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与佛有缘
13791800000019

第19章 行智慧之事是佛缘(4)

鬼子母据传是五百夜叉鬼之母,故俗称“鬼子母”。她本为古印度民间传说的恶神,与散脂大将结为夫妻,生了五百个小夜叉,专以小孩为食,危害众生,后被释迦佛所感化,成为佛教的护法神。鬼子母皈依佛门后,偏重于对妇女和儿童的保护。据佛经记载,她能保护儿童健康成长,为儿童除病消灾;能保护妇女顺利分娩,减少痛苦。鬼子母由此又被人们尊奉为“爱子母”或“爱子神”。鬼子母传入中国后,除了为佛教徒作为护法神崇奉外,还被民间当作“送子娘娘”单独供奉、礼拜。鬼子母在藏传佛教里也很受崇拜。密宗里有以鬼子母为本尊的专门修法,称“诃利帝母法”、“诃利帝母供”,是祈祷妇女顺利生产的修法。修法时念《诃利帝母经》和《诃利帝母真言经》。《诃利帝母真言经》记载其形象说:“画诃利帝母作天女像,纯金色,身着天衣,头冠璎珞,坐高台上,垂下两足。于垂足边,画二孩子,傍高台立,于二膝上各坐一孩子,以左手怀中抱一孩子,于右手中持吉祥果。”

佛门术语

四正断

断就是断除不善之法,四正断也叫四正勤。勤就是努力,就是我们要精进的项目: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为了真正远离我们要对治的这些障碍以及获得所要成就的圣道,就要四种正断精勤修习。佛教讲的精进,其实是有它的具体内涵。不是做什么认真去干就是精进,如果不是止恶行善的行为,你尽管卖命地去做,也不可以叫精进。四正断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四个字:“止恶行善”,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教旅游圣地

四川-金刚寺

金刚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传说康定跑马山等三座山是密教三怙主之圣地。公元1272年,在跑马山脚下建起了一座旧密宁玛派传承的小庙,这便是金刚寺的前身。十四世纪,由明正土司祖先和当地信众将小庙迁往康定城西面山脚下。十五世纪初,寺庙被火烧毁后,由明正土司主持,将寺庙迁于康定城西南面山脚下(即现在之寺址)。十六世纪末,莲花生大士之语密化身、大伏藏师古汝·曲杰旺修之转世——绛达。扎西道吉大师及其弟子应明正土司之邀,前来金刚寺驻锡、弘法利生,金刚寺遂成为宁玛派北传伏藏传规之道场,属宁玛派六大道场之一的藏多吉扎寺的重要分寺。寺名亦随主寺而定,通称康定金刚寺——佛教乐空双运不变洲。该寺为四合大院,其中大殿是拱斗式建筑,藏汉合壁,瑰丽雄伟,堪称一绝,寺内杨树参天、环境幽静,它同近旁的南无寺一道形成了康定南郊双璧。

清康熙、乾隆年间,明正土司颁发有关护持金刚寺的告文(现收藏在康定县档案馆内)。原寺内有佛像、经塔、法器等珍贵文物甚多,然惜毁于历次运动当中,令人扼腕。十八世纪初,由明正土司之子甲赛·白玛特确活佛主持,扩建了金刚寺。迄今,本寺已有七百余年历史,是甘孜州内最早宁玛派学修并举的寺院之一。

历史上金刚寺的主要施主是历代明正土司,金刚寺亦称为明正土司之家庙,故金刚寺曾拥有过数百年的辉煌。鼎盛时期,占地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有僧众二百余名,一年中每月都有例行的佛事活动。

大臣的改变

有一位大臣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其他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这个人。

有一位聪明的人,自告奋勇到那个大臣家里去,对那个大臣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大臣回答说:“不能盛水。”那个人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大臣说:“可以。”

于是,那个聪明人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一番话说得那个大臣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以前那个说话不太注意的大臣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佛缘悟语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之法,硬碰硬的方式,往往两败俱伤,所以有些人选择了逃避问题,忽略并不代表就没问题,只是暂时把问题隐藏了。开动脑筋,用我们的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不至于酿成后患。

佛典人物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十八罗汉是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的,十八罗汉原只有十六罗汉,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均是历史人物。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十八罗汉分别是:宾头卢突罗奢俗称“坐鹿罗汉”;迦诺迦伐磋又称“喜庆罗汉”,知一切善恶法;迦诺迦跋厘惰奢也称“举钵罗汉”;苏频陀又称“托塔罗汉”;诺矩罗又称“静坐罗汉”;跋陀罗又叫“过江罗汉”,意思为贤者;迦理迦又称“骑象罗汉”,佛的侍者;伐奢罗弗多罗又称“笑狮罗汉”,意思为“金刚子”;戍博迦又称“开心罗汉”,传说出家前是个宦者;半托迦又称“探手罗汉”;罗骺罗又称“沉思罗汉”,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那伽犀那又“挖耳罗汉”,意思为“龙军”,习惯上称“那先比丘”;因揭陀又称“布袋罗汉”;伐那娑斯又称“芭蕉罗汉”;阿氏多又称“长眉罗汉”,传说是佛的侍者;注荼半托迦又称“看门罗汉”,是半托迦的弟弟;伏虎罗汉又称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过猛虎;降龙罗汉又称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

佛教节日

无遮会

无遮会的意思是贤圣道俗上下贵贱无遮,平等行财施和法施的法会。七世纪戒日邀请玄奘参加在曲女城举行的无遮大会,印度每五年举行一次,倾竭府库惠施群有。大会进行75天,分别向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等教徒以及乞丐布施。中国无遮大会始于大通元年(529),梁武帝于重云殿为百姓设救苦斋,以身为祷。复幸同泰寺,设四部地遮大会,披法衣行清净大会,素床瓦器乘小车,亲升法座为众开涅盘经题,皇帝设道俗大斋五万人。

佛教旅游圣地

陕西――广仁寺

广仁寺位于西安市西北隅,是西安地区唯一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广仁寺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至今只有三百多年历史,但它却是藏汉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的见证。寺内殿宇庄严,花木茂盛,虽居闹市之中,却十分幽静。

清朝初年,清政府在西藏、青海藏传佛教上层喇嘛进京朝见皇帝的沿途,建立寺院,向蒙族、藏族表明,清政府充分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习俗和保护藏传佛教,以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统一巩固西北边陲。广仁寺就是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皇帝敕命兴建的,康熙亲书“慈云西荫”殿额赐寺。该寺现存康熙撰文的建广仁寺碑一通,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广仁寺建成后,西藏、蒙古、青海、甘肃等地区的活佛、喇嘛路过陕西时,均住寺瞻礼。1911年辛亥革命后,广仁寺一度被理门公所占据,不久即恢复为喇嘛寺院。寺内常驻军队,寺院备受摧残。1931年,寺门外城墙所埋火药忽然爆炸,东门外树木全毁,殿堂的屋瓦也被炸坏,方丈室轰倒,唯经像安然无损。后由杨虎城将军出资修复。

1949年后,政府十分重视佛教寺院的保护工作,尊重群众宗教信仰自由。1952年拨款整修广仁寺,使大雄宝殿、藏经殿、菩萨殿及僧寮、厢房等全部焕然一新,法相庄严。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路过陕西时,都受到广仁寺僧众的欢迎,班禅大师还在广仁寺为众说法。

广仁寺内主要佛教建筑依次为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殿、法堂三重殿堂,两侧有配殿、厢房、跨院,殿堂画栋雕梁,十分富丽。院内苍松翠柏,花草葱茏,十分清幽宜人。全寺占地面积约16亩,布局错落有致,以玲珑精巧见长,是一座具有汉族地区寺院建筑特色的喇嘛寺院。但寺内供奉的佛像、所藏经典、僧众修持都依承藏传佛教,主要弘传黄教格鲁派宗风。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三尊佛像,正中是庄严精美绝伦的鎏金铜绿度母像,左侧是木髻天母像,右侧是木质巨光天母像,均为唐朝文物。其它殿堂内还供奉有明朝木质阿弥陀佛像、印度造释迦牟尼像、西藏造鎏金铜佛像等。

广仁寺藏经甚丰。有明正统五年(1440)刊刻、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又续刊印的《大藏经》一部,这部藏经为梵筴本,纸质光洁,书体严整,卷首刻有精美的线刻佛画。寺内还珍藏一部北京版的《藏文大藏经》,康熙三十九年所赐,共107包,为甘珠尔类,收入律、经、密咒三部分。有目录、密部、大般若、二万五千颂、万八千颂、诸般若、宝释部、华严部、诸品经、律部和八千颂等内容。该版藏经是清王室宫本,刻造、装帧颇为精良,版型较一般藏文经大,每筴霏画均为手工绘制,笔触细腻,设色鲜丽,大多出自藏、蒙名僧画家手笔,极为珍贵。

在讲经堂前,有白色大理石莲花缸一个,直径1.4米,下有圆形石座,通高l.5米。缸身遍布莲花绕枝图案,十分精美,径囗刻有隶书铭文,是清乾隆时西安崇圣寺所造,后来移到广仁寺。另有300年翠兰柏一株,当雨后初晴时,树叶即呈紫蓝色并带特殊香气。寺内还有二座古塔,其中之一为西晋永康年间(300-301)所造敦煌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