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史
13793900000025

第25章 干部教育培训的全面发展(1990年-1999年12月)(8)

成立文艺部和体育部,作为工会组织文体活动的专门机构,组建了篮球队、排球队、羽毛球队以及乐器队,开展日常训练,组织比赛活动,带动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1995年,兴办了老年书画研究社,定期组织书画作品观摩、评比活动,掀起全校书画学习的高潮。积极支持职工参加函授、走读、自学等各类在职成人教育和各类岗位技术培训,使一大批职工获得大专以上学历,提高了职工的整体素质。1998年,党校帮扶北道区伯阳乡梁子树村新建一所村办小学。

(二)共青团工作

1996年4月,市委党校共青团总支召开表彰先进暨换届选举大会,选举张永康为团总支书记,1998年,团总支换届选举,巩志成任团总支书记,高占林任副书记。党校共青团总支成立以来,积极开展活动,在调动青年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共青团员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组织团员与离退休干部结成了30多个帮扶对子,上门为离退休人员服务,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每年组织青年团员开展向贫困村学校捐款活动,向贫困村学生送去党校青年团员的关爱。

(三)妇女工作

为了发挥女职工在教学、科研、机关管理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市委党校于1986年筹备成立校妇委会,经天水市妇联批准,1987年5月党校正式成立了第一届妇委会,高峻任妇委会主任。1990年10月,选举牛微任第二届妇委会主任。1994年,选举刘莉珍为第三届妇委会主任。1998年9月,选举蒲亚兰为第四届妇委会主任。妇委会组建以来,充分发挥“妇女之家”作用,积极组织妇女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强党校妇女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组织分工协作,广泛开展了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先后组织元旦节文艺汇演、教师节联谊舞会、国庆节卡拉OK演唱会等大型文化娱乐活动。为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业余时间,工会、共青团、妇委会还组织小型舞会、健身操、新广播体操、太极拳辅导以及球类和棋类比赛,既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广大职工的审美情趣,增强了相互团结。积极组队,多次参加了市委机关组织的各类文艺演出比赛活动,并获得好成绩。在市总工会组织的天水市乒乓球锦标赛、篮球比赛活动中,多次获得冠军。1995年,在爱国、爱市与争创一流工作的“双爱一创”活动中,校工、青、妇发动全校职工积极参与,组织百人合唱团,参加了全市“百歌颂中华”文艺演唱活动,开展了“爱我中华,爱我天水”百题知识竞赛,组织妇女参加了“全市迎95万人长跑活动”,主办了全市毛泽东纪念章和图片展览,组织职工观看保密电视教育片和《被告山杠爷》等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组织了100多人的锣鼓队、彩旗队,出动2辆汽车参加了万人纪念市领导县体制10周年庆祝大会。通过“双爱一创”活动,激发了党校职工爱国爱岗热情,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纪检监察工作

根据市委决定,1986年4月17日,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1986年4月至1993年8月,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品三兼任纪委书记。

1986年5月至1994年6月,王国祥任纪委副书记,张瑞生、胡宗寿为纪委委员。1994年3月至1996年5月,马建宏担任纪委书记。1996年5月至1999年,李建君担任纪委书记。

纪检委成立后至1999年,根据市纪检委部署,全面开展了一系列反腐倡廉活动,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对全校科级以上干部建立了廉政档案,加强了日常动态监督管理。同时,全面落实了“五个一”廉政教育长效机制中“一课”的任务,加大了惩防体系建设,在各类主体班次和中、省函学历教育中均开设了党风廉政教育课和党性修养讲座,把反腐倡廉教育全面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等内容共同安排。由校主要领导、教学骨干授课,确保每个培训班都要开设2~4个党风廉政方面的专题,不少于8~16个课时。

四、精神文明建设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1993年被秦城区人民政府评为区级文明单位,1999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

这一时期,全校上下围绕创建市级文明单位这一目标,在干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加快工作步伐,全面创建市级文明单位。克服重重困难,陆续修建了教学楼、图书馆楼、三栋职工住宅楼,整修了大礼堂、学员餐厅,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修建了小游园,兴建了花园、草坪,校容校貌焕然一新。1998年迎接了市上创建市级精神文明单位检查验收,1999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

第九节后勤保障工作

后勤工作是党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党校的基础和保障,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服务管理工作。1988年全国党校系统后勤工作经验交流会(兰州会议)以来,特别是传达贯彻中央〔1990〕15号文件和省委〔1991〕13号文件精神以来,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后勤工作随着整个党校事业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进展。全体后勤工作人员,在中央15号、省委13号和市委28号文件精神鼓舞下,在“为教学服务”、“为全体学工人员服务”、“为党校教育事业服务”的思想指导下,发扬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财务、财产、膳食、车辆管理、医疗保健服务、水电暖供应、校园绿化和学校基建维修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为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学工人员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办了一些实事,受到了学工人员的欢迎和好评。从事后勤工作的员工同教学科研人员一样,忠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在后勤岗位上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甘当无名英雄,勤勤恳恳为党校教育服务,为党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一、经费情况

经费问题,是市委党校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市委党校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拨款,实行“经费包干”(即全年预算支出由财政部门根据包干指标分月拨付)。

1990年以来,特别是党校教育正规化以来,党校教育发展较快。随着培训规模的扩大,教职工人数从1984年末的80人增至1990年的115人(含离退休人员)。学员人数从1984年前的200多人增至1990年的350多人。包干经费(不包括基建、维修、固定资产购置等专项基金)随着职工人数的增加和物价上涨因素逐年有所增加。1984年14.5万元,1985年20万元,1986年26.5万元,1987年26.5万元,1988年29.3万元,1989年37.5万元,1990年40万元,1991年42万元。虽然经费总额逐年增加,但由于工资调整以及一些补助工资的增加,用于个人部分的支出增长较快,幅度较大,而公用部分却相对下降。从公用部分和个人部分占全部经费的比例来看,公用部分1984年占48.3%,1985年占41.7%,1986年占34.2%,1987年占27%,1988年占27%,1989年占33.8%,1990年占34.7%。这种状况给市委党校经费带来很大的困难,不利于党校事业的发展。尽管在开支上始终坚持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厉行节约的原则,甚至一些必要的支出也一压再压,但仍入不敷出,不得不用学杂费收入来弥补。一些教学、工作条件很难得到改善。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电化教学基本上是“空白”,图书资料、报刊杂志订购数量一压再压;科研课题的调查无法开展;中共天水市委理论刊物《天水学刊》这一开展科研的惟一阵地的印刷费也难以支付。同时由于稿酬较低,对办刊有一定的影响;教师队伍的培训,由于经费原因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文化体育设施无力更好地改善,奖励基金几乎没有,等等。

市委党校经费的上述状况,反映了一个基本特点,虽然名曰“全额包干”的事业费,但在经费安排上实际是“行政包干型”、“保吃饭型”、“维持简单再生产(教育)型”,甚至还达不到行政管理费和教育事业费的平均水平。

教育事业费,仅与市级财政安排的教育事业费相比,市委党校也达不到平均水平。以1989年为例,全市行政管理费用预算总支出中,公用部分占全部经费的50.4%,公用部分是个人部分的101.7%;而党校事业费预算总支出中,公用部分仅占全部经费的33.8%,公用部分是个人部分的51.2%,与教育事业费相比,差距更大。1989年教育事业费预算支出总额中,公用部分占全部教育事业费的58.4%,公用部分是个人部分的140.4%。经费不足这种状况是这一时期搞好党校后勤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在专项资金的安排上,除教学楼基本投资外,在设备购置方面,亟需解决有关电教设备和图书资料室藏书用的大型书架以及教师办公用的书架、书柜,适当改善办学条件,以利党校事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物价的不断上涨,各项开支逐年增加,尽管市财政核定的包干经费指标每年有所提高,仍然难以满足办学办公的需要。广开创收渠道,弥补财政经费不足,已经迫在眉睫。1984年,天水市委党校举办脱产大专班,开始适当收取学杂费;1989年,开办函授班,经物价部门核算,收取少量学费,对住校学员收取适当的被褥拆洗费。从此,天水市委党校才逐步有了预算外收入,也就可以用预算外收入抵支经费,以后,根据预算外创收的多少,抵支经费逐年有所增加,以弥补办学办公经费的不足,缓解了经费困难,逐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和工作、生活条件。预算外收入按财政局规定实行了专户管理。

20世纪90年代初,办公经费每年为数不多,只能是“量米下锅”,在保证水电费的支出后,必要的办公用品按计划购买,分配使用。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服务项目增多,费用支出逐年上升,因此,为保障教学科研和办公的必需经费,加强管理就成为摆在财务工作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基本建设

(一)学员食堂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的办学条件,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一直比较简陋。校园、校舍以及其他教学、生活设施,都不能适应当前和党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学员食堂仍是60年代修建的土木建筑,餐厅局部下沉,大梁、房屋均出现问题,急需修建新的餐厅。根据天水市计委1990年3月7日〔1990〕012号关于《下达市委党校食堂基建计划的通知》要求,市委党校决定从1990年4月10日起在校区西南角修建面积为1085平方米、排架结构餐厅一座,省上拨款15万元,市财政拨款35万元,1991年完工交付使用。考虑到当时的办学规模,大厅前面部分作为礼堂,供职工开大会、学员上大课使用,后面部分用屏风隔开,以供学员、职工就餐使用,具有餐厅、礼堂兼用双重功能,餐厅的建成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紧张局面。1995年8月,大灶由原处校区东北角的旧餐厅迁到校区西南角的新餐厅,并新建职工灶操作间,隔壁三间为职工餐厅和客饭餐厅。回民灶迁到现职工灶操作间和原阅览室。随着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党校全方位开放办学的新情况和接待一些会议,礼堂使用十分频繁,餐厅和礼堂共用的矛盾十分突出,实际上已经没有学员餐厅。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用较少的资金解决党校当前和长远的需要,经设计研究论证,根据现已建成的食堂结构和周围环境,于1998年把当时操作间北面花园的闲置地方改造成为餐厅,面积约为290平方米,原有周围房间面积约140平方米,用作餐厅雅座,总面积440平方米。新餐厅土建、屋顶网架、采暖、大小餐厅地面装修共花费资金25万元。

(二)室外热网

1991年,市委党校扩建了室外热网,并充分利用现有锅炉的设计能力和新修的热网管道,给就近的临时教室和部分学员宿舍(平房)以及部分职工家属住宅(平房)安装了暖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和职工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