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
13792900000021

第21章 促脉

一、体象歌

【原文】

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①而蹶②,进则必死。

【提要】

本段主要概述促脉的脉体形象特征。

【注释】

①趋:快走,此言脉行急促。

②蹶:跌倒。

【白话解】

促脉的形象是脉来急促,在急数之中时有不规则的一停,如同快步行走中有时突然跌倒,如果止数渐增,则病情加重,预后不好。

【解析】

《伤寒论·辨脉法》说:“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指出促脉脉象具有搏动快,无规则歇止,自行复来三个特点。何梦瑶在《医碥》进一步指出:“数时一止,复来者曰促,如人之疾行而蹶也。”说明促脉是脉来疾数而兼有歇止的脉象,即脉率在90~160次/分之间,脉搏同时出现间歇的脉象。李中梓说:“如止数渐稀,则为病瘥;止数渐增,则为病剧。”是说如果止数渐渐减少,则病情就慢慢痊愈;止数逐渐增多,则病情加重,预后不良。

二、主病歌

【原文】

促因火亢,亦因物①停。

左寸见促,心火炎炎;右寸见促,肺鸣咯咯②。

促见左关,血滞为殃;促居右关,脾宫③食滞。

左尺逢之,遗滑④堪忧;右尺逢之,灼热为定。

【提要】

本段主要概括促脉的主病及寸、关、尺三部脉促的意义。

【注释】

①物:指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食积等。

②咯咯:象声词,与前述“炎炎”相对应,形容肺气喘粗上逆的样子。

③脾宫:指脾胃。

④遗滑:遗精或滑精。

【白话解】

促脉的形成主要是因于火热亢盛所致,也可由邪气内阻引起。如果左寸脉促,则是心火上炎之象;右寸脉促,则肺气喘粗上逆。促脉见于左关脉,是瘀血阻滞为患;促脉见于右关脉,是脾胃饮食积滞所致。左尺如见促脉,则见遗精或滑精等症;右尺如见促脉,则是虚火内灼为灾。

【解析】

促脉主阳盛实热或邪实阻滞之证。阳邪亢盛,热迫血行,故脉来急数;热灼阴津则津血衰少,心气受损,致疾行之血不相接续,故脉来间歇。若有气滞、痰饮、瘀血、食积等阻滞脉道,致脉气接续不及,亦可产生间歇。李中梓按曰:“或因气滞,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气,或内伤七情,皆能阻遏其运行之机,故虽当往来急数之时,忽见一止耳。”

李中梓说:“脏气乖违,则稽留凝泣,阻其运行之机,因而歇止者,其症为轻。若元衰惫,则阳弛阴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症为重。”说明虚证也可出现促脉,如因脏气衰微,真元衰惫,致气血不相顺接而见脉促者,其脉必促而无力。然而虚证出现促脉的远较实证为少,正如李中梓所说:“得之脏气乖违者,十之六七;得于真元衰惫者,十之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