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饮酒与解酒的学问
13789900000011

第11章 饮酒杂谈(2)

(12)抗过敏药物:如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异丙嗪(非那根)等。由于具有镇静作用,服药后不宜饮酒,特别是大量饮酒之后,更应忌服此类药物。

(13)利福平、甲硝唑(灭滴灵)、异丙嗪、巴比妥类药、奋乃静、氯丙嗪、帕吉林(优降宁)、灰黄霉素、胰岛素、吲哚美辛(消炎痛)、吡罗昔康(炎痛喜康):服上述药物后均不宜饮酒,否则会增加酒精毒性和导致药物中毒。

总之,服西药时一般都不宜饮酒,有慢性病而长期服药者,以戒酒为好。

8.滴酒不沾对身体有害

最近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一项社会健康调查,得出一个有趣而惊人的结论:不喝酒的人和酗酒的人有着一样高的死亡率,而那些经常适量饮酒的人却能延年益寿。适量饮酒能降低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1)男女情况有所不同:这项调查是英国政府的一个研究计划的组成部分,开始于1985年,研究对象涉及10308名在伦敦工作的各行各业的人。通过连续11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人员发现:不饮酒的人在11年的时间里死亡的人数,是那些每周摄入8~80克酒精的人的两倍。

这项研究还分别对男性和女性的饮酒情况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统计。

在对女性的调查中发现:喝酒的频率是衡量滥用酒精导致健康问题的一个敏感指标。如果一个女性在一天当中喝两次或两次以上的酒,那么她的死亡危险就要比那些每周只喝1次或两次酒的人高7倍。

在对男性的调查中,有一个发现令人难以置信:那些根本不饮酒的人和那些每周摄入酒精超过248克的人,不管喝的是白酒、啤酒还是葡萄酒,有着一样高的死亡风险。另外,每天饮酒超过两次的人,其死亡的风险比那些每周只喝一两次的人高2.5倍。

(2)饮酒习惯影响心脏健康:这项研究的主持人,伦敦大学的麦克尔·马莫特和他的同事布雷顿博士最近在《成瘾》杂志上发表了饮酒习惯和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相关性的研究结果。

他们对饮酒的频率和饮酒量同时进行了分析,发现对于心脏病来说,完全不喝酒的人的发病风险比那些少量饮酒的人高出80%。另外,女性如果每周摄入的酒精超过160克,心脏病的发病风险会增加58%。而对于男性来说,即使每周摄入的酒精超过240克,也不会增加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3)饮酒对女性健康的影响引起关注:研究还发现,工作职位较高的女性要比职位低的女性饮酒量多。在较高级别的白领女性中,13%的人每周摄入的酒精的量超过了168克的上限,而在职位较低的女性中,只有2%的女性超过了此上限。45%的职位较高的女性几乎每天喝酒,而这个数字在职位较低的女性中只有8%。

布雷顿博士说:“目前的研究让我们注意到酒精对女性健康的影响,而且还有一个越来越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喝酒的频率和喝酒的量对健康的影响一样重要。”

9.科学的饮酒配菜有益健康

喝酒必须有下酒菜,这是符合人们营养卫生科学的。因为饮酒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损耗体内的蛋白质。因此,食用一些含蛋白质多的下酒菜,如松花蛋、花生米、鸡、鸭、鱼、排骨、瘦肉等菜肴,都很适宜。但它们都是酸性食物,为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喝酒吃这些菜肴时,还需要再吃些碱性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等。

酒里所含的酒精,对肝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饮酒选择下酒菜时,还要考虑到有利于保护肝脏。糖对肝脏有保护作用,最好制作一些带糖的菜肴,如拔丝山药、糖水水果罐头、糖醋鱼等,并且还可喝点甜饮料。醋和豆腐有解酒作用,可吃些醋拌菜类,汤菜里放点醋,再配个豆腐菜。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半胱氨酸,它能加速乙醇从人体中排出,以减轻酒精的毒害。

饮用不同类别的酒,佐餐肴馔亦应有所区别。啤酒含糖类较多,不宜辅之大鱼大肉,否则会因摄取过多的脂肪而造成体内热量过剩,使人发胖,还容易患高血压、心脏病。白酒和其他酒精浓度较高的酒,如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等,宜多吃些含蛋白质较高的蛋类、禽类、水产类和肉类等食品,还需吃些能解酒的食物。饮黄酒、葡萄酒、果露酒,则应配水果、甜味菜为宜。

10.饮酒御寒不可取

在电影或戏剧中,时常出现有人准备到冷水里作业时,就给下水的人喝一些烈性酒的场面,给人的印象是饮酒能御寒。那么,饮酒究竟能否御寒呢?喝酒只能起短暂的暖身作用,实际上,借酒御寒会更添寒,而且还很容易引起一些不良后果。

人体的热量主要是靠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供给的。酒进入人体后产生的那种“热烘烘”的感觉,是由于血管壁受到酒精刺激而发生血管扩张,新陈代谢加快,所以“暖和”只是暂时的。正是此时,酒精会很快把体内的大量热量带到体表来散掉。酒虽然也给人增添一定的热量,但是微乎其微。据测定,

1克酒精在人体内氧化时仅能产能7.1卡,这点热量对保持人的体温是微不足道的。人们过量饮酒后往往冷得身上起鸡皮疙瘩,就是酒精耗费了体内热能的结果。因此,饮酒不但不能御寒,反而使人感到更冷。这时,则意味着人体减弱或丧失了对外的防御能力,病毒和细菌极有可能乘虚而入,如不采取保护措施,就容易着凉感冒或造成其他疾病。

11.饮酒解愁不可取

人在情绪异常时,机体各系统的功能都处于低下状态。如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的人,其体内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即对抗肿瘤起重要作用的3种免疫细胞)的功能极度低下,就容易诱发癌症。有人曾对2020名中年人进行17年随访,结果表明,在研究之初的心理测验中抑郁分高的人,死于癌症的危险比其他人高2倍。因此警告说,不好的情绪可能是癌症的活化剂。医学家还认为,许多疾病如慢性腹泻、溃疡病、肝脏病、糖尿病、哮喘病、高血压、冠心病、月经不调、斑秃,甚至感冒等,都可能因情绪异常而发病或使病情加重。此时,若再以酒浇愁,对人体的危害犹如雪上加霜。因为此时人的机体对酒精的解毒功能减弱。俗话说“借酒浇愁愁更愁”,忧虑苦闷不会因醉酒而消失,只是把愁闷暂时忘掉而已。我国古代一些名人因长期以酒泄愤,结果早衰而亡,甚至殃及子女。晋代诗人陶渊明嗜酒一生,临终时后悔莫及地说:“后代之鲁钝,盖缘于杯中物所贻害。”古人尚且如此,今人更应明其理,慎其行,决不能“借酒浇愁”,戕害己身。

12.酒后看电视有何利弊

饮酒可抗辐射。长时间看电视,电视荧光屏的辐射对人体有害。如果看电视前适量饮酒,就不必担心电视的微量辐射了。

因为酒类含有酒精成分,它能吸收并中和射线产生的有毒成分,从而保护生物体内细胞免受伤害,所以,看电视前适量饮酒对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但从另一方面看,酒后看电视对眼睛不利。有人经过研究发现,人在正常情况下,连续收看4~5个小时的电视节目,视力会暂时减退30%,尤其是观看彩电,会因大量消耗视网膜上圆柱细胞中的视紫红质,使视力衰退。

若长期饮酒,特别是酗酒,对眼睛会有较重损伤,尤其是甲醇,它能使视神经萎缩。酒后再看电视节目,自然会使眼睛受到更大的损伤。所以酒后看电视应注意掌握,眼睛不要正对屏幕,并且要坐离电视机1.5米以外的地方才好。

13.酒后不宜立即洗澡

饮酒后如果立即洗澡,人体内储存的葡萄糖会因洗澡使血液循环加快而被大量消耗掉,从而导致体温降低。同时,由于酒精抑制了肝脏的正常生理活动,阻碍了体内葡萄糖储存的恢复,因而容易造成人的机体疲劳,出现低血糖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人们在饮酒之后,不宜立即洗澡。

14.酒类饮用的最佳温度

白酒烫热喝,可以将酒中的甲醇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挥发掉一部分。啤酒在夏季可略加冷藏后喝,此时饮用,效果最佳,口感良好,给人以爽快感。在冬季,可略为加热后饮用。黑啤酒最适合春秋季节饮用,冬季饮用稍微加热也有乐趣,会增添焦香味。葡萄酒种类较多,一般夏季低温饮用较佳,具体饮用温度如下:甜红葡萄酒12~14℃,甜白葡萄酒13~15℃,干红葡萄酒16~18℃,干白葡萄酒10~11℃;香槟汽酒类9~10℃;甜黄酒、半甜黄酒及干黄酒饮用的最佳温度20℃左右。

15.喝热酒对人体有益

有人习惯喝冷酒,不管春夏秋冬,打开瓶就喝。这种习惯不好,应当改掉。有的人,特别是上了年岁的人,喜欢喝热酒,就是把酒壶放在碗里,用开水烫一下再喝。热酒能消除酒中的一些有害成分,而且也不易醉人,不易使人落下手脚震颤、激动等症状。

白酒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酒精),但也含有少量的甲醇、乙醛、杂醇油(高级醇)等物质,它们对人体健康有害:甲醇对视神经有害;醛的摄入量过多,会引起头晕、头痛。酒中的甲醇沸点是64℃,乙醛的沸点是21℃,当用开水加热时,它们就会转变成气体挥发掉,从而消除或减少酒中这类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毒害。同时,酒在加热过程中,乙醇也会挥发一些,使酒的浓度稍有降低,而且热酒喝到肚里容易排泄。因此,喝热酒不易醉人,并能减轻其中有害物质对身体的毒害。

16.饮多少酒为适量

英国卫生教育委员会发行的《这就是限度》小册子中,不但规定了适量饮酒的限度,而且还规定了饮酒的适量程度。该委员会认为:半品脱(品脱,英制容量单位,1品脱约合5.68分升)啤酒或淡啤酒,或者1杯葡萄酒,其酒精含量基本一样,因此,可以将其视为“一个标准饮量”。当然,即使是烈性酒,只要所含酒精量与此相等的,也可视为一个标准饮量。

该委员会规定的安全适量限度是:男性每星期可以饮酒2~3次,每次2~3品脱或等值数量(标准饮量)。

男女的饮酒限量不一,这是因为男女体内的含水量不一样。男性的含水量是体重的55%~65%,而女性仅是45%~55%。因此,酒精在男性体内比在女性体内更容易冲淡。

虽然饮酒超过了上述限度才有可能患与之有关的疾病,然而有时即使只喝了几口也被认为过量,例如在驾驶汽车或操作机器前。因此,在即将进行此类工作前,最好不要饮酒,以保证绝对安全。

17.酗酒与遗传的关系

美国衣阿华州大学医学系教授里米·卡多雷特,在前两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酗酒的人将通过他们的基因把自己的坏嗜好遗传给后代。有关人士认为,发表毒物可以遗传的研究报告,这还是第一次。报告结果是在对443名年龄在18~25岁的青年中进行调查后得出,他们当中有40人的双亲长期饮酒过量,现在他们也染有严重的酗酒恶习。

德国的科学家对208例酗酒者的染色体研究表明,染色体畸变(染色单位易位、双着丝点染色体和环状染色体)发生率约为非酗酒者的3倍。酗酒而又抽烟者畸变率比单独酗酒者还高。

18.酒后为什么感到口渴

人们饮酒后,往往会感到口腔干渴,这是因为含酒精的饮料进入人体以后,会刺激肾脏,加速肾脏的过滤作用。因此,饮酒后,人体排尿比平时要勤。同时,当酒精溶于血液进入人体细胞后,会促使细胞内的水液暂时渗透到细胞的外部,也导致体内储存的部分水分被排泄到体外。这种体液减少的状况通过神经反射,就会使人产生口渴的感觉。尤其是饮用过量的白酒后,人更感口渴。因为白酒(如二锅头、大曲酒等)的酒精含量高,均在40%~60%。

因此,人们在饮酒后,宜饮大量的白开水和淡茶水,以及时补充体内水分。

19.酒后脸红和脸白的原因

让我们从脸红的原因说起吧。很多人以为是酒精导致的,其实不然,而是乙醛引起的。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而脸部毛细血管的扩张才是脸红的原因。所以喝酒脸红的人意味着能迅速将乙醇转化成乙醛,也就是说他们有高效的乙醇脱氢酶。不过我们不能忘了还有一种乙醛脱氢酶。喝酒脸红的人是只有前一种酶没有后一种酶,所以体内迅速累积乙醛而迟迟不能代谢,因此,会长时间涨红了脸。不过大家都有经验,当1~2个小时后红色就会渐渐褪去,这是靠肝脏里的P450慢慢将乙醛转化成乙酸,然后经过代谢转换成水和二氧化碳。

那么,喝酒比较厉害的人是怎么回事呢?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往往越喝脸越白,但是到一定的程度突然不行了,烂醉如泥。那是因为这样的人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均没有,主要靠肝脏里的P450慢慢氧化(因为P450是特异性比较低的一群氧化酶)。那么,这样的人为什么会给人很能喝酒的感觉呢?那是因为他们靠体液来稀释酒精,个头越大感觉越能喝酒。在正常情况下,酒精浓度要超过一定的浓度才会出现严重的醉酒症状,如言语含糊、知觉障碍等,对大多数南方人来说是250克白酒,而北方人由于体型大,可以喝到400~500克白酒。但不管什么人,如果他是脸越喝越白型的,最好不要超过半斤,不然有急性酒精中毒的可能性。