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
13792900000028

第28章 伏脉

一、体象歌

【原文】

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着骨,始得其形。

【提要】

本段主要概述伏脉的脉体形象特征。

【白话解】

伏脉的脉象极为深在隐伏,沉取也难得之,必须重取推筋着骨,才能触得其脉形。

【解析】

李中梓说:“伏之为义,隐伏而不见之谓也。浮、中二候,绝无影响,虽至沉候,亦不可见,必推筋至骨,方始得见耳。”影响,在此是反响之意。伏脉显示脉位较深,浮取与中取均不应,需重按,并以适宜的压力,细心触摸才能扪及脉搏跳动。

二、主病歌

【原文】

伏脉为阴,受病入深。

伏犯左寸,血郁之症;伏居右寸,气郁之疴。

左关值伏,肝血在腹;右关值伏,寒凝水谷。

左尺伏见,疝瘕①可验;右尺伏藏,少火②消亡。

【提要】

本段主要概括伏脉的主病及寸、关、尺三部脉伏的意义。

【注释】

①疝瘕:见结脉注释。

②少火:是一种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一般指人体正常的阳气而言。

【白话解】

伏脉一般见于阴证,是病邪深入的征象。伏脉见于左寸部,是血郁引起的病证;伏脉见于右寸部,气机郁滞之证。左关部见伏脉,肝之阴血瘀积在腹;右关部见伏脉,是寒邪凝滞水谷不化。左尺部见伏脉,往往是疝瘕一类疾病所致;右尺部见伏脉,预示人体正常的阳气即将消亡。

【解析】

从歌诀对伏脉主病的总结可见,伏脉主要见于邪气内阻,深伏于里的病证。李中梓说:“故其主病,多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处,非轻浅之剂所能破其藩垣也。”临床上伏脉常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多因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亦可见于症瘕积聚、痰饮蓄积、宿食内阻及水谷不化等证。如《诊宗三昧》所言:“凡气郁血结久病,乃疝瘕、留饮、水气宿食、霍乱吐利等脉,每多沉伏,皆经脉阻滞,营卫不通之故。”寒邪伤人或肾阳虚阴寒内生所致的腹痛疝气、下利清谷、精少清冷等寒闭证,也可见伏脉,往往是伏而兼迟。

暴病出现伏脉为阴盛阳衰之象,常是厥脱的先兆;久病见之为气血亏损,阴枯阳竭之证。《脉简补义》说:“久伏至脱。”指出伏脉是疾病深重或恶化的标志之一,系因阳气脱绝,不能鼓动于脉,而致脉搏沉而不起,难以接济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