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
13792900000026

第26章 散脉

一、体象歌

【原文】

散脉浮乱,有表无里①;中候渐空,按则绝矣。

【提要】

本段主要概述散脉的脉体形象特征。

【注释】

①有表无里:表指浮部,里指沉部。轻取觉虚大,叫“有表”;重按涣散,甚至触摸不到,叫“无里”。

【白话解】

散脉的脉象浮而散乱,轻取感觉虚大,重按触摸不到;中取则渐渐感到空虚,重按则有欲绝之象。

【解析】

李中梓说:“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也。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感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也。

渐重渐无,渐轻渐有。”可见散脉的脉象特点是:轻取即有,浮大无力;稍用力中取,则渐感空虚,甚至杳然无踪;重按之则欲绝,属无根之脉。

李中梓尚引述柳氏对散脉的描述说:“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扬花散脉之象。”且总结说:“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部整齐严肃之象也。”说明散脉还有一个特点,即脉搏来去不清晰,或伴有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故曰“散似扬花无定踪”。

二、主病歌

【原文】

散为本伤,见则危殆。

左寸见散,怔忡①不寐;右寸见散,自汗淋漓。

左关之散,当有溢饮②;右关之散,胀满蛊疾③。

左尺见散,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阳消命绝。

【提要】

本段主要概括散脉的主病及寸、关、尺三部脉散的意义。

【注释】

①怔忡:见虚脉注释。

②溢饮:指饮邪停留于体表肌肤之间,以肢体浮肿、疼痛为主症。

③蛊疾:蛊疾是指由寄生虫或血吸虫等引起的臌胀病,又称蛊胀。

【白话解】

散脉是人体根本大伤的表现,一般出现在危重证候中。左寸脉散,多见心慌心悸,失眠不寐;右寸脉散,常常自汗淋漓。左关脉散,应当出现在溢饮病中;右关脉散,多是寄生虫或血吸虫等引起的腹部胀满疾患。散脉见于左尺部,属于肾水耗竭;散脉见于右尺部,是阳气消散,生命将绝之征。

【解析】

散脉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病情危重的征象。

《诊家枢要》说:“散,不聚也。为气血耗散,脏腑气绝,有病脉主虚阳不敛,又主心气不足,大抵非佳脉也。”《脉理求真》曰:“散为元气离散之象,肾绝之应。盖肾脉本沉,而脉按之反见浮散,是先天之根本已绝。”且“散为死脉,不言主病。”说明临床见到散脉的病证,病情均较危重。

现代有些医家认为散脉见于严重的心脏病,如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以及多元性室性早搏、房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