,于是郑板桥当面挥毫,立成数幅,最后老者说:“贱字‘昌义’,请足下落个上款,也不枉你我今天一面之缘。”郑板桥听了不由一怔,说道:“‘昌义’是盐商王德仁的字,老先生怎么与他同号了?”老者说:“我起名字的时候他还没有生呢,是他与我同字,不是我与他同字,而且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清者清,浊者浊,这有什么关系呢?”

郑板桥见他说得在理,而且言吐不凡,于是为他落了上款,然后道谢告别而去。

第二天郑板桥一早起来,想起昨天吃狗肉的事,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于是叫一个仆人到盐商王德仁家去打听情况。仆人回来说,王德仁将郑板桥送的字画悬挂中堂,正在发柬请客,准备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呢。

原来王德仁早就调查清楚了郑板桥的饮食起居,习性爱好,以及他经常去的地方,并以重金聘请了老秀才,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等待,才抓到了这个机会,让郑板桥上当。

长龄戏县令

刘劭认为伎俩之才是法家的支流,他们也讲求法律治人,才能使一方安定,是各部大臣和地方官的有力助手。清代的长龄就是杰出的伎俩之才。

长龄,字懋亭,姓萨尔图克,蒙古正白旗人,贵族家庭出身。他历事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东征西剿,战功卓着,是清代有名的将领,最后官至大学士,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去世,享年81岁。

长龄文武全才,为人正直,最痛恨贪官污吏。嘉庆时期,他任浙江巡抚,到任不久,听说仁和县的县令贪污勒索,百姓怨声载道。一天晚饭后,他装扮成普通老百姓的模样,出衙私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