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史
13793900000026

第26章 干部教育培训的全面发展(1990年-1999年12月)(9)

市委党校原有锅炉是80年代与学员楼同时修建的。近年来,在采暖期间,多次发生停炉检修,不仅维修费用大,而且影响正常供热。在锅炉检修所的建议和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1990年耗资17万元对锅炉进行了更新。并且充分利用更新锅炉的有利条件,改建了原有浴池,把池溏改为淋浴,这样不仅更符合卫生要求,而且也解决了过去供暖、洗澡难以兼顾的矛盾。更新以后投入使用的是两吨锅炉,设计供暖面积12000平方米。随着1995年2000多平方米教学楼的建成投入使用,使供暖面积达到14000多平方米,超载2000多平方米,加重了锅炉负担,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采暖效果。1号职工住宅楼1995年4月动工修建,于1996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届时又会增加2000多平方米的采暖面积。这样,现有锅炉将无法正常使用,更新锅炉势在必行。市委党校从1995年冬季开始对锅炉进行更新,安装了4吨锅炉,于1996年10月全部结束,并经锅炉检验所验收,于1996年冬天正式投入运行。土建、设备、安装费用及户外管网改造等共耗资73万元,更新之后可供暖面积增大,锅炉超载现象消除。

(三)校舍维修粉刷

市委党校办公楼、学员楼建成使用已经10年了,由于经费困难,从未进行过粉刷维修。学员楼屋面老化,宿舍多处漏水;地处校区东北角的旧食堂大餐厅局部下沉,屋面大面积漏水。根据省委决定中提出的“校校无危漏房屋”的决定精神,市委党校对学员楼屋面进行了全面更新;对旧有餐厅进行了维修加固;对学员楼门窗、餐厅进行粉刷、油漆,对学校的办公楼、学员楼漏水处进行了维修,保证了学员、工作人员的安全,改善了卫生条件,同时也对市委党校创建文明单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回填校园

20世纪80年代初期,市委党校占地面积不到30亩,为了党校以后发展的需要,学校于1984年、1985年先后从相邻的金家庄、枣园庄征地40亩,使学校的占地面积达到将近70亩,扩展了校园的占地面积。征来的40亩地原先是周边农民的菜地,与党校学员楼、办公楼所处地平面相比,处在一个大坑之中。这40亩地被征来之后,由于党校资金紧张,无力进行后续建设,一直闲置,杂草丛生,后来分给职工每人一块,用来种菜。到1994年,学校决定对占地40亩的大坑进行回填。从1994年开始到1996年,学校花较少的资金对占地40亩(26000多平方米)的大坑陆续进行了回填,共倾倒土方3万多立方米。校园平整了,这一工程为以后党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证。

(五)路面硬化

多年来,市委党校学员楼、办公楼通往餐厅的道路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学员称之为“扬灰水泥路”,给学员就餐带来了极大不便,同时也影响校园卫生环境。1990年市委党校利用修建学员食堂的施工条件,投入了较少的经费,用砼砖铺了一条简易的人行路面,并在大门内坡度较大的路面上,铺设了防滑路面,不仅方便了学员和职工,而且也使校园卫生面貌为之改观。1993年暑假,市委党校对学员楼二楼进行了改造,为学员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筹资3.1万元,对学员楼东、南面、西二楼前面及学员楼至新餐厅的所有道路用砼块进行铺设、整修,新增硬化路面1100平方米,解决了下雨泥泞路难行、卫生状况差的问题,使校园更加整洁。并在新餐厅前面的低洼地段将修建室外热网运进的余土进行了回填,也为进一步美化校园打下了基础。

(六)教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党校教育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市(地)委,市政府(行署)领导的重视关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1979年至1989年十年间给党校投资250万元建设资金(不包括正常的行政事业经费),使党校面貌焕然一新。拥有了一栋学员宿舍楼、一栋办公楼和一栋职工家属住宅楼以及一套新建的学员食堂和其他教学、生活设施,总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包括旧平房在内),给党校创造了较好的办学条件。

但是,随着党校教育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党校教育正规化以后,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方式的改革,原有的教学设施已不适应党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教室和图书资料室等最基本、最急需的教学设施,成为办学上的一大突出矛盾。全国第二次党校工作会议和全省第三次党校工作会议后,原地委、行署就开始考虑给党校修建教学楼和其它配套设施问题,并于1984年10月27日以地委发〔1984〕88号文件向省委、省人民政府写了《关于报送天水地委党校初步设计方案的报告》,申请在1985年给党校修建一栋教学楼和图书资料楼。此后,市委组织部、市计委和市委党校又曾先后五次向省委、省计委和市人民政府写报告,请尽快解决党校教学图书资料楼问题,均因资金难落实而未能正式列入市基本建设计划。

1989年,市委党校根据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党校、省计委、教委、人事局、财政局等七个单位《关于中共中央党校附设函授学院甘肃分院一1989年招生工作的通知》精神,开办了党校函授教育。从1989-1991年三年共招收大专和本科两个层次、政治与经济两个专业学员600多人。1991年入学时有9个班次在册学员599人,由于党校函授教育实行“有指导的自学”的教学原则,面授量大,教室更成为当前的突出矛盾。

1991年4月,市委根据中发15号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加强党校建设,召开了全市党校工作会议,市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中,对市委党校培训对象和班次设置作了明确规定:今后市委党校的培训对象,主要是轮训市直机关正副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县(区)委常委,人大党员正副主任,政协党员正副主席,乡(镇)党委正副书记,正副乡(镇)长,市直机关正副科长,由市管理的企业,学校和群众团体中相当级别的干部;系统培训年轻优秀的科级党员领导干部及意识形态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根据这些不同的培训对象,市委党校将设置进修班、培训班、理论班、研究班、函授班。在形成这几种班次设置格局的同时,还要办好以乡(镇)长岗位为主的岗位培训班,并办一些适应形势和中心工作的短期轮训班以及与主管部门联合开办的专题培训班。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些培训任务,党校后勤部门要做的工作很多。根据省委决定的要求,地、市级党校“要具有与培训规模相适应的教学科研设施”,“要有四万册以上的图书资料”。

到1991年为止,市委党校在最基本的教学设施方面,只有六个临时教室,两个是百人容量的;两个是用库房代替的;还有两个,一个是四间大小的会议室,一个是双间的办公室(容量25人,也很拥挤)。不仅地点分散,而且极不规范,更严重的是数量不足。函授各班共同使用一个教室,即使调整面授时间也很困难,不得不在大餐厅上“小课”,效果不好。入学和期末考试,还要向附近中小学校租用教室,不仅增加开支,而且对工作极为不便。至于图书资料室,一直是“空白”。55000多册图书资料存放、借阅,分别临时设在办公楼、学员楼的几个楼层上,不仅对工作、阅览极为不便,而且部分图书无法上架,只得成批堆放。因此,修建教学图书资料楼是学校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市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中决定“市上根据财力的可能,应尽早安排市委党校教学图书楼的基建计划”(市委发〔1991〕28号)。市委党校教学图书楼的建设,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并得到省上拨款48万元,市财政拨款83万元,于1994年8月15日正式开工(市建一公司承建),1995年7月20日竣工,通过了市建委等有关部门的正式验收交付使用。教学楼计划投资120万元,总造价审定为131.16万元,超计划11.16万元。超支的主要原因是设计上的必要变更(如室内水平提高,砂夹石回填大量增加;基槽用毛石封水处理;小教室变大教室屋面增加抗震设计以及其他技术上的变更等等)及前期费用、室外配套水暖工程5.99万元未列入计划。教学楼总建筑面积2245平方米,砖混结构四层,每层4间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标准教室,共有16间标准教室。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后,图书室、资料室、图书采编室搬到教学楼一楼,工具书阅览室搬到教学楼二楼中间小房,图书得以集中存放,为图书的管理、教职工的借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二、三、四楼作为学员上课用教室,极大地缓解了教室的紧张局面。到1996年,市委党校共有标准教室22个,可供1200多人同时上课。

1998年市委党校开始修建图书馆楼,1999年完工交付使用。工程总造价290万元,省上拨款20.35万元,市财政拨款80万元,学员捐赠20.20万元,其余部分市委党校自筹。图书馆楼总建筑面积4208.12平方米,共五层,有10间大教室、17间标准教室、5间小教室、1间大学术报告厅、22间小办公室。

图书馆楼建成投入使用后,图书资料室由教学楼搬迁至图书馆楼一、二层,占用一楼东、西两个大教室,一、二楼两个标准教室、2个小教室、6间办公室,作为图书分类整理存放的库房及工作人员的办公室。所有的教研处室、微机房也搬迁至图书馆楼,新图书馆楼的建成使用对于改善办学条件、搞好教学设施配套、缓解教室紧张、开辟第二课堂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至此,市委党校的教学设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七)教工住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委党校基本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1994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和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党校基本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三中全会以前,市委党校除轮训干部住宿的平房和少数办公用的平房外,没有一个教室,没有一栋楼房,更谈不上职工住宅楼。1979年至1993年15年间,逐步有计划地进行了基本建设,1979至1980年投资60万元修建了面积为3101平方米的学员楼,1983至1984年投资50万元修建了面积为2918平方米的办公楼,1985至1986年投资13万元修建了面积为684平方米的教室、车库,1985至1986年投资36万元修建了面积为2262平方米的职工住宅楼。随着这些设施的建成,到1993年底,土木结构的平房和修建的砖混结构的43套楼房作为职工住宅分配给职工。

随着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教师住宅仍然很紧张,且居住条件较差。部分职工尚无家属住宅,有30多户教职工居住在条件比较差的平房内,其中有近20多户住在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的平房中,而且住得很拥挤。为了改善教职工居住条件,决定修建一栋教师住宅楼,以缓解目前职工住房的紧张局面。市委党校1995年4月19日经市房改办批准集资54万元、学校自筹70万元,修建东西走向的1号职工住宅楼,1996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并经市房改办1996年12月2日批准按1995年标准价出售给参与集资的教职工。1号职工住宅楼总建筑面积2113.20平方米,共24户,分两个单元,东西两边为大户型,面积为94.7平方米,中间为中户型,面积为81.4平方米。1997年3月17日经市房改办批准集资71万元,学校自筹112万元在1号职工住宅楼南面平行修建2号职工住宅楼,1998年6月竣工交付使用,并经房改办1998年6月29日批准按1995年标准价出售给参与集资的教职工。

2号职工住宅楼总建筑面积2642平方米,共36户,分3个单元,户均面积73.4平方米。随着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市委党校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经市委同意从有关部门(学校)招聘、选调了部分骨干教师,为了解决这些教师的住宿问题,1997年市委党校决定投资25万元在校园西南墙角依墙修建一栋二层砖混结构的单身教师宿舍楼,共2层,每层12间宿舍,1998年竣工交付使用。1998年底又在2号职工住宅楼南面修建了3号职工住宅楼,总建筑面积2898平方米,共24户,分2个单元,户均面积120.70平方米。1999年竣工交付使用。到此为止,1号、2号、3号职工住宅楼在校园东边由北向南平行摆开,形成较为集中的家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