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张院士趣谈整形与美容
13792600000005

第5章 如何进行皮肤组织的移植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无疑,皮肤对人的外貌和健康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在深度烧伤患者的创面上,如果创面过大,四周的上皮细胞生长较慢且困难,如没法爬过来,创面则难以愈合。这时,可以贴上一些患者自己的皮肤薄片,以促进创面及早愈合;或在切掉体表上生长的一大片黑痣后,再往创面上移植一块正常的全层皮肤,修补创口,这就是最简单的皮肤组织移植方法。

移植的皮片,经历了5~10天后,就可以从创面上获得营养,重新建立血液循环,最后得到成活。这种移植方法,称为游离移植。应用游离的方式来进行移植的人体组织品种繁多,除皮肤外,还有真皮层组织、脂肪、筋膜、软骨、骨骼、骨膜、角膜、血管、神经等等。整形外科医师,或其他各专业的医师,现在都广泛地使用各种自体或异体组织来修补畸形或缺损以达到修复再造的治疗目的。可以说移植医学是20世纪人类医学重要进展之一。

本部分仅就皮肤的移植作一简要介绍。

皮肤是覆盖人体表面的一层组织,但应该说它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组织,而是和肝脏、肾脏、心脏一样,是我们人体重要器官之一。在一般成年人,皮肤的总面积可达15000~17000平方厘米之巨,总的重量约占体重的1/16,故可以说它是人体上一个很大而不可缺失的器官。

皮肤除保护整个人体外,还具有神经感觉、调节体温、排泄汗液、分泌皮脂腺、防止病菌或其他有害物质的侵犯,阻止体内物质如血液、淋巴液、蛋白质和电解质的外渗,以保卫生命和维护机体与环境相适应的功能。一旦皮肤有严重的损伤,如烧伤、烫伤、挫伤而未能得到及时的补偿时,就可以产生各种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再者,如要保持体表器官外形正常,或四肢和手部等关节活动正常,也必须有完整而柔软的正常皮肤组织。

皮肤富有弹性,它的厚度因人而异,也因部位不同而有差异。一般说来,小孩和妇女的皮肤较男性薄而嫩些,老年人的皮肤因为失去弹性而松弛变薄。以部位来讲,人们常说“厚脸皮”,实际上,脸上的皮肤并不太厚;躯干部、背部、臀部的皮肤才是皮肤最厚的部位。同一肢体的内侧面要比外侧面薄得多。例如上臂内侧和大腿内侧的皮肤,不论男女老幼,都是较薄的部位。皮肤平均厚度约为2~3毫米,而眼皮和男性生殖器的皮肤最薄,只有0.5毫米左右。这些不同厚度的皮肤,对整形外科医师说来,都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不论是什么部位的皮肤,从显微镜下观察,它的组织结构都是一样的,可以分成表皮和真皮两层,真皮下方是皮下组织层。表皮层仅占整层皮肤厚度的1/3~1/4,是各种上皮细胞最密集的部位,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真皮层由3种纤维组织组成,即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给皮肤以韧性和弹性,而使之具有耐受一般的摩擦或挤压而不致造成损伤,表皮层和真皮层紧密结合,它的结合部位折叠起伏,呈波浪状,成为一个不规则的边界。皮肤的许多附属器官,如生长毛发的毛囊、分泌汗液和皮脂的汗腺及皮脂腺都生长在真皮深层,以及生长在皮下组织的浅表层。它们透过表皮层而向皮肤表面进行分泌汗液和皮脂等物质。

1 皮肤的游离移植

虽说皮肤仅是一层薄薄的组织,但在整形外科的临床工作中,还可以把它分成3种类型,分别进行采取与移植,而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和效果。按采取皮片的厚度来分,可以由薄到厚把皮肤至少分成3种不同的皮片,即刃厚皮片、中厚皮片和全厚皮片。读者们可以从皮肤的组织结构图上清楚地看出这3种皮片的采取厚度和层次,而不用我进行详细解说了。

这3种皮片,经移植成活后,各有着它们独特的用途。皮肤的带蒂移植如果把一块皮肤连同它下方的皮下组织(主要是脂肪)也按照上述的简单的“贴邮票”似的方法进行游离移植的话,由于它太厚,无法在短期内从创面上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和重建血运,这块组织在几天内必然发生坏死。

这种厚的皮肤组织,医学上称为“皮瓣”,必须用带蒂的方式来进行移植才能成活。所谓带蒂,是指它具有自带血液供应(细小动脉和回流细小静脉)的一块皮肤和皮下组织瓣,在形成和转移过程中,这带蒂部分仍然和人体相连接,连接部分就称为“蒂部”,其中含有足够供应皮瓣成活的血液循环系统。被转移的部分称为“皮瓣”,这种移植方式称之为“带蒂移植”。这种带蒂形式,就好比植物的根、茎、叶(包括花朵)3个部分。根是植物营养液的来源,茎就是皮瓣的“蒂部”,它是输送营养液的主要管道,然后就进入叶片(即花朵)的网络状微细管道内,充分供应养分,而获得枝茂、叶繁、花艳的结果。如果一旦花茎断裂,叶子和花朵也就发黄枯萎而掉落了。显然移植及成活的原理更为复杂,但皮瓣一旦成活,就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自然皮肤的原色、柔软度和弹性,与干枯僵硬的植皮不同,而且不可思议地还能在骨头上生根发芽,因此带蒂移植格外受整形外科医师的青睐。带蒂移植除了皮肤及皮下组织外,近年来还发展到连同皮下的肌肉组织(称肌皮瓣)、骨组织(称骨皮瓣)或肌肉+骨组织(称肌骨皮瓣),以及神经皮瓣等等,称得上是门类繁多,这为修残补缺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治疗手段。

皮瓣内含有大量的皮下脂肪组织,因此除了可以修补皮肤的缺损外,还可以用来保护深层的重要组织,如肌腱、肌肉、神经和骨面等的裸露,起到游离植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此外,皮瓣还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为后期进行深部组织的修复做好准备,如骨移植、神经移植、肌腱移植等手术。对于放射性溃疡、褥疮或贴近骨骼的慢性溃疡,皮瓣移植修复就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

人体的某些器官如鼻、唇、面颊、眼睑、耳壳、乳房、手指、阴茎、阴囊等如有部分或全部缺失,也必须应用皮瓣来进行移植再造,再依据各器官的特点,配合软骨、骨骼或其他组织的合并移植,来完成重建和再造,达到几乎可以乱真的效果。其他如某些洞穿性畸形,如面颊、鼻腔、气管、食管以及阴道直肠瘘、阴道尿道瘘等情况,也必须应用皮瓣或黏膜瓣来进行整复。

皮瓣的分型:从专业的角度来区分,皮瓣的类型比较复杂,这里仅作简明粗略的分类,以便读者易于理解。

(1)局部皮瓣:局部皮瓣是指在缺损或畸形部位的邻近区域设计一块皮瓣组织进行转位移植,这是一种不致妨碍邻近组织形态、功能或不致造成更显着的继发性畸形的、效果也很理想的修复方法,是整形外科医师较常应用的技术之一。它可以用“滑行”或“旋转”等方式来进行和完成。一片叶子的茎部,显示网络系统,以供应所需营养成分。是一种带蒂式滑行皮瓣,是一种双蒂式皮瓣,用来修补邻近的组织缺损畸形。显示应用邻近的皮瓣用腹部双蒂皮瓣来进行修复手背部皮肤缺损,称作远位式皮瓣。

不论是应用滑行或旋转方式,皮瓣设计时都必须注意到两点:一是皮瓣应有足够的长度以供需要,防止组织不够而缝合过紧;二是注意皮瓣的蒂部必须具有足够的宽度,以保证从蒂部来的充分血液供应和它的静脉回流,蒂部不能过狭、过紧或过度扭转,否则就可导致皮瓣远端因血供不足而发生坏死。

Z形皮瓣是另一种设计巧妙、效果显着的手术方法,它是利用两只三角形皮瓣交叉互换位置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皮瓣设计。通常称之为Z改形手术。它适用于解除直线索条状瘢痕挛缩。

(2)远位皮瓣:如果在缺损邻近部位缺少适量的正常组织设计供应皮瓣,或勉强使用后还可能在局部造成另一处明显畸形,这时就有必要使用远离缺损邻近部位的组织来设计皮瓣进行移植。举例来说,如应用腹壁双侧皮瓣来修补手背部的缺损,或在对侧下肢部设计一块皮瓣来修补另一侧小腿或足部缺损畸形(或称交叉皮瓣)。古老的用上臂皮瓣来再造鼻(印度造鼻术),也就是与远位皮瓣牢牢的固定在一起,至少3周之久,这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痛苦和不便,尤其是在开始时,患者常感到关节酸痛,夜不能眠,这对老年人和小儿更为不利。因此常会发生患者半夜里做梦,将肢体猛力挣脱,导致拉断皮瓣、手术失败的情况。此外,在皮瓣制备和移植固定过程中常会有少部分皮瓣创面组织裸露于外界,有可能发生局限性细菌感染等缺点。

(3)管状皮瓣——皮管:皮管是远位皮瓣的一种改进形式,是俄国学者Filatov在1916年首先创造的。这是一种没有创面裸露的封闭式皮瓣,是将一块长方形皮瓣的两侧创缘,向内卷拢相互缝合成一条圆柱状皮管,两端则和体部相连。我们可以在人体许多部位制备成大小不同的各种皮管。皮管制备后3周,它的血液供应循环可在两端蒂部建立,可任意切断其中一端,而将它移植到其他部位,通过一次或几次转移而进行缺损的修复。通常是将它移植到手腕部,3周后再利用手臂的广泛活动范围再移植到人体更远的部位进行修复手术。这种皮管法转移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半个世纪中是整形外科领域中最常用的修复术之一。

细心的读者们也许要问,我讲解了游离皮片植皮术和皮瓣带蒂移植术,你们是否可以把皮瓣用游离的方式来进行移植呢?这个问题假使在20余年前,我就没法回答你了。但如今却可以满怀信心地说,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我们已可以成功地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通过小血管的吻合技术(包括动脉和静脉)将人体上许多轴形皮瓣来进行游离移植,这不但是整形外科领域的一项巨大革新,更是促进许多相关外科医学发展和提高的一种外科新技术。有关显微外科技术将在下面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