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与佛有缘
13791800000018

第18章 行智慧之事是佛缘(3)

佛缘悟语

有时候觉得习惯真是一种可怕的东西,也是一种可爱的东西。一旦形成了某种习惯,就很难改正,如果我们能想到办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习惯,无疑,我们就离成功很近了。

参禅悟道

僧人法海,韶州曲江人。第一次参见六祖时,问道:“即心即佛,愿垂听师父指点。”六祖说:“前念不生即是心,后念不灭即是佛。能成一切相的即是心,离一切相的就是佛。我如更加具体地解说,恐怕用尽千万年也讲不完。听吾诵一偈子给你: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法海于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佛门术语

四神足

四神足即欲、勤、心、观,是四种能够成就神通之根本。然神通是依禅定产生的。我们要想得到禅定,就要依四法修行。佛法云:三乘圣果的成就,是建立在禅定的基础上的,离开禅定一切功德都不能产生。要想成就禅定,就要灭除五种过失,然后修八种断行。

佛教旅游圣地

湖南――麓山寺

麓山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郊的岳麓山上,又名岳麓寺、慧光寺、鹿苑、万寿寺,岳麓山是南岳衡山延伸到长沙的山脚,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海拔295米,与湘江相依。这里古木参天,幽涧婉蜒,山峦秀美,风景宜人。夏日枫林葱郁,浓荫覆地,深秋层林尽染,枫叶似火。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描写这里的景色。

麓山寺创建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也就是公元268年,是第一个到湖南传播佛教的僧人竺法祟所建,距今已有1700余年,它不仅是湖南第一所佛教寺庙,也是我国早期佛寺之一。因此,麓山寺山门上有一副“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对联,说明了它的历史地位。继开山祖师竺法崇之后,晋代驻锡麓山寺的高僧还有法导和法愍和尚。南北朝时期,麓山寺得到历朝统治者的护持,不少官宦留书藏石,别构正殿,“建涅盘像于寺中”,“献贝叶经于层阁”,使这座寺庙建筑更加完备。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游化荆、湘二州,住麓山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弘扬天台宗“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教义及“圆顿止观”禅法。后人将他讲经处命名为讲经堂。今讲经堂已毁,原址在今蔡锷墓庐处。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文帝在麓山寺赐建舍利塔一座,供奉印度僧人带来的舍利。

唐代的麓山寺殿堂雄伟,规模宏大,杜甫称它是“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头山门在湘江之滨,二山门即今天的麓山门,大雄宝殿在今岳麓书院处,前有放生池,两侧为钟、鼓楼,沿清风峡回廊婉蜒而上,经舍利塔、观音阁、藏经楼、讲经堂、法华泉,直至山顶之法华台。

活动于麓山寺的着名僧侣有昙捷、权武、智谦、摩诃衍那、首楞严、惠镜、惠齐、兴哲等人。摩河衍那是唐代高僧,唐德宗时曾入藏讲经,力倡禅宗,一时西藏僧人风靡相从,贵族妇女30余人从其出家。后赤松德赞派人从印度请来寂护的弟子莲花生,传印度佛教,于是发生了长达三年之久的两派辩论,史称“顿渐之争”或“拉萨法诤”。据西藏史书记载,摩诃衍那辩论失败后,返回内地。摩诃衍那与莲花生的这场辩论,至今还是国际佛教学者研究的课题。唐朝盛时,许多书法家、文学家和诗人游览麓山寺,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作。杜甫、韩愈、李邕、沈传师、唐扶、韦蟾、刘长卿、宋之问、曹松、罗隐、喻鬼、戎县等都吟诗作文,赞美麓山寺。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麓山寺殿堂全部被毁,僧侣离散。847年又开始逐步恢复。景岑禅师在旧址上重建麓山寺,改名麓苑。现寺内"虎岑堂"就是为纪念他重修麓山寺而建的。寺院的建筑范围在清风峡以上,清风峡以下殿堂未能修复。

宋代来麓山寺弘扬佛法的高僧有山恽、文袭、从悦、清素、慕哲、悟新、惠洪、智才、智海等。元、明时,麓山寺两废两兴。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妙光和尚在清风峡寺旧址处重建大雄宝殿、观音阁、万法堂、藏经楼等建筑,赐名“万寿寺”。明末高僧憨山大师德清(1546-1623)曾住寺讲经。李东阳、张洵、张邦政、蒋希禹、陶汝鼎、冯一第、胡尔恺等诗人留下了佳句。清朝时,在智檀、文惺等法师主持下,对麓山寺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修建,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都焕然一新。弥篙、天放、笠云等诗僧辈出,称为中兴时期。他们能诗擅文,工于书画,并着述行世。智檀法师有《岳麓衡书》、《剪曼篇》、《滇游集》、《望云草》行世,文惺法师着有《妙法莲华经笺》、《南岳游仙记》、《岳麓杂咏》、《晓云诗集》。弥篙着有《三会语录》、《南岳山居诗》、《岳麓山居诗》等。

麓山寺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麓山寺碑》,是由唐书法家李邕所撰并书碑记,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刻于古寺,移至岳麓书院旁。明朝知府钱澍砌亭覆盖,清咸丰年间移于岳麓书院楼壁间,后存湖南大学,现仍完好地保存下来。高2.72米,宽1.33米,碑额篆书“麓山寺碑”四个大字。碑文1413字,采用唐代通用的骈体文,词藻华茂,叙述了自晋泰始年间建寺至唐开元立碑时,古寺的兴废修葺和历任方丈禅师弘传佛法的事迹。还描写了“无风而林壑肃穆,不月而湘浦澄明”的岳麓风光。字体秀丽,遒劲有力。李邕(678-747年),字泰和,扬州江都人。他工文善书,“书中得仙手,长碑颂。朝中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资金帛求其文字。”因曾任北海太守,时称“李北海”,此碑又称为“北海碑”。碑文后署有“前陈州刺史李邕文并书”和“江夏黄仙鹤刻”字样。碑后有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书写的“襄阳米芾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世人称此碑为“北海三绝碑”,即碑的文、书、刻都达到最佳的境界。麓山寺碑,集汉魏碑刻之长,对后来的书法艺术有很大的影响,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

扫树叶的小和尚

在一座寺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

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落下,这无疑加重了他的工作量。每天早上,他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甚至问过一些师兄弟。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小和尚听后,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他使劲的猛摇树,虽然这样做很累,但当他想到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小和尚就非常开心,他高兴了一整天。

但是,事情并不是他想像的那样。第二天早上,小和尚欢天喜地地到院子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是落叶满地。

这时,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听了师傅的话,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的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佛缘悟语

许多时候,我们想知道明天我们会遇到怎样的问题,想今天解决以换得明天的清静,但事实上,每天都是不同的,烦恼也自然不会相同。做好手边的事,解决今天的问题,更不必为明天不可预知的事情而烦恼。

佛门轶事

马祖坐禅

马祖坐禅的时候,他的师傅怀让问马祖:“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到底想要得到什么呢?”

马祖答道:“我想成佛呀。”于是怀让从墙边拿起一块砖头,在马祖附近的石头上就磨了起来。

马祖不解地问:“师父,您磨砖头作什么呀?”怀让若无其事地说:“我磨砖头做镜子啊。”“磨砖也能做镜子?怎么可能呢?”怀让说:“磨砖头不能做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马祖就问道:“怎么样才能成佛呢?”“这道理就好比人们驾牛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还是打牛?”看到马祖无法回答。

怀让又说道:“你是学坐禅,还是要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要成佛,佛无定形。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也不应该有取舍。你执着于坐禅,那不能成佛,反而是背道而行了。”

佛典人物

二十四诸天之“菩提树神”、“鬼子母”

菩提树神是守护菩提树的女天神。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道时,菩提树神便以树叶为释迦佛挡风遮雨,保护他安心修道,故名。她被认为是佛教最早的护法神。在佛寺里,她的形象特点是两手拿一树枝,打扮成年轻妇女的样子。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这种树为常绿乔木,叶子呈卵形,茎干黄白色,花隐于花托中,树籽可作念珠。由于它是佛教圣树,东南亚佛教国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绕树礼拜,沿习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