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史
13793900000017

第17章 正规化办学时期(1984年1月-1990年12月)(5)

尽管党校的基本建设有了新的起色,但并没有解决所面临的尖锐问题。截至1986年,党校在校学生有大专班、中专班、进修班、电大班五个班次,但没有正规的教室,1986年100名新生的入学又迫在眉睫。原有会议室、办公室非常有限,临时充作教室的礼堂又出现裂缝,北墙严重外倾,被天水市建筑结构研究会咨询服务部鉴定为危房,应立即停止使用,另外该建筑根本没有抗震能力,不符合抗震要求,也无加固的价值,因此申请拆除。而多次申请筹建的教学图书楼因资金紧张未能投入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党校向市政府提出了《关于修建两个百人教室的紧急报告》,为此,市政府拨款5万元,在校园内西南角赶修了两个可容纳200人的单面楼教室一幢340平方米,解决了大专班教学的急需。

1987年,甘肃省政府为了资助修建党校教学楼,特拨款15万元予以支持。同年5月、10月、12月党校多次向市政府提出了《关于请求安排教学楼资金问题的报告》,但因各种原因都没有列入计划。在等待教学楼资金的同时,党校积极利用有限资金维修学员宿舍10间180平方米,修建柴房332平方米、灶房6间55平方米,厕所一处30平方米,并完成了收发室、门卫室、大门的土建工程。

1988年12月和1989年12月,党校向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安排我校修建教学食堂的报告》,准备利用省拨15万元,请求市政府增拨款项修建。直到1990年3月7日,天水市计划委员会以天计基【1990】12号文发了《关于下达市委党校食堂基建计划的通知》,同意拆除旧礼堂及其危房1000平方米,新建食堂1085平方米。其中操作室100平方米,餐厅670平方米,食堂库房70平方米,灶管宿舍90平方米。总投资控制在50万元以内,其中46万元为工程投资,4万元为先期费用,不得擅自突破,而食堂基建工程经市建行1987年12月审核,总造价为581384.56元。为了控制在50万元以内,不得不对电气安装、操作室、职工餐厅、室外热力网进行了必要的变更和调整,才得以达到标准。至1990年底,食堂基建的土建工程及主体结构已经完成。

二、基础配套设施

(一)教学设备与办公条件不断完善

1984年,随着党校教学任务由轮训干部逐渐转向培训干部为主,实现党校教育的正规化,教学设备的更新和配套成为必要。为此,学校一方面给专职教师配备了单间办公室和必要的办公设备;另一方面又购置了录放相机、收录机、电视机、分配器、音箱等设备,并按教研室的编制购置小型录音机。1986年,维修了大批课桌和其他用具,又添置了120套单人课桌椅,并向上级提出了购置一套包括复印机在内的现代化办公设备以及价值10万元的电化教育设备的报告。1989年,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成立以后,天水市委党校成为甘肃分院的一个学区,为了搞好函授教学的面授辅导,函授部又购置了二十寸彩电两台,录放相机一台、收录机一台和部分其他设备。

(二)生活设施的完备

1986年,随着教职工的增加,为了改善单身职工的生活,学校专门开设了职工灶。同年又给几个食堂添置了许多灶具,截至1988年,党校食堂已具备了满足300余人同时就餐的炊餐具,并且拥有了许多炊事机械,包括两台fir-312型远红外面包炉、一台电冰箱、一台馒头机、一台压面机、一台和面机、一台绞肉机、一台小烤炉。

1990年,为了保持锅炉采暖工作的正常运行,特更换了锅炉,并修建了浴室,解决了党校职工洗澡的问题。

(三)水电交通逐渐配套

1984年元月,随着正规化教育的开始,学校人员增多,职工上下班及其子女上学不便,市内交通问题难以解决。为此,党校向天水地区行政公署提出了购买大桥车的申请。同年7月,甘肃省城建局分配给党校CD6540型团体客车指标一辆,价值55000元,经天水行署批准购回,极大地方便了教职工的生活。

1985年,岷山路拓建工程使党校的规划、基建、水电设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保障水电的有效运行,在此期间重新调整了水电线路。但是,党校配电室原有的一个简单的配电盘,多次烧毁配电开关,既不安全又影响教学生活。1988年,党校申请专款更换了变压器,维修了配电室,安装了两个配电柜并改线,更新了部分外线,保证了安全用电的正常运行。

1988年,行驶十余万公里的解放牌汽车因耗油量大,承载低,属淘汰型,为此以12000元予以处理,并以此款经省市专项物资控制办公室同意,在外交部购得西德产“维根”八座旧面包一辆,价值15000元。

1989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党校的通讯能力,方便职工生活,又申请安装了2门电话,更换了旧式电话,使全自动电话达到5门,提高了电话覆盖率和党校的办公效率。

(四)文娱体操器材和场地的建设

1985年大专班的开设使体育教学由业余、临时的活动成为经常的、正规的教学活动。但文体场所和体育设施极为缺乏。为此又购置了乒乓球拍1副、单杠1副、羽毛球架3副、篮球10个、排球20个、羽毛球500打、羽毛球拍20副、海绵垫2个、简易球架1副,使党校的体育器材能够满足不同场合、不同年龄职工的需求。

1987年党校征地任务的完成使党校空地大为增加,为了开展体育活动,修建临时操场9449平方米。同时,随着学员人数的增加,校学员会成立,使学校学员的业余文艺活动成为必要和经常性的,而原有的乐器完全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又购买了一套中西结合的现代乐器,活跃了学员的业余生活。

1988年,天水市委党校同有关部门联系,设计、规划修建了简易操场9个,即1个足球场、2个排球场、3个篮球场、3个羽毛球场。经过几十年努力,党校的文体设施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得以完善。

(五)环境保护和医疗卫生的发展

1984年,为了利用传统医学服务于教职工,曾筹建中药房,后因资金不足而停建。

1987年,天水市劳动局对采暖锅炉的运行情况和安全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为确保安全,特安装了超温报警装置和钠离子交换器,加强了对锅炉的水质处理,并且派锅炉操作工参加了天水市劳动局组织的学习,操作水平达到0-1级。同年,为了彻底解决家属院卫生状况,整修家属院住宅路面431平方米,西围墙排水沟50平方米,配套道路707平方米,果园两处3925平方米。

路旁植树320株。1988年,新修花坛6处1000平方米,桃园2处,校园栽种泡桐、法国梧桐、柏树1000余株,各种绿篱320平方米,校园绿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曾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截至1990年,医疗室配备主治医师1名,医师1名,医药周转金5000余元,对于维护教职工的身体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后勤服务和后勤管理

1985年以来,后勤部门在搞好学员生活服务的同时,对职工的生活也非常重视,每年从外地市场拉回副食和蔬菜,在节假日期间给学工人员打制点心,做各色熟食以及各种菜肴。平时保证教职工对馒头、开水等的需求。

党校后勤部门在进行后勤服务的同时,还抓了后勤管理和新时期后勤管理的体制改革,为保证学校正常、高效地进行各种职能活动创造和提供了较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从而保证了新时期教学任务的完成。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一支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既有好思想又有真本领的后勤工作队伍。至1988年,后勤队伍中有正式职工27人,临时工15人。在正式职工中,有共产党员9人,共青团员2人。在工作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组织生活会、学习讨论会、民主生活会和整顿作风等形式,教育后勤人员增强主人翁意识,克服后勤工作人员的各种自卑心理,在实践中贯彻搞好本职工作就是为教学、为学员、为机关工作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给后勤工作人员办实事,解决具体困难,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帮助他们在政治上进步,工作上顺心,并对先进工作者及时予以表彰。经过努力,建立了一支过硬的后勤队伍。其中,经过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贺柏堂为内科主治医师、耿琚兰为儿科医师。在炊事员队伍中张经同志早在1981年就考为三级厨师。

为了提高管理水平,1987年、1988年主管后勤的副校长魏武魁和行政处副主任焦爱友分别参加了中央党校举办的后勤管理学习班的学习。针对后勤部门的实际状况和自身的经验,1987年副校长魏武魁撰写了《坚持两个基本点搞好后勤管理工作》的论文;1988年张经发表了《如何办好党校食堂之我见》一文;主治医师贺柏堂在《天水学刊》上发表了《浅谈公费、劳保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论文,都对后勤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加强制度建设,使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逐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把后勤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后勤工作纷繁复杂,涉及面广,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为了发挥系统的整体效能,就必须有章可循、照章治理,提高管理水平。根据党校1984年制定的《行政处工作职责》所规定的财产、财务管理、集体食堂、医疗卫生、职工住房、水电交通、锅炉供暖、安全保卫、公益劳动等职责范围,充分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参考兄弟党校管理成功的经验,先后制定了《医疗室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财产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楼房管理制度》、《家属住宅区管理办法》、《服务公约》等规章制度,并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制定了一些临时措施或补充规定。

再次,正确处理供求关系,开源与节流并重,保证良好的后勤服务。党校后勤部门是供求矛盾的集中点,特别是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这个矛盾就更加突出。过去后勤部门比较注重社会效益,注重服务对象是否满意,很少关心经济利益。为此,后勤部门转变观念,以无偿供给型转变为经济核算型,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对学校的经费开支本着“统筹兼顾、勤俭节约、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和留有余地”的原则,分别轻重缓急、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少花钱,多办事。几年来,通过开办计划外班次合理收费,对计划外班次收适当的学杂费,承担会议接待以及对外有偿服务,弥补了包干经费的不足。仅1984年至1987年间,预算外收入就达30万元,对改善教学条件和职工福利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创收的过程中,校党委还专门讨论布置了“双增双节”工作,把中央党校关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分钱的号召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对全体职工及学员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责成行政后勤部门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节水、节电方面,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实行限电措施。1987年,虽然在校学员增加了17%,而水电费却节约了3800元。总之,节约与创收并重的方法,对党校后勤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

1985年以来,后勤部门先后参加了在兰州、宁波等地区召开的党校后勤管理工作座谈会和后勤改革研讨班,并提交了《加强后勤建设,更好为教学服务》的论文,对加强党校的后勤管理和改革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